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嵇康作为魏晋玄学家,他的养生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他认为只有形神兼备、清净虚泰、服食养身、用智遂生才能达到一种恬淡平静、知足常乐、俯仰自得的人生状态。文章也将从嵇康养生思想这几个核心内容来探讨上班族居住地迁移流动现象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嵇康 养生 “归园田居” 上班族
嵇康养生论综合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形神供养的养生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以追求精神自由为目标,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通过嵇康养生论视角来审视上班族回归田园生活的现象,形成一种古人的生命哲学和现代人的人生观的碰撞。
一、回归自然的倾向
嵇康的养生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他所著的《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以及部分诗歌中。在著述《养生论》过程中,在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斗争中,嵇康面临的困境却使他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另辟蹊径。
正因为当时曹魏政权已到了寿终正寝的局面,老谋深算的司马氏逐步掌握了大权,正始名士也由于政治、社会及自身成员的原因趋于瓦解,于是司马氏集团打着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诛除异己,把名教变为残酷毒辣的权力争夺工具。面对现实情境中的政治打压,只有服从于当权者的统治才能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这便是众多士人无可奈何的保身之道。就连嵇康的亲兄长嵇喜,密友山涛,也不得不违心背性投靠司马氏。但刚肠嫉恶的嵇康与阴毒诡诈的司马氏是两相对立的,他顶着巨大的政治、精神压力傲然不仕,陷于黑暗现实困境中。另一方面,嵇康是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其六言诗《知慧用有为》中写道:“法令滋章寇生,纷然相召不停,大人玄寂无声,镇之以静自正。”说明他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虽“法令滋章”,但若有“大人”出来推行“镇之以静”的政策,这个理想有实现可能性。但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嵇康的精神支柱逐渐崩溃,他的思想经过痛苦的演变过程,进而在转向自然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在封建社会中,名教是一种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人们只能把它当成既成的事实来接受,在它的规定下参与社会生活。”[1]与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现代社会中只要在法律范围内人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思想倾向,思想文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时代给予人更多施展才华,圆梦理想的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上班族而言,这一群体面临的压力和束缚十分巨大。工作上来自于上司、同事、自身各方面的要求令上班族应接不暇,家庭生活中住房、日常生活、家庭成员关系也是纷繁复杂,上班族在社会舆论中的风口浪尖更让他们手足无措。在没有政治压迫的环境下,面对以上复杂的现实情况,一些上班族选择从纷乱繁杂的城市移居到相对安静祥和的乡村小镇展开自己的新生活,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地解放。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现实的规避,隐约透露出一些隐逸意识,因此在这方面与嵇康回归自然的养生思想有契合之处。也可以说这样的抉择,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另类生存哲学。
二、养生思想内容对“归园田居”阐释的合理性
嵇康的养生思想并不只是狭义上的颐养天年,祈祷长寿的养生之道,而是对如何更好地调和现实与理想关系所做出的主观反映,所以相对比而言,上班族的“归园田居”的选择也是他们对现实情况和理想人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一)回归田园,寻找理想的精神世界——形神相亲, 表里相济
上班族在此的定义范围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他们的工作地点基本上是在城市里时尚气派的办公大楼。当然他们没有财富前沿的那一类人收入那么丰厚,但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确实比在外风吹日晒,劳力打拼的“蓝领”们要理想得多。那么“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对于上班族而言到底具有何种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结果来探讨,有近半数认为是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有近四成认为是赚钱之道,其余的认为工作就是生活。但上班族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彷徨。上班族的确是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但也渐渐成为了工作的奴隶,他们的肉体和精神几乎是机械运转,所以他们也逐渐开始疑惑这些价值的实现对于自身而言是否是真正需求,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释放身心,找回本真的地方,那么村镇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村镇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更贴近自然的。
如果说这种回归田园的选择是对生活的一种新的探索,在这条道路上先贤嵇康给上班族们指明了方向。重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追求身心两全是嵇康养生心理学思想的主旨, 他继承了《淮南子·原道》:“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以及《太平经》中“保养精神,故能长存”等思想,集中地论述了精神心理与养生健体的密切关系[2]正如嵇康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衰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3]用国家与君王的关系来比喻精神对形体的操控力最为形象不过,从中也透露着嵇康对明智君王能管理国家的美好希冀。嵇康可谓找到了治国之本和养生之本的共通性。他接着说道:“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3]在此嵇康是将养生放在了精神和形体两种关系中的第一位。他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知道肉体是依靠精神来支撑的,而精神则是依托肉体而存在,正因为肉体和精神的相互共生关系,所以要养生就要修炼自身的品性,使内心平静,才能做到二者都保养。而当精神层面出现问题,也就是“神躁于中”时,那么这个时候“形”则会容易“丧于外”,“形丧”并不是肉体的消亡而说的是肉体受到的损害。当上班族逐渐成为工作奴隶时,不仅是他们的肉体受到迫力,精神上的迫力更是无法释放。选择回归田园,放下繁琐工作,使自身精神得到静养,肉体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二)逃离欲望都市,寻找心灵的安稳愉悦——去欲顺性,清静虚泰
嵇康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养生的真谛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这主要是体现在:“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彊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也就是说因知道贪求名位有失道德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有欲念而强行禁止自己。知道口腹之欲有害性情,所以弃而不顾,也不是原本贪求而后强行控制自己。真正做到外物因牵累心灵而不存于内,神气因纯净洁白而独著于外,心胸开阔豁达没有忧患,神态安详娴静没有忧虑。[4]“知名位之伤德”“识厚味之害性”实质就是反映了嵇康提出的“清虚静泰”、“节欲顺性”的观点。“厚味”是屈从口的欲望,过分追求只会导致病从口入,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有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思想的精髓,嵇康主要还是劝诫人们知晓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不是完全抛弃,只是让膨胀的欲念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不给自己造成痛苦和灾难。 以此观上班族,发现他们在物质追求、社会价值方面都有自身不同的期望值,诸如名利、身份、金钱等,然而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危机感、恐惧感加速了内心膨胀的恶性循环。嵇康承认“嗜欲出于人,而非道德之正”,这些欲望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却不符合道德规范和养生要求,这些欲望也是他所定义的“性动之欲”。 那么对于这些“性动之欲”就要顺应自然之理的前提下,使之得到合理满足,而不能无限纵欲。那么当上班族寄予依靠外物来达到内心的愉悦,在都市潜在强大诱惑的包围下,这些来自外界欲望和内部情绪各方面的损害和困扰使得他们在负重的泥潭中深陷无法自拔。那么逃离都市,转移欲望的牵扯,也可以算是他们的一棵救命稻草了。
从城市到村镇,上班族们逃离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每天面对自然之景,体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是一种嵇康所推崇的“用智遂生”的生存方式。因为要控制“性动之欲”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理性的指导。“节欲顺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欲望,前文已有阐述,也就是说上班族回归田园后的悠然自得,清淡静谧的生活并不是毫无所求,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活也是内心的一种向往,也是一种欲望,因而需要他们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智慧来取用物质生活资料。相较城市而言,在村镇这种颇有自给自足意味的获取途径少了竞争的压力和束缚,这是可以用是否达到内心的自然“意足”来衡量生活质量的。
(三)远离快餐垃圾,寻找舌尖的山珍海味——服食养身,远害存宜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上班族们处于麻木工作和拼命找寻休息空间的矛盾中。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的推波助澜下,“快餐文化”席卷而来,但在不知不觉中牺牲掉了人们的健康。面对城市的饕餮盛宴,面对日益增多的快餐连锁,他们早已不厌其烦。乡村的饮食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食材、水等受污染的程度很小,添加剂、防腐剂等食品安全危险品也不会存在。再者一些城市少见的野草野菜却是乡村饭桌上司空见惯的,还有从种植、收获、加工整个过程都是“自力更生”的经历,让上班族们充满了新鲜感,也多了几分情趣。这也是他们倾向于回归田园,找寻乡土风味的主要原因。在一些调查报告中也说明了,回归田园的饮食方式确实让很多上班族的健康问题得到改善,由此可以见得服食养身的重要性。
在嵇康的养生理论中,服食养身是也极其重要的。嵇康相信“上药养命,下药养性”,曾“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在《答难养生论》中提倡服食“流泉甘酸,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之类。在《代秋胡歌诗七首》中称康写道:“授我神药,自生羽翼。”这里的神药,就是指“服食”。虽然所说的服食养生主要是服食散药为主,当然服食丹药方面要辩证看待,过于仙化的饮食方式与现代生活并不一定契合。但是嵇康主张“蒸以灵芝,润以醋泉,稀以朝阳,绥以五弦”的辅导之法也还是具有很多启示意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食材新鲜程度、无化学成分的要求上,能满足这些要求最直接的来源也是在乡村,由此看出饮食也是一门生存的大学问。
三、“归园田居”与现实的矛盾性
上班族放弃城市,转移到村镇,享受着身心自得的悠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乡村的另类小资。虽说是暂别了繁重的工作,避开了激烈的竞争,争取到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田园式的慢生活需要在计划前就有足够丰厚的物质条件。在没有任何物质支撑的前提下,完全地“归园田居”那是十分艰难的。那么“归园田居”只起到了暂时的“镇痛”作用,在没有了更多“资本”运转后,又要回到城市,这样的反复有可能会激发人内心更大的苦痛,这便是“归园田居”与现实状况的一个矛盾。
这与嵇康思想的转变颇为相似。嵇康的养生思想体现了他调节现实与理想矛盾失败后追求的一种生命阐释目标,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基础上,不是自然与名教的对立,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嵇康、阮籍虽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由于出身大家贵族,他们所受的教育仍为礼教之熏陶,根本仍从礼教中来,他们的学说乃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放达,而不只限于外表也。”[5]嵇康将人的欲念归结为养生的“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即养生的五大天敌:名利、喜怒、声色、滋味、思虑。但就现代人的生活状况而言,想要克服这“五难”很难做到,也很难逃出养生与现实的矛盾性的怪圈漩涡中。
另一个矛盾所在就是“”归园田居”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部分上班族通过驻地转移实现了身心的释放,但是对于整体而言,这样看似隐逸的思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有可能会把一种悠闲的慢生活方式寄托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中,那么对城市发展也有不利。实际上,根据前文所述,能够调和矛盾的方法主要还是来自自身能够保养精神,在精神境界上使自身得到解放,而不是只专注于生活区域的选择。“归园田居”是一种养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参考文献
[1]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4.
[2] 吕锡琛.论嵇康“安心全身”养生心理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0(1):22.
[3] 嵇康.养生论[A]//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5,146.
[4] 吴晓峰.在养生中体味理想人生境界——《文选》嵇康《养生论》中的自然养生观[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5]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32.
关键词:嵇康 养生 “归园田居” 上班族
嵇康养生论综合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形神供养的养生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以追求精神自由为目标,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通过嵇康养生论视角来审视上班族回归田园生活的现象,形成一种古人的生命哲学和现代人的人生观的碰撞。
一、回归自然的倾向
嵇康的养生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他所著的《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以及部分诗歌中。在著述《养生论》过程中,在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斗争中,嵇康面临的困境却使他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另辟蹊径。
正因为当时曹魏政权已到了寿终正寝的局面,老谋深算的司马氏逐步掌握了大权,正始名士也由于政治、社会及自身成员的原因趋于瓦解,于是司马氏集团打着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诛除异己,把名教变为残酷毒辣的权力争夺工具。面对现实情境中的政治打压,只有服从于当权者的统治才能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这便是众多士人无可奈何的保身之道。就连嵇康的亲兄长嵇喜,密友山涛,也不得不违心背性投靠司马氏。但刚肠嫉恶的嵇康与阴毒诡诈的司马氏是两相对立的,他顶着巨大的政治、精神压力傲然不仕,陷于黑暗现实困境中。另一方面,嵇康是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其六言诗《知慧用有为》中写道:“法令滋章寇生,纷然相召不停,大人玄寂无声,镇之以静自正。”说明他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虽“法令滋章”,但若有“大人”出来推行“镇之以静”的政策,这个理想有实现可能性。但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嵇康的精神支柱逐渐崩溃,他的思想经过痛苦的演变过程,进而在转向自然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在封建社会中,名教是一种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人们只能把它当成既成的事实来接受,在它的规定下参与社会生活。”[1]与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现代社会中只要在法律范围内人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思想倾向,思想文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时代给予人更多施展才华,圆梦理想的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上班族而言,这一群体面临的压力和束缚十分巨大。工作上来自于上司、同事、自身各方面的要求令上班族应接不暇,家庭生活中住房、日常生活、家庭成员关系也是纷繁复杂,上班族在社会舆论中的风口浪尖更让他们手足无措。在没有政治压迫的环境下,面对以上复杂的现实情况,一些上班族选择从纷乱繁杂的城市移居到相对安静祥和的乡村小镇展开自己的新生活,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地解放。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现实的规避,隐约透露出一些隐逸意识,因此在这方面与嵇康回归自然的养生思想有契合之处。也可以说这样的抉择,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另类生存哲学。
二、养生思想内容对“归园田居”阐释的合理性
嵇康的养生思想并不只是狭义上的颐养天年,祈祷长寿的养生之道,而是对如何更好地调和现实与理想关系所做出的主观反映,所以相对比而言,上班族的“归园田居”的选择也是他们对现实情况和理想人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一)回归田园,寻找理想的精神世界——形神相亲, 表里相济
上班族在此的定义范围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他们的工作地点基本上是在城市里时尚气派的办公大楼。当然他们没有财富前沿的那一类人收入那么丰厚,但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确实比在外风吹日晒,劳力打拼的“蓝领”们要理想得多。那么“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对于上班族而言到底具有何种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结果来探讨,有近半数认为是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有近四成认为是赚钱之道,其余的认为工作就是生活。但上班族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彷徨。上班族的确是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但也渐渐成为了工作的奴隶,他们的肉体和精神几乎是机械运转,所以他们也逐渐开始疑惑这些价值的实现对于自身而言是否是真正需求,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释放身心,找回本真的地方,那么村镇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村镇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更贴近自然的。
如果说这种回归田园的选择是对生活的一种新的探索,在这条道路上先贤嵇康给上班族们指明了方向。重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追求身心两全是嵇康养生心理学思想的主旨, 他继承了《淮南子·原道》:“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以及《太平经》中“保养精神,故能长存”等思想,集中地论述了精神心理与养生健体的密切关系[2]正如嵇康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衰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3]用国家与君王的关系来比喻精神对形体的操控力最为形象不过,从中也透露着嵇康对明智君王能管理国家的美好希冀。嵇康可谓找到了治国之本和养生之本的共通性。他接着说道:“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3]在此嵇康是将养生放在了精神和形体两种关系中的第一位。他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知道肉体是依靠精神来支撑的,而精神则是依托肉体而存在,正因为肉体和精神的相互共生关系,所以要养生就要修炼自身的品性,使内心平静,才能做到二者都保养。而当精神层面出现问题,也就是“神躁于中”时,那么这个时候“形”则会容易“丧于外”,“形丧”并不是肉体的消亡而说的是肉体受到的损害。当上班族逐渐成为工作奴隶时,不仅是他们的肉体受到迫力,精神上的迫力更是无法释放。选择回归田园,放下繁琐工作,使自身精神得到静养,肉体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二)逃离欲望都市,寻找心灵的安稳愉悦——去欲顺性,清静虚泰
嵇康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养生的真谛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这主要是体现在:“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彊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也就是说因知道贪求名位有失道德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有欲念而强行禁止自己。知道口腹之欲有害性情,所以弃而不顾,也不是原本贪求而后强行控制自己。真正做到外物因牵累心灵而不存于内,神气因纯净洁白而独著于外,心胸开阔豁达没有忧患,神态安详娴静没有忧虑。[4]“知名位之伤德”“识厚味之害性”实质就是反映了嵇康提出的“清虚静泰”、“节欲顺性”的观点。“厚味”是屈从口的欲望,过分追求只会导致病从口入,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有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思想的精髓,嵇康主要还是劝诫人们知晓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不是完全抛弃,只是让膨胀的欲念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不给自己造成痛苦和灾难。 以此观上班族,发现他们在物质追求、社会价值方面都有自身不同的期望值,诸如名利、身份、金钱等,然而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危机感、恐惧感加速了内心膨胀的恶性循环。嵇康承认“嗜欲出于人,而非道德之正”,这些欲望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却不符合道德规范和养生要求,这些欲望也是他所定义的“性动之欲”。 那么对于这些“性动之欲”就要顺应自然之理的前提下,使之得到合理满足,而不能无限纵欲。那么当上班族寄予依靠外物来达到内心的愉悦,在都市潜在强大诱惑的包围下,这些来自外界欲望和内部情绪各方面的损害和困扰使得他们在负重的泥潭中深陷无法自拔。那么逃离都市,转移欲望的牵扯,也可以算是他们的一棵救命稻草了。
从城市到村镇,上班族们逃离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每天面对自然之景,体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是一种嵇康所推崇的“用智遂生”的生存方式。因为要控制“性动之欲”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理性的指导。“节欲顺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欲望,前文已有阐述,也就是说上班族回归田园后的悠然自得,清淡静谧的生活并不是毫无所求,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活也是内心的一种向往,也是一种欲望,因而需要他们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智慧来取用物质生活资料。相较城市而言,在村镇这种颇有自给自足意味的获取途径少了竞争的压力和束缚,这是可以用是否达到内心的自然“意足”来衡量生活质量的。
(三)远离快餐垃圾,寻找舌尖的山珍海味——服食养身,远害存宜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上班族们处于麻木工作和拼命找寻休息空间的矛盾中。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的推波助澜下,“快餐文化”席卷而来,但在不知不觉中牺牲掉了人们的健康。面对城市的饕餮盛宴,面对日益增多的快餐连锁,他们早已不厌其烦。乡村的饮食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食材、水等受污染的程度很小,添加剂、防腐剂等食品安全危险品也不会存在。再者一些城市少见的野草野菜却是乡村饭桌上司空见惯的,还有从种植、收获、加工整个过程都是“自力更生”的经历,让上班族们充满了新鲜感,也多了几分情趣。这也是他们倾向于回归田园,找寻乡土风味的主要原因。在一些调查报告中也说明了,回归田园的饮食方式确实让很多上班族的健康问题得到改善,由此可以见得服食养身的重要性。
在嵇康的养生理论中,服食养身是也极其重要的。嵇康相信“上药养命,下药养性”,曾“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在《答难养生论》中提倡服食“流泉甘酸,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之类。在《代秋胡歌诗七首》中称康写道:“授我神药,自生羽翼。”这里的神药,就是指“服食”。虽然所说的服食养生主要是服食散药为主,当然服食丹药方面要辩证看待,过于仙化的饮食方式与现代生活并不一定契合。但是嵇康主张“蒸以灵芝,润以醋泉,稀以朝阳,绥以五弦”的辅导之法也还是具有很多启示意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食材新鲜程度、无化学成分的要求上,能满足这些要求最直接的来源也是在乡村,由此看出饮食也是一门生存的大学问。
三、“归园田居”与现实的矛盾性
上班族放弃城市,转移到村镇,享受着身心自得的悠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乡村的另类小资。虽说是暂别了繁重的工作,避开了激烈的竞争,争取到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田园式的慢生活需要在计划前就有足够丰厚的物质条件。在没有任何物质支撑的前提下,完全地“归园田居”那是十分艰难的。那么“归园田居”只起到了暂时的“镇痛”作用,在没有了更多“资本”运转后,又要回到城市,这样的反复有可能会激发人内心更大的苦痛,这便是“归园田居”与现实状况的一个矛盾。
这与嵇康思想的转变颇为相似。嵇康的养生思想体现了他调节现实与理想矛盾失败后追求的一种生命阐释目标,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基础上,不是自然与名教的对立,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嵇康、阮籍虽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由于出身大家贵族,他们所受的教育仍为礼教之熏陶,根本仍从礼教中来,他们的学说乃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放达,而不只限于外表也。”[5]嵇康将人的欲念归结为养生的“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即养生的五大天敌:名利、喜怒、声色、滋味、思虑。但就现代人的生活状况而言,想要克服这“五难”很难做到,也很难逃出养生与现实的矛盾性的怪圈漩涡中。
另一个矛盾所在就是“”归园田居”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部分上班族通过驻地转移实现了身心的释放,但是对于整体而言,这样看似隐逸的思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有可能会把一种悠闲的慢生活方式寄托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中,那么对城市发展也有不利。实际上,根据前文所述,能够调和矛盾的方法主要还是来自自身能够保养精神,在精神境界上使自身得到解放,而不是只专注于生活区域的选择。“归园田居”是一种养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参考文献
[1]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4.
[2] 吕锡琛.论嵇康“安心全身”养生心理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0(1):22.
[3] 嵇康.养生论[A]//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5,146.
[4] 吴晓峰.在养生中体味理想人生境界——《文选》嵇康《养生论》中的自然养生观[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5]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