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的主体应是幼儿,游戏的环境和材料都应由幼儿自己确定。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并“退位”,适时适当地介入,为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
何谓“真游戏”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可见,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游戏在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游戏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身心得到了满足,同时认知能力、社会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自由、自发和自主是游戏的本质特征。这三个关键词不难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创设哪些区域、各区域的空间布局大多由教师设置,各区域材料的投放多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准备的,甚至连各种材料的玩法都是教师预设的,有些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还会过度指导。这些行为剥夺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看似在游戏却并没有产生游戏的学习效应,不利于幼儿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和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可谓“假游戏”。那么,在课程游戏化理念引领下教师该如何“退位”,才能把“真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小班游戏环境、游戏材料和游戏指导三个方面谈谈个人教育观在课程游戏化项目践行过程中的转变。
“真游戏”哪里来
(一)游戏环境——我的地盘我做主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把他们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活动的主体,让他们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游戏。可是如何营造呢?虽然我知道阅读区要有令人放松、舒适就座的地方(例如枕头、豆袋椅、吊床、靠垫或沙发),有柔软的地毯,可是教室空间有限,添置的垫子或沙发应该摆放在哪里呢?我们最终把目光投放在了茶水桶上。首先我们把茶水桶上方的作品裝订起来,作为过程性材料投放在阅读区,供幼儿翻阅。接着,我们把点心流程图移到茶水桶上方。最后,我们把点心插卡做成可移动的,在自主点心时放置于不影响幼儿游戏的任意位置,结束了则收起来。这样,添置的垫子就可以铺在旁边,阅读区也变得更大、更舒服了。
(二)游戏材料——我的玩乐我做主
游戏教学主要是通过操作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它的教育功能。游戏材料的投放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幼儿也会根据游戏需要选择如何操作材料。因此,投放丰富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影响着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进而影响幼儿认知能力、社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小班幼儿仍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考虑到他们的游戏水平有限,开学初期我们主要投放了一些仿真材料。刚开始几天幼儿兴趣浓厚,娃娃家常常爆满,可是一周后娃娃家逐渐冷清,幼儿的兴趣开始降低。很多幼儿的想象力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想象漫无边际。仿真食品或用具这类高结构化的材料作用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幼儿多方面的游戏需求。于是,我开始考虑提供一些非结构化材料,希望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尝试以物代物。
(三)游戏指导——我的学习我做主
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会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支持的方式与幼儿互动,那么教师的介入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破坏游戏。所以并非介入越多就会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度干预只会打消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教师要学会观察与等待,通过用心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需要,进而有效介入游戏,切实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游戏对幼儿学习与
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的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传授知识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发、全身心地投入活动,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主动学习。教师应“退位”,学会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与建议,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尊重幼儿,满足他们的合理建议,创设宽松、温馨、和谐的游戏环境,投放适宜的材料,细心观察、有效指导,做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何谓“真游戏”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可见,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游戏在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游戏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身心得到了满足,同时认知能力、社会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自由、自发和自主是游戏的本质特征。这三个关键词不难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创设哪些区域、各区域的空间布局大多由教师设置,各区域材料的投放多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准备的,甚至连各种材料的玩法都是教师预设的,有些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还会过度指导。这些行为剥夺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看似在游戏却并没有产生游戏的学习效应,不利于幼儿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和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可谓“假游戏”。那么,在课程游戏化理念引领下教师该如何“退位”,才能把“真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小班游戏环境、游戏材料和游戏指导三个方面谈谈个人教育观在课程游戏化项目践行过程中的转变。
“真游戏”哪里来
(一)游戏环境——我的地盘我做主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把他们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活动的主体,让他们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游戏。可是如何营造呢?虽然我知道阅读区要有令人放松、舒适就座的地方(例如枕头、豆袋椅、吊床、靠垫或沙发),有柔软的地毯,可是教室空间有限,添置的垫子或沙发应该摆放在哪里呢?我们最终把目光投放在了茶水桶上。首先我们把茶水桶上方的作品裝订起来,作为过程性材料投放在阅读区,供幼儿翻阅。接着,我们把点心流程图移到茶水桶上方。最后,我们把点心插卡做成可移动的,在自主点心时放置于不影响幼儿游戏的任意位置,结束了则收起来。这样,添置的垫子就可以铺在旁边,阅读区也变得更大、更舒服了。
(二)游戏材料——我的玩乐我做主
游戏教学主要是通过操作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它的教育功能。游戏材料的投放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幼儿也会根据游戏需要选择如何操作材料。因此,投放丰富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影响着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进而影响幼儿认知能力、社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小班幼儿仍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考虑到他们的游戏水平有限,开学初期我们主要投放了一些仿真材料。刚开始几天幼儿兴趣浓厚,娃娃家常常爆满,可是一周后娃娃家逐渐冷清,幼儿的兴趣开始降低。很多幼儿的想象力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想象漫无边际。仿真食品或用具这类高结构化的材料作用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幼儿多方面的游戏需求。于是,我开始考虑提供一些非结构化材料,希望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尝试以物代物。
(三)游戏指导——我的学习我做主
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会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支持的方式与幼儿互动,那么教师的介入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破坏游戏。所以并非介入越多就会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度干预只会打消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教师要学会观察与等待,通过用心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需要,进而有效介入游戏,切实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游戏对幼儿学习与
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的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传授知识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发、全身心地投入活动,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主动学习。教师应“退位”,学会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与建议,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尊重幼儿,满足他们的合理建议,创设宽松、温馨、和谐的游戏环境,投放适宜的材料,细心观察、有效指导,做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