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的失落寓言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回顾了百年以来科幻小说的一个创作脉络,以许地山的《铁鱼底鳃》为研究对象,初步的考察了“赛先生”在中国文学中的失落之谜。并借此探讨了科幻小说以及中国文学中的科学观念的书写缺失。
  关键词:科幻小说  《铁鱼底鳃》  赛先生
  一、赛先生的兴发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外来文体,伴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气同步进入了晚清,它带给古老帝国民众的,不仅仅是外域风土的奇观文化,更是一种截然不同地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方式。相比传统中国人思维以经验、直观、零散为主,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是对人类与自然全新的观照方式。在文学领域亦是如此,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领域中,时间往往是模糊不定的,即便人们寄托于幻想的虚构,那幻想的时间维度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轮回往复,要么便是对过去某个朝代的追忆,无论如何,未来是不会被纳入文学家法眼的,更迭换代的朝代,其文化自先秦的一元固定,也让这个封闭体系自给自足。
  直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叩开了天朝上国的永恒幻梦,那个自觉中心的万世流芳的美梦悄然破碎,这个被西方比作慢船上的民族才惊觉,原来世界早已翻天覆地,进化论为代表的思想,蛮夷藩国瞬间化身先进文明,亡国灭种的危机就连传统文化都救不了之时,朝向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成了东方古国的追赶之路。
  然而一切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工业革命技术为依托、科学为指导思想的西方,不仅仅只是一个他者的镜像存在,更如同神话奇谭的显现,但有识之士已经迫不及待地投入这之中,一切都是全新的、有力的、生机勃勃的。然而无论是飞机、电报还是照相,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简直是如同神话般的存在,撰文引介这些事物,是当时时髦报刊的一个重点报道对象。为了能与世界追赶乃至并轨,知识分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也发现了科幻小说,时人称之为科学小说的存在,加以引介仿写,据林建群统计,翻译以及创作的科幻小说近五十余种,其中不乏诸如梁启超鲁迅此类思想家,二人都抱有文学改造社会之理想,选择科幻小说作为最初的推介手段,也是情理之中,梁启超写《新中国未来记》,鲁迅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二作,鲁迅的想法代表了当时乃至后来不少人对科幻小说的看法:“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这种看法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利于科学的普及,但潜台词里有忽视了幻想的审美属性,后来中国科幻小说的一系列遭遇,可以追溯至此,而中国始终未像欧美日本形成强大的科幻亚文化圈。这都是后话了。
  到了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成为了拟人格的赛先生与德先生,对于赛先生的提出与辨析,樊洪业和罗志田有深入的史学挖掘,他们发现,科学本身成了一种空泛的口号,而陈独秀更加偏向的赛先生,并非重心于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领域,罗勾勒了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走向了“实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论”,而“科学”这两大分支又具体落实为整理国故、古史辨和社会史研究。樊洪业更是得出了“那就是新文化运动虽然提倡科学,却并不真正关心在中国如何发展科学事业。当时的大多数科学家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冷漠的态 度,可能与此有关。”①由此对于科学本身的文艺性创作更是寥寥无几,之后的国共内战。抗日救亡,更使得科幻小说边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之下,许地山所创作于1940年的小说《铁鱼底鳃》就是一则难能可贵的时代隐喻了。
  二、落寞的赛先生
  观察中国现代文学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说家笔下描绘和赞美的,往往是以文笔作为战斗利器的知识分子,而这些知识分子们,往往从事的也是文化宣传类工作,他们的不幸、他们内心世界的苦痛,往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儿笔者就有一个疑问,那些专心于科学探索,为国家的技术呕心沥血,对于改善人类实际生活,对于这个宇宙奥秘孜孜不倦追寻的人,能不能被纳入知识分子体系?自然,按照萨义德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他们似乎是不能纳入这个系统里的。不过考察西方科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家对自然探索的重大发现,往往会引起思想界的重大转向。伽利略、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让传统神学构建的体系发生了动摇,人本主义得到了发展。解剖学、生物学的不断进步,量子力学的突破,让人类开始思考自己与自身与世界的真正关系,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勃发不无关系。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而科学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大的作用。然而文学之中表现他们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而许地山用细微的幻想和精细的写实,描绘了一个报国无门的科学家,罹难中国的悲剧故事,一定程度地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原因。
  《铁鱼底鳃》发表于1940年2月的《大风》半月刊,是许地山发表的最后一篇小说,也是在抗战大背景之下的一篇小说。
  小说与许地山后期诸多小说有着相同的一套叙事模式,即乱世中的相遇,在人物的自白中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通过人物自己的讲述,来描绘人物的经历、性格。一开始的乱离之时,黄先生与雷先生在某华南城市相遇,对于雷先生外貌的书写,很容易让人想到外界乃至科幻小说刻画的怪诞科学家形象,“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穿的虽然是西服,可是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这里已经暗含了雷先生潦倒不堪的一面,但也是他执迷于研究发明而疏于修饰的一种体现。在这里,旧识黄先生起到了对于雷先生的背景的交代,指出了他是有着官学背景的留学生,然而归国之后,坎坷颇多。两个落魄人在大战背景之下,更显得没落寂寥,然而铁鱼底鳃成为了重要的支撑和意象,雷先生虽然人事不察,但面对心血之作时,仍然乐于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铁鱼底鳃的描绘,完全是按照科幻小说的描写方式,将一件并不存在于现实的发明基于较为写实手法写出,带来的是新奇性的感受,然而许地山有意显示出了疏离感,这一系列的美好描绘之后,黄先生的反应值得玩味,一方面听不懂,另一方面试图劝说雷先生将其用于军事方向,献给政府。这符合了救亡与爱国与求学的结合,然而雷先生如同黄先生所说“把世情看得太透彻”,而他的判断这发明无法实现更像是一个谶语,国家的腐败、学界的帮派林立诚然是巨大阻力,但雷先生自身的怯弱不胜表达,更是造成之关键。小说的后半段,分三步来描写注定要毁灭的过程。首先是逃难过程中,模型的失去,接着是图纸部分毁于无知妇孺之手,最后,为了抢救落入水中的仅剩蓝图木盒,心急如焚的雷先生也落水身亡,徒留黄先生喟叹:“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   在这里似乎表达的是国民政府的腐朽无能和个人性格造成了一个悲剧命运,但深究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求索者受控于当时的恶劣科研环境,而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雷先生始终是单打独斗的,学界骗子、学阀横行,民众愚昧无知,落水就是一则绝妙隐喻。赛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彷徨到无地。这也是许地山慧眼独到之处,在当时民族抗战统一口号之下,文艺创作的集中关注之下,他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余论
  科幻小说若以西方诞生之初为研究,便会发现一个有趣之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作为最早的作品,一开始就提出了后世最爱演义的一大主题:科学家与他的发明的关系,更进一步预言性地展现了技术异化人类的恐怖。然而当此类文学进入中国时,却发生了异变,初进中国的弗兰肯斯坦,讹变成弗兰金仙最终讹变为睡狮意象,就是一个有趣的例证。困扰西方的梦魇化作了爱国救亡的精神图腾,这一讹变造成的后果,不只是局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使它一直背负着民族救亡和科普的沉重枷锁前行。还使得科学理性精神不能得到真正的高扬。晚清时期,科学技术乃奇技淫巧,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器罢了,无所谓科学家这一群体。到了民国则书写寥寥无几,许地山创造的雷先生,更像是一个报国无门的传统知识分子,而非一个完全的普罗米修斯式探索者。到了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科幻小说中,科学家成了某种英雄主义的大跃进式代言人,对以自我的批判和反思几乎没有。当然,新时期有了不同的赛先生形象,但那是需要另文研究撰写了。总之,五四树立的两大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在文学的书写里,还需要继续深挖和呼唤。而科幻小说不失为一种独特角度的切入。
  注释
  ① 樊洪业.赛先生与新文化运动——科学社会史的考察[J].历史研究,1989(3).
  参考文献
  [1] 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 吴岩.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 徐彦利.独步时代的孤寂——读许地山《铁鱼底鳃》[J].名作欣赏,2014 (1).
  [4] 樊洪业.赛先生与新文化运动——科学社会史的考察[J].历史研究,1989(3).
  [5]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3).
其他文献
摘 要:女性作为世界上拥有最细腻情感的生物能够更加完美地诠释悲悯的情怀,女性对外界的任何人群以及事物都存有一种天生的怜悯之情,她们关注世间万物的生活及感受,懂得关心自己碰触到的每个灵魂,也敢于为他人付出,用一颗感恩的心接受来自外界的情绪和状态。作为世界上最为柔和,也最具有震撼力的情感,悲悯的情怀引导女性整个人生的步伐。悲悯的情怀似乎是来自于旷世之中最纯净的感情,能消融尘世中的冰霜。找不到适合的辞藻
期刊
摘 要:在题材内容上,徐訏作品可以分为乡村模式、都市模式、乡村与都市结合模式。徐訏笔下的人物模式主要可分为知识分子与交际花、从入世到出世人物、幸福家庭的小姐。徐訏作品在故事情节上也是模式化的,他的小说开头总是先设悬念,伏笔过多,总是展现宿命观笼罩下的美的残缺,小说中的“我”与女子的交往总是在夜间,小说经常设置美丽单纯的女子被男子抛弃的情节。  关键词:徐訏 作品 模式化   读过徐訏全集就可以看
期刊
摘 要:中西方对人生意义的获得有不同的解决之道,中国儒、释、道三家虽然路径不同但都着力于“解脱”,而西方基督教传统在于上帝的“拯救”。本文试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进而分析屈原对于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之路,最后阐述林怀民对于《九歌·司命》一节关乎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之路和他对原著的精当把握。  关键词:拯救 解脱 《九歌》 司命   20世纪初,处在“西学东渐”和“旧学新知”门槛上的几辈中国学人为中国
期刊
摘 要:《黄雀记》是苏童首次将笔触投入当下时代的转型之作,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社会中的欲望和迷惘。小说延续了“香椿树系列”凄迷隐幽的南方叙事,以多重隐喻连缀起整部作品。其流畅清丽的语言流露出颓废美学的体验,从中拷问生存的意义和宿命的存在。  关键词:小人物 隐喻 南方叙事 时代性 命运  一、小人物形象中体现的时代特征   苏童之前的作品如《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
期刊
摘 要: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挖掘文选内容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不仅可以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和要求,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古汉语教学的效果。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探讨了如何将古汉语文选与古代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文化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2011年度教研立项课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
期刊
摘 要:以张惠芬的诗歌为例,分析诗歌的题材、风格等方面与诗人“地域性”的关联。在分析中,结合诗人的生命体验及湖湘地域文化特质,阐释当代湘籍女诗人将地域经验作为一种精神视野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张惠芬 湖湘地域经验 创作特色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文化视域下当代湘籍女作家研究”(项目编号:13YBB074)  湖湘大地秀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情风俗,桃源洞庭迁客风骚,这
期刊
摘 要:施蛰存同时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呈现传统与现代因素交相呼应的特色,本文根据施蛰存创作时期,分三个阶段叙述其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体现。以说明施蛰存创作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施蛰存 小说创作 传统 现代   施蛰存作为现代文学派的领军人物,自幼受传统文化熏染。他生于江南书香人家,幼年熟读经典,并跟随《白香词谱》、《草堂诗余》等书学着填词。同时施蛰存作品创作技巧和思想架构又深受日
期刊
摘 要:文学经典对于解读文学史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典能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散发出截然不同的文化魅力,文本解读便相应呈现着不断“生长”的状态。陈思和先生撰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选取了现当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十三位作家的代表作,他从单纯审美视角出发,以柔软心灵为触角,去触见文学大家的内心世界。他善于抓住言语缝隙来揭露文本真相,其另辟蹊径、学理深厚的经典文本细读颠覆了学界僵化呆板的传统
期刊
摘 要: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都采取了疯癫叙事的策略,分别塑造了狂人和疯女人的经典形象。本文试图从疯癫的实质出发,解读疯癫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分析疯癫形象带来的审美影响,从而揭示两位作家同时使用疯癫形象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某种必然规律。  关键词:《狂人日记》 《黄色墙纸》 疯癫叙事  一、 引言   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
期刊
摘 要:乔治·拉明在其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里》塑造了一个反面人物斯莱姆先生,此人外表正派,内心却狡猾,奸诈,在殖民制度瓦解前夕因一己私利而背叛自己的阶级。如今,斯莱姆先生俨然成了阶级背叛的代名词。拉明作品中的斯莱姆先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殖民教育当属罪魁祸首。其目的在于异化被殖民者,使之为宗主国殖民霸权服务,最终脱离自己的阶级并与之为敌。  关键词:殖民教育 斯莱姆先生 背叛  基金项目:江苏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