在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李松虎,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校长。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职教中心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快速高质量转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职教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策略
  
  任何现代化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2006年《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促进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一点就是“提高职教富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与贡献率。”江苏省“十一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加强在岗技术工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工作,使江苏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此背景下充分认识农村职教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深入研究农村职教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目前,我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900万人左右,剩余率约为34%。据测算,如果到2010年江苏城市化水平达55%,平均每年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50~70万。剩余劳动力不仅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农村发展增加了负担,给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不利因素,这就要求必须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战略、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步骤;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则更是理想的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职教中心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
  
  “三农”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将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实现。
  就发展农业二、三产业而言,需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近年来,中央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培训问题,提出要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为现代物质装备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现代发展理念的树立,现代经营形式的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性重大意义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的职业培训。农村职业培训的主体是多元的,曾经作为农村职业培训主力军的农村成人教育学校、乡镇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布局过于分散、缺乏统筹规划、师资不足、设备简陋,其培训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制约。随着农村职教资源的不断整合,农村职教中心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农村职教中心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龙头作用,与乡镇成教联动,构建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体系。
  
  农村职教中心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
  
  1.社会功能的多重性
  面对新时期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农村职教中心在自身的社会功能上,首要的就必须突破经济功能或升学功能的束缚,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不能为培训而培训,满足于“匠人”的培养,要做到“治贫”与“治愚”双管齐下,既要加强对学习者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教育,也要注重对其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乡规民约的教育,帮助他们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消除小富即安、封闭保守的传统小农意识,推动农村人口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同时,农村职教中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绝不意味着仅仅为本地经济需要培养人才。在培训服务范围上,农村职教中心要主动拓展,做到既满足当地经济社会需要,又满足更大范围区域需求,为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劳动力流动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
  此外,农村职教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功能的发挥,而要善于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努力成为地方农业科研、生产、服务、示范的中心。这些功能的发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而且有利于为农村职教中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
  2.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农业,以城市为中心架构农业,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为此,农村职教中心应该符合、贴近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实际,确立“立足农村,面向城市;立足农业、面向工业;立足农民、面向市民”的办学理念,在具体培养目标的制订方面,针对当地产业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体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既满足扎根农村的农民职业教育的需要,又适应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生活的职业教育的需要;既培养农业也培养非农业技术人员,既培养农民也培养市民,由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转变。
  3.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就业为目标,以就业培训为主,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拓展就业空间,以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要体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需求,以培养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为核心。要结合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解决农民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问题,使培训后的农民能较快获取培训收益。要突出职业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课时,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训转移后高质量就业。
  4.办学模式的灵活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职教中心要树立大职教观,适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积极推行弹性学制,采取农科教结合、职前职后结合、长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的方式,不断寻求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效能。为了加强培训工作,便利培训教学管理,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创立了“安定培训学校”,专门负责社会培训工作。通过开办农民讲学班、农村青年培训学校,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学校、电话指导等传播渠道,广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现代观念,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影响面和受惠面。学校通过“校乡联合办学”的模式,与乡镇政府、乡农林站、水利站、电管站、兽医站进行联合,开展乡村干部培训,青年农民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
  5.培训工作的服务性
  农村职教中心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精心组织、认真施教、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培训教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和多学科的丰富知识,更需要有爱心,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服务意识开展培训工作。一要理解农民,尊重农民,把他们当知心朋友,二要真正把职业技能传授给他们,三要在培训中渗透中央到地方对企业管理、和谐劳动关系、农民工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帮助农民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四要加强校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训基地使用频率和效益,形成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创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品牌。五要落实技能培训的“绿色证书”制度,加强参加培训人员技能考评和资格证书认证,为他们优质就业、自主创业打开“绿色通道”。
  6.社会合作的密切性
  要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顺利健康地开展,农村职教中心应与社会各机构密切合作,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及社区共同参与的培训模式,共同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涉及到户籍、社会保障、工资待遇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单单依靠教育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政府的协助与支持,依靠政府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措施,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享有岗位培训的福利待遇,争取政府经费投入,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归宿。学校通过与企业的“联姻”,一方面可以得到企业在技术、资金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农村职教中心还应与技术学院、普通高校等各类学校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师资和设备优势,在开展职业培训的同时,进行学历教育,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技能、学历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社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居住地,农村职教中心可以通过社区及时准确把握剩余劳动力的相关信息,争取社区协助动员、组织剩余劳动力接受培训,形成学校、社区培训合力,促进培训工作和谐开展。
  7.输出就业的市场性
  农村职教中心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市场的需求,使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把培训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农民就业的结合点上。同时,农村职教中心要与地方政府协调一致,统筹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与输出窗口,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建立起职业技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衔接机制,努力将农村职教中心建成集择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教育、就业后服务管理为一体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8.创业教育的渗透性
  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而城市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要在培训中渗透创业教育,激发学习者的创业勇气。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教给他们创业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创业政策,努力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够胸怀创业理想,成为创富典型,引领一方农民共同致富。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统筹规划,规范实施,需要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村职教中心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核心力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高质量地转移,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理解文本易,质疑文本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总是习惯以书为纲,更以书为准,这尤其表现在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方面.殊不知,这是不严谨的,甚至在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上是
渗透园本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资源.以园本课程为依托,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主题环境中、集体教学中、区域及户外活动等方面,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使得幼儿
班主任作为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之一,他们必须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生命教育策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小学生命教育现状进行
冬黑麦与矮化品种杂交,可以获得抗倒伏的育种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却感染白粉病和叶锈病.1976年B.?和B.B.?在严重感病区从? 60×K-10028的F_3群体选出了17个抗白粉病的矮化植株
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育戏剧则是国外语言教学中推崇的一种方法,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与中国教育中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相互吻合,它认为演戏不仅是一个自我发
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的命运取决于它能从移动设备广告中赚取多少。网络活动迅速从桌面电脑转移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把许多互联网公司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到1年前,Facebook
《山海绎》[1](诞生年份不详),志怪古籍,被誉为“荒诞不经的奇书”.关于作者,古人认为该书是由“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
期刊
互联网从诞生到全球普及应用,已经走过第一个50年。回顾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应用,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各行业有全面的渗透与影响。2020年初线上活动的增加进一步加速“互联网+”发展,也给音乐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挑战。一、“互联网+”助推音乐视听传播  移动互联技术给互联网音乐用户带来不同于以往的音乐视听新感受,丰富了音乐传播的视听新体验,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成果。中国
期刊
中国民族室内乐的现代形式始于20世纪中期,以重奏组合出现在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中,如雷雨声先生创作的高胡与两架古筝的三重奏《春天来了》.之后以各种方式(比如丝弦五重奏)体
期刊
在立式钻床上加工一组孔,一般方法都是采用划线方法,划出加工孔的中心线,然后进行钻孔,扩孔,铰孔,孔的尺寸精度很容易达到要求,但是,由于划线的精度比较低,加工时,找正孔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