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残酷的世界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i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苏茜的世界》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却又残酷悲伤的故事,里面先后出现了三个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全部与剧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和性格息息相关。本文从象征手法入手重点分析这三个象征物所隐含的意义,从而突出该作品美丽残酷的主题。
  关键词:美丽  残酷  象征物
  一、引语
  根据爱丽丝·西伯德的同名畅销小说《苏茜的世界》(又译《可爱的骨头》)改编的同名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73年的一个冬日傍晚,14岁的少女苏茜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她的邻居哈维诱骗到玉米地里的一个地下小屋,惨遭强奸和杀害。苏茜到了天堂,不得不接受她已死亡的现实,但只能像幽灵一般,在那个“生命只是永久的昨天”的中间地带——“阴阳界”俯瞰着人间的一切,年复一年地注视着家人和好友的痛苦挣扎和悲恸欲绝,观察着冷酷的凶手逍遥法外,最后终于看到凶手得到恶报,家人重新和好团聚。苏茜冤屈的魂灵终于解脱离去。这部由彼得·杰克逊导演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天真烂漫的少女苏茜短暂的成长历程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并用她依然美丽的人间形象作为她不死灵魂的化身,随着她的眼神和心理体味着人间的变化。沐浴父爱的乖巧女儿,初尝恋情的花季少女就这样惨死在变态的邻居手里,带着亲人的揪心牵挂和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依不舍地徘徊在“阴阳界”的边缘,一朵还未盛开的花朵就这样凄惨地凋谢了。在电影中我们看不到太多凶杀的镜头,导演采取了隐晦的视角对苏茜的死进行了展示,而展现更多的则是那份少女的纯洁无瑕,美丽外表下的哀怨与痛苦。电影中先后出现了三个独特的物品:雪花玻璃球、玻璃瓶帆船模型和玩具屋,前两个都与苏茜有关,后一个跟凶手有关。它们都是外表美丽,温馨迷人的物品或者摆件,但是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戏剧性地衬托出了美好的世界里隐藏着黑暗和邪恶,更进一步凸显了作品”残酷而美丽”的主题。作为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赋予作品更深的含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二、雪花玻璃球
  在电影的开场,苏茜还是家中唯一的小孩,爸爸杰克·沙蒙正在沙发上看书,小苏茜忽然看见桌子上的雪花玻璃球,里面站着一只围着红白条纹围巾的企鹅。苏茜用大大的眼睛盯着那只企鹅,觉得企鹅独自住在玻璃球里很孤单,并深深为这只企鹅担心。爸爸马上走过来,在苏茜耳边轻轻说着:“别担心,孩子,它过着幸福的生活,它的世界很完美。”然后杰克伸手拿起玻璃球,把玻璃球倒过来,让雪花飘落到玻璃球的一头,然后迅速地把玻璃球倒回去,苏茜和爸爸一起看着雪花轻轻地在企鹅周围飘舞,那只企鹅真的生活在雪花漫天的完美世界里了。有着浓厚父爱的杰克时刻呵护着大女儿苏茜,非常希望她也能够像玻璃球里的企鹅那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完美世界之中,希望女儿幸福平安。家庭世界对苏茜来说真的充满了爱与完美,但是外部世界却充满了难以预知的危险,对生活有着美好憧憬的苏茜惨死在哈维的手中,尸骨和衣物以及鞋帽沾满了泥淖,纯洁完美的世界变成了黑暗恐怖的夜空,苏茜的灵魂久久徘徊在家的附近不舍离去。苏茜的美丽世界被摧毁了,父亲再也无法保护她了。美丽的雪花玻璃球象征着孩子心中美丽动人的世界,却被残忍的凶手残酷地毁坏了。悲伤过后的杰克走进苏茜没有收拾的卧室,再次看见放在床边桌子上的雪花玻璃球,禁不住拿起来,他仿佛看见了在“阴阳界”的苏茜快乐生活的场景,而苏茜也心有灵犀般地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
  三、玻璃瓶帆船
  杰克做会计的工作很忙,但是只要有空就会和苏茜一起做玻璃瓶帆船,在他家楼上的一个房间里,书架上,书桌上,到处都是玻璃瓶帆船,这也是父女俩最喜欢的游戏。苏茜有些不解于父亲对帆船模型的狂热,但杰克解释说做模型是个能教人很多事情的爱好,他教育苏茜说做模型包含着真理:“一旦决定做某事,你就会完成它,没做对之前就不会收手”,“如果你做得不对,就会不断重新来过,直到事情步入正轨为止。”杰克还告诉苏茜他希望能像祖父教他做模型一样也教会自己的女儿这门手艺,并充满慈爱地看着苏茜说“一起做属于我们的模型,你永远是我的苏茜宝贝,总有一天这些模型都是你的。” 苏茜也非常懂事地回应着父亲:“我知道的。”每当完工之际,杰克都会扶着装有小船的玻璃瓶,让苏茜小心翼翼地拉起系着桅杆的细绳,小船立刻在玻璃瓶里扬帆起航。苏茜开心地笑着,父亲也欣喜地冲苏茜说道:“这就是美好。”
  凝聚着父女合作结晶的玻璃帆船在苏茜出事以后却成了杰克心中的伤痛,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警察发现的线索几乎已经宣判了苏茜的死亡,杰克难以接受眼前的一切,一个人躲进帆船模型的房间,手里拿着玻璃瓶,看着眼前满是模型的书架,想起最挚爱的宝贝女儿,希望落空的巨大悲伤让他崩溃得砸烂了几乎所有的玻璃瓶,而这一幕让身处“阴阳界”的苏茜也痛苦地看在眼里,她悲声呼喊着“爸爸”,仿佛听到了苏茜的声音,在拿起他和苏茜新近做好的玻璃瓶模型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恢复了理智,决定在这个瓶子上点燃一颗蜡烛,放在窗口,默默企盼奇迹的发生,希望苏茜能感受到家人对她的思念与召唤,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弄清事情的真相并把凶手找出来。玻璃瓶里的帆船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也寄托着父亲杰克对大女儿苏茜的期望与关爱,她的生活才刚刚启航就被变态的凶手毁灭,对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来说这是世间最大的残酷。
  四、玩具屋
  剧中的反面人物哈维,是一个成长于残缺家庭的变态杀手,专门残害未成年少女。他在每次作案后都会搬迁,所以几乎留不下任何线索,这也是他屡次作案都能得手的原因。电影中对哈维的成长经历几乎没有交代,但是他亲手布置玩具屋的镜头多次出现。每当垂涎少女的欲望折磨着他的内心时,他就会坐到玩具屋面前,不急不慢地布置起屋内的摆设,把买来的塑料花涂成更鲜艳的红色,插在玩具屋的客厅里。从玩具屋里面的视角望去,这间玩具屋如同一套微缩的家,除了没有人以外,家具应有尽有,而且还有一把摇晃的木马摇椅,象征着孩子的快乐世界。但是苏茜的少女倩影总是出现在哈维的眼前,让他心神不定,再次激起他杀人的龌龊动机。哈维很快在本子上精心设计好一个地窖,并趁午夜时分在玉米地里的挖好地窖,有计划地实施了这次犯罪。杀害并肢解了苏茜后,哈维留下了苏茜的手链,因为手链中的小屋子挂件,这肯定让哈维想起了自己的玩具屋,于是他把手链挂在玩具屋的某个小家具上面。当警探为查找线索登门拜访哈维时,镇定的凶手谈吐自若,假装对苏茜的遇害表示出极大的同情,他突然看见苏茜的手链还挂在一个显眼的地方,而两个警察也被这座别致的玩具屋所吸引走到近前去观赏,哈维赶紧走过去偷偷将手链拿在手里并塞进裤兜。哈维向警探莱恩解释说玩具屋内的家具都是自己做的,因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他还透过玩具屋的每一个窗口逐个向警探解释屋内的布置,有卧室,梳妆台,双人床,楼梯,柜子等等,甚至还有地下室。从表面上看,制作微型木屋的家具,让自己的思想参与房内摆设与设计,这本应该是一个很健康的具有创造性的爱好,可实际上,哈维是一个严重缺失家庭关爱的单身男人,他需要从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中寻找哪怕只有一丝丝的家庭温暖,而当这件事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时,就开始从杀害未成年少女的事情上寻求刺激,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平衡。虽然哈维有杀手狰狞残酷的一面,但他一定也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内心深处渴望家庭温暖与亲情的关心,但是小时候一定受过伤痛,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所以才会在他的心灵种上仇恨和贪婪的种子,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奸杀少女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早已变态扭曲的心灵。在最后处理苏茜的尸骨的时候,他还是留下了那一串手链里的小房子,这也暗示着他对家的渴望。
  五、结语
  原作品《苏茜的世界》作者艾丽斯.西伯德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家,她以迷人的笔调,悲切而犀利地为我们写出了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在小说改编的电影《苏茜的世界》中,镜头里分别闪现出了几个独特的物品,与玻璃有关的雪花玻璃球和玻璃瓶帆船模型,它们都象征着少女苏茜本该拥有的美好世界和幸福生活。玩具屋则象征着残忍凶手的内心世界,对温暖家庭生活的向往,因为缺失而走上杀人的道路,从此踏上一条不归路,这些象征物再次向我们证明世界是美丽的也是残酷的,生活充满着无法预知的危险,除了对早逝生命的扼腕哀叹,我们还应该拥有自我保护的强烈意识。
  参考文献
  [1] 艾丽斯·西伯德.苏茜的世界[M].施清真,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2] 苏芳.《苏茜的世界》的原型批评解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 (6 ):77-78.
  [3] 苏芳.论《苏茜的世界》中的父亲形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4):86-88.
其他文献
摘 要:中西方对人生意义的获得有不同的解决之道,中国儒、释、道三家虽然路径不同但都着力于“解脱”,而西方基督教传统在于上帝的“拯救”。本文试图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进而分析屈原对于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之路,最后阐述林怀民对于《九歌·司命》一节关乎人生意义问题的解决之路和他对原著的精当把握。  关键词:拯救 解脱 《九歌》 司命   20世纪初,处在“西学东渐”和“旧学新知”门槛上的几辈中国学人为中国
期刊
摘 要:《黄雀记》是苏童首次将笔触投入当下时代的转型之作,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社会中的欲望和迷惘。小说延续了“香椿树系列”凄迷隐幽的南方叙事,以多重隐喻连缀起整部作品。其流畅清丽的语言流露出颓废美学的体验,从中拷问生存的意义和宿命的存在。  关键词:小人物 隐喻 南方叙事 时代性 命运  一、小人物形象中体现的时代特征   苏童之前的作品如《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
期刊
摘 要: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挖掘文选内容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不仅可以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和要求,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古汉语教学的效果。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探讨了如何将古汉语文选与古代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文化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2011年度教研立项课题“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
期刊
摘 要:以张惠芬的诗歌为例,分析诗歌的题材、风格等方面与诗人“地域性”的关联。在分析中,结合诗人的生命体验及湖湘地域文化特质,阐释当代湘籍女诗人将地域经验作为一种精神视野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张惠芬 湖湘地域经验 创作特色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文化视域下当代湘籍女作家研究”(项目编号:13YBB074)  湖湘大地秀丽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情风俗,桃源洞庭迁客风骚,这
期刊
摘 要:施蛰存同时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呈现传统与现代因素交相呼应的特色,本文根据施蛰存创作时期,分三个阶段叙述其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体现。以说明施蛰存创作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施蛰存 小说创作 传统 现代   施蛰存作为现代文学派的领军人物,自幼受传统文化熏染。他生于江南书香人家,幼年熟读经典,并跟随《白香词谱》、《草堂诗余》等书学着填词。同时施蛰存作品创作技巧和思想架构又深受日
期刊
摘 要:文学经典对于解读文学史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典能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散发出截然不同的文化魅力,文本解读便相应呈现着不断“生长”的状态。陈思和先生撰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选取了现当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十三位作家的代表作,他从单纯审美视角出发,以柔软心灵为触角,去触见文学大家的内心世界。他善于抓住言语缝隙来揭露文本真相,其另辟蹊径、学理深厚的经典文本细读颠覆了学界僵化呆板的传统
期刊
摘 要: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都采取了疯癫叙事的策略,分别塑造了狂人和疯女人的经典形象。本文试图从疯癫的实质出发,解读疯癫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分析疯癫形象带来的审美影响,从而揭示两位作家同时使用疯癫形象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某种必然规律。  关键词:《狂人日记》 《黄色墙纸》 疯癫叙事  一、 引言   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
期刊
摘 要:乔治·拉明在其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里》塑造了一个反面人物斯莱姆先生,此人外表正派,内心却狡猾,奸诈,在殖民制度瓦解前夕因一己私利而背叛自己的阶级。如今,斯莱姆先生俨然成了阶级背叛的代名词。拉明作品中的斯莱姆先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殖民教育当属罪魁祸首。其目的在于异化被殖民者,使之为宗主国殖民霸权服务,最终脱离自己的阶级并与之为敌。  关键词:殖民教育 斯莱姆先生 背叛  基金项目:江苏省
期刊
摘 要:本文回顾了百年以来科幻小说的一个创作脉络,以许地山的《铁鱼底鳃》为研究对象,初步的考察了“赛先生”在中国文学中的失落之谜。并借此探讨了科幻小说以及中国文学中的科学观念的书写缺失。  关键词:科幻小说 《铁鱼底鳃》 赛先生  一、赛先生的兴发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外来文体,伴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气同步进入了晚清,它带给古老帝国民众的,不仅仅是外域风土的奇观文化,更是一种截然不同地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方
期刊
摘 要:三重人格是人普遍拥有的精神特质,“本我”的快乐追求、“自我”的理性调节、“超我”的道德规范,这三者的均衡将人规范在社会道德的许可范围之内,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现了三重人格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不同反应。本文试从“三重人格”学说出发,以小说中的亨里艾太太、C太太与年轻赌徒为例,剖析小说角色在一生中欲望癫狂时刻与内心归于宁静时刻的具体行为。  关键词:茨威格 三重人格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