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出历史地表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o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妲己被看做邪恶的代表。通过对史实的考察,笔者认为这种论断有失公允,史籍记载中既有真实的一面也有失真的一面。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周朝统治者为论证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对商纣王和妲己的“残暴”进行的刻意渲染;是后世史家为了告诫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殷纣亡国的教训,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夸大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古代女性命运轨迹的一种反映。
  关键词 妲己,商纣王,唯妇言是用,女祸论
  中图分类号 K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18-0030-04
  
  “妲己”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从周代起,她就是世人眼中“邪恶”的化身。在以“诫天子”为务的《列女传》中,作者用相当篇幅对其“孽嬖”之行进行了生动描述,奠定了后世妲己故事的基础。而到了明人许仲琳编撰的《封神演义》中,这个有着天仙般美貌、心肠却若蛇蝎般狠毒的女子又被刻画成“借尸还魂”于知书达理、德性贤淑、举止中度的冀州侯苏护爱女身上的千年狐狸精。此后,不仅其“亡国祸水”的形象更加巩固,还使得“美女就是狐狸精”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史籍中有关妲己本事的记载
  
  先秦史籍中,对于妲己本事的记载比较模糊。若:
  《尚书·牧誓》: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今商王受唯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商邑。
  《逸周书·克殷》:
  (武王)适二女(指妲己及嬖妾)之所,乃既缢,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轻吕,斩之以玄钺,悬诸小白。
  《竹书纪年》:
  九年,(纣)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作瑶室立玉门。
  《楚辞·天问》:
  殷有惑妇何所讥?(王逸注:惑妇,妲己也)
  《吕氏春秋·先识》:
  (周武王)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
  《国语·晋语一》:
  史苏曰:“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膠鬲比而亡殷。”
  《荀子·解蔽》:
  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殷王纣的殒身亡国是其宠信有苏国美女妲己,亲近谀臣、疏远忠良,倒行逆施所致。至于那位美女的行为究竟有多么恶毒则不甚明了。
  到了汉代,妲己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起来。
  《史记·殷本纪》曰:
  帝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下同)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日:“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
  《史记·周本纪》:
  已而(武王)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较之《史记》,《列女传·孽嬖·殷纣妲己》中妲己的形象更为真切:
  妲己者,殷纣之妃也。嬖幸于纣。纣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辩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不离妲己,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作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收珍物积之于后宫,谀臣群女咸获所欲。积糟为丘,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行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妲己好之,百姓怨望,诸侯有畔者,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坠炭中,妲己乃笑。比干谏日:“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纣怒,以为妖言。妲己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于是剖心而观之。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遂受命兴师伐纣,战于牧野。纣师倒戈,纣乃登廪台,衣宝玉衣而自杀。于是武王遂致天之伐,斩妲己头,悬于小白旗,以为亡纣者,是女也。《书》日:“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诗》云:“君子信盗,乱是用暴。匪其止共,维王之邛。”此之谓也。
  颂日:妲己配纣,或乱是修。纣既无道,又重相谬。指笑炮炙,谏士刳囚。遂败牧野,反商为周。
  可以说,直到此时,妲己邪恶的形象才算完全被确立。
  汉以后有关妲己惑乱家国的记载便是随处可见了,除历代正史外,笔记、戏曲、小说中的描绘更为详细,情节也更为生动,但内容上却大都本于秦汉典籍。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李瀚《蒙求》注中,妲己的形象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她成为狐狸精的化身。此可谓后世妲己狐精形象之源。
  
  二、妲己之恶与父权制下的女性命运
  
  《列女传》中记载了商纣的诸多恶行,大致有:作淫声、乐艳舞,近谀臣、诛忠良,造酒池、悬肉林,厚聚敛、广苑囿,慢鬼神、行苛罚。虽然我们无法辨明这些行为中有多少是妲己授意?又有多少是纣本人亦或为取悦妲己的“自我创意?”但既然他“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那妲己注定难脱干系。正因文献记载的匮乏,所以也就很难从对妲己本事的叙述中发现破绽,但我们还是禁不住要问:这个“妲己”形象究竟陈述的是一种历史事实?还是一种被后世主流意识形态创造的“道德祭品?”
  
  1,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商代妇女与政说
  封建卫道者们曾在商纣宠信妲己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依据就是周武王《牧誓》中所谓的“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也即“唯妇言是用”。这儿的“妇”当然是特指作为纣王宠妃的妲己,“妇言”自然也不仅仅是纣与爱妃之间述及儿女私情的悄悄话。它更多地是指后世所谓的“干政之言”,即后宫妃嫔在帝王面前对国家事务发表看法,影响、甚至左右国家大事的决策。周武王把“用妇言”放在众恶之首并反复陈述,足见他对此事的厌恶程度。
  在强调“男女有别”的“秩序”社会中,这确实是一个恰当而又严肃的理由。《尚书》中《西伯勘黎》和《微子》两篇通过殷臣祖伊和纣兄微子之口,记述了纣的无德:酗酒、慢鬼神、疏离信臣、苛政重敛。这是殷人自己的看法,应该比较可信。但令人费解的是,周人多次指责的“唯妇言是用”,殷人自己却并未提及。是祖、微二人的“疏忽?”亦或记录者的“遗漏?”还是另有其因?
  纵观历史,后妃与政者绝非妲己一人:如黄帝之螺祖,虞舜之娥皇、女英,周文王之太姒,即便在恪守“男女有别”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此类情况也时有发生,像唐之长孙后、宋之刘太后等。难道说因为舜之二妃、唐之长孙后们参与的是明君的“善政”,所以她们的“干政”就能使君王的统治“锦上添花”,并为自己赢得“贤妃”的美誉;而妲己干预 的是暴君殷纣的“恶政”,遂只能是越搅越乱,落个“毒妇”的恶名?原因恐怕没那么简单。
  许多学者在分析商纣“唯妇言是用”的原因时,认为这是商周文化的差异所致。笔者以为非只如此。撇开妲己“干政”的真伪不论,我们先来看一下商代社会妇女参与国政能否成立。诚然,商代已进入“男权”为主的阶级社会,但在它的某些制度与习俗中却保留了前阶级社会的影子,此时父权尚未发展到垄断一切的地步,形式上的男女平等依然存在。甲骨文、殷金文中有许多称作“妇”或不冠“妇”字的所谓生妇,其中称“妇某”或“某妇”的,据统计,有150多位。“在亲属关系上,我们见到的女子的地位较殷以后要来的高些”,她们死后可以受到独立的祭祀。商人对母祖非常尊崇,祖母和母亲的地位都非常高,当时针对女性长辈的祭祀很多,而且十分严肃。如卜辞记载的:(1)甲戌卜,燎于妣一,雨。(屯1120)(2)戊子卜,王侑母丙女。(合678)(3)辛丑卜,王三月侑示壬母妣庚豕。不用。(合19806)陈梦家先生认为:“卜辞称先公先王的配偶为妻、妾、母、爽,而入于周祭的直系配偶皆称爽,她们所受的祭典与先王同,由此可见母权尊贵。”甲骨文资料也表明:“商王后妃直接参与了商王朝的政治生活,掌握和控制国家的各种权力,担任着商王朝许多部门的重要职务。她们不仅主持或参与商王朝的一切祭祀典礼,亲自占”以决定国家大事,而且还直接挂帅率军出征,南征北战,讨敌御强,甚至她们还拥有个人所属的领地属邑,亲自经营农业生产。”就像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她不仅是君主的妃匹,还是军队的统帅,在政治事务中也拥有极大的发言权。商代妇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周代及后世封建社会中的妇女所难以相比的”。因此,作为源于制度和习俗中的母权制残存的反映,“妇女与政”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既合情理又循法度,并非只是君主的荒淫举动。周代则不同,长期的定居生活使人们久已习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遂直接影响了对“贤明”女性标准的评判——妇女之“贤”在于家庭中的“内助”之功。由是,在殷人看来极为平常的妇女与政,周武王则极为痛视,这恰说明了在以游牧或农耕为主的不同生产方式下,殷周社会中妇女地位与作用的差异,以及时代观念的变迁。而后世的指责,更是戴着封建传统道德观的有色眼镜来看待本该正常的社会现象了。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所谓听信妇言是少见多怪,商代女性十分活跃,纣王妇妲己可能就是武丁时妇好一类的杰出女性。”(《古史辨》)周人虽极力反对妇女与政,但现实中这一现象却并未从根本上杜绝。《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泰誓》武王日:“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乱”训为“治”。杜预注,十位股肱之臣中就包括以母后身份参政的文王后、武王母——太姒。
  因此,不论妲己干政与否,将此事作为批判她的一大罪状,在笔者看来都有失公允。一来,前已分析此种现象在商代的合情、合理、合法。二来,退一步说,妲己若确曾以其言惑主乱国,按当时的伦理道德标准大概也没有诸侯起兵“清君侧”之理,况且武王在《牧誓》文中所列罪状大多含糊,貌似事实却又言无实物,他并未说明“妇言”为何、所致何乱。这反倒容易让后人对誓词内容的真实性产生质疑,武王此番话的用心何在?难道周王朝与妲己之间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纠葛?下杀上为弑,上伐下为征。周人向来重“礼”,武王以“用妇人之言,自绝于天”为由伐纣,则既可为出师正名。又能雪囚父之辱,还能给自己“无君无义”的谮越行为找到合适的理由,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万全之策。
  
  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源远流长的“女祸论”
  考之史籍,文字表述虽有不同。但对于妲己惑主亡国的看法则几乎众口一辞。我们不否认,妲己可能有过“干政”之举,可撰史者缘何如此强调、痛恨她在“国亡”中的作用?笔者以为,这是典型的美女误国的“女祸”思想。
  “女祸”是女子亡家祸国的省称,《辞海》中的解释是:“由于宠信女子或女主执政所造成的祸乱。”妲己是美女,因而备受宠信。虽然“美”与“恶”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在卫道者们看来,秀色可餐的女子势必以其姿色迷惑君主,使之“耽于女乐,不顾国政”,此“亡国之祸也”,理应被视为“伐性之斧”,遭到斥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如妲己般的美貌女子理所当然地要被冠以“红颜祸水”之名,为昏乱亡国的庸君、犯上作乱的臣子承担骂名、开脱责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地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灭商后周统治者为表明自己统治地位的合理合法,必然要对商纣王的残暴进行刻意描绘,美女妲己自不能免。《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乐甘食、悦美色是人的天性,但过分沉湎于女色势必影响国君管理政务,卫道者们为告诫继任者以史为鉴,免蹈商亡覆辙,不惜夸大事实,对妲己的所谓“恶行”进行渲染,用心之良苦在一定程度上倒也可以理解。同时,妲己或许确曾有过“干政”之举,这在父权体系中掌握社会绝对话语权的男性们看来,已经完全背离了他们给女性制定的行为规范,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大逆不道”,必须进行口诛笔伐,甚至不惜人身屠戮(如周武王克殷后的系列举动)。这实际上也暗含着男性对富有个性的女性的一种蔑视和畏惧。后人囿于史料记载的匮乏,难有他证以佐疑,所以时代越近罪恶越多,有时甚至会以讹传讹,于是妲己也就有了现在的形象。
  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言,有时史实本身的真伪已不太重要,反倒是它如何被不同时、地的人叙述、闻听、解读,才是探求的目标,这当中总能释放出某些观念、习俗的东西。尤其对某些女性人物,鉴于记述者多为男性,在已有考证的基础上,探索男性文人笔下的心灵世界,追究他们身处的现实社会环境,对于认识两性关系等社会问题应该是有益的。因此,对妲己形象的分析,不是对纣王昏庸行为的辩解和认同,更不是有意为妲己翻案。作为战败国的贡品,妲己本就是国家利益的牺牲品,而最终却又成为政治斗争的替罪羊,这是古代女性命运轨迹的一种反映,更是她们无法也不能摆脱的悲哀。
其他文献
摘 要 吴玉章在历史研究领域成就颇丰。本文仅就他对中国古代商业资本与实业资本的关系,对宋代理学的认识,对近代历史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加以讨论。在这些较小的历史侧面,吴玉章的研究展现了他不同凡响的历史思想。吴玉章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形成的这些历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今天也能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吴玉章,历史研究,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K092 文
摘 要明中后期,朝廷在安庆及其周边地区相继设置了兵备道和巡抚进行管治,即史书所载“安庆增抚增道”。安庆早期遥寄江西九江兵备,后因海防形势变化、安庆官军叛乱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安庆与九江兵备的关系若即若离,并最终脱离其管辖,打破了南直隶府州遥寄邻省兵备管治的传统,个中缘由颇为复杂。崇祯十年,明廷鉴于江北农民起义形势严峻,故而在安池兵备道的基础上添设安庆巡抚,以便“剿贼”。明中后期安庆地区兵备道、巡抚的
摘 要 19世纪中后叶,随着英国工业化完成及城市化推进,工人阶级的住房资源紧张及居住环境恶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住房问题由此成为议会立法的关注对象。19世纪英国的住房政策,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19世纪中叶,英国出台公共卫生及住房法案,旨在对社会下层住所的卫生及环境进行治理;19世纪70年代的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由私人公司兴建住房并“重新安置”居民;19世纪末的住房法案,强化了地方
摘 要 本文主要对上海钱庄在晚清埠际贸易中的作用进行考察,分析了钱庄庄票和汇票在埠际贸易中的成功运用,以及外商银行、票号、新兴的华资银行都被钱庄成功地纳为拆借资金对象的过程。认为上海钱庄在上海开埠之后,抓住中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商机,积极因应和创新,拓展业务领域,在促进埠际贸易繁荣的同时,也彰显了进取和善于经营的精神。上海钱庄在晚清经济史和金融史上的积极作用应予以充分肯定。  关键词 晚清,上海钱庄,
就算企业领导人提倡企业组织需要更敏捷更灵活,他们也无法强行要求敏捷性。你的CIO和IT领导人可以对他们称为敏捷方法标准的一套实践、指标和职责实行标准化,但是无法强行要求每个人都采用敏捷文化和理念。  你可以选择敏捷工具,利用开发运营(DevOps)实践加大自动化力度,并支持平民数据科学计划,但是你无法强行采用并强要员工开心。IT运营部门可能在运行混合多云架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成本得到了优化,或者
[关键词]理念,课程改革,启示  [中国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15—02    对于1933—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在新教材中的相关表述如下(大象版回避没有表述):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进行长征。(岳麓版)  1933年秋……那时,毛
我非常喜歡IEEE对新兴云计算领域的报道。文章的技术深度不会吸引普通IT读者去订阅,但我喜欢文章对于新颖创新的关注,以及证明创新的详细解决方案,有时甚至太过详细了。  我最近读到了一篇题为《移动云卸载的节能决策》的文章。它不由得让人们注意到一点:移动计算设备已与云共存了10多年。我们还没有在移动设备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分层方面表明立场或提出最佳实践,也许是时候这么做了。  该文指出,移动计算概念结合了
[摘要]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陈启天由非基督教到反基督教教育进而主张收回教育权的思想发展轨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其从事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理论基础。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他充分利用《中华教育界》和《醒狮周报》两大舆论阵地,一方面自身系统建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以鼓吹收回教育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育界的舆论导向,声援收回教育权运动。同时,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多次提请相关议案,并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推动
咸丰初年,太平军北上进入湖南、湖北,当地民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抉择:或是站在“异端”的反叛者一边,积极响应并投身到起义的洪流中去,成为太平军阵营中的“新兄弟”,或是站在“正统”的官府一边,加入团练或湘军,成为维护旧有秩序的“中流砥柱”。历史的机缘巧合在于,拥有大量湖南人的太平军队伍,最后被同样来自湖南的湘军所镇压的。这就带来一系列饶有兴趣的问题:何以湖南民众,既有大量投身太平军者,又有参加镇
[摘 要]本文立足于《天圣令》的相关记载,对唐代驿丁制进行新的考察。《天圣令·厩牧令》中的唐34条涉及了驿丁制度,其内容不见于传世史料,故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这条令文规定了驿丁的征派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在唐代,往往跨州征派驿丁。但据《天圣令》所载,唐令颁布的时期,跨州征派驿丁的形式,已经完全变为纳资代役。再者,驿丁不负责驿田的种植,驿田是由附近百姓佃种的,驿田中种植的作物,包括驿草和粟粮。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