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遵循新课标要求,我们积极尝试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下就结合实例谈谈初中思品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得出初中思品课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
1 生活性特征
选择的研究课题主要来源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研究意向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2 自主性特征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主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信息资料,整理总结后形成直接经验。
3 综合性特征
思品课研究性学习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凸显出思品课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
案例1:如何保护自我?
现实生活中不乏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它们的存在极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未成年人增强自护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一课时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主题:搜索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并探讨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家庭组、学校组、社会组展开调查与研究。学生在研究活动后整理出了诸如“敲诈勒索、校园暴力、网络侵害、绑架拐骗、不良诱惑”等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案例,在小组展示时学生将研究结果以漫画、案例分析、小品等形式呈现。同时,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如:对“网友要约你见面”、“当有陌生人尾随时”、“被人殴打后”等进行情景分析,让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找出正确的处理办法。并且教师设计让学生编写“自我保护条例”, 要求学生谨记和落实。如:生命第一,财产第二;不与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的食品;独自在家要警惕;聚会不碰烟和酒、网吧舞厅不能去;少玩游戏、慎见网友……“如何保护自我”在这样的系列学习活动中深入学生心灵。
案例反思1: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生活性特征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此实例研究的课题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有研究价值,很好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生活性特征。本实例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侵害未成年人现象的调查,直接获得了研究信息,课堂上师生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探讨,分析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无论从感受生命的可贵,还是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等品质的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又需要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深入思考、真切感悟,更离不开学生的道德践行,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2:学习情绪与学习效率
苏人版七年级思品教材的第四单元小课题研究设置了“学习情绪与学习效率的情况调查”研究课题。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即时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围绕总课题,分成四个子课题:(1)收集班级同学中存在的种种情绪,并对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2)走访班上学习效率高的同学,着重了解情绪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并对其典型个案进行分析。(3)走访班上学习效率低的同学,着重了解情绪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并对其典型个案进行分析。(4)找出克服厌学情绪的方法和总结让情绪为提高学习效率服务的经验。子课题既是研究任务,也为学生巩固单元学习提供了方向。研究活动因为选择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倍感亲切,而本着解决学生学习困惑的针对性研究激发起学生自主研究的热情与兴趣,为研究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案例反思2:发挥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此研究性学习正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十分关注的话题开展自主研究,较好地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
学生在领题后分工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如:设计调查表,开展采访学生活动,上网搜索调控情绪的方法,请求师长帮助等,各组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总结,汇报资料真实可信,提出的指导意见针对性强,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有利于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这样的教学活动从学生思想实际、行为实际切入,有效提供方式方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案例3:阻击“雾霾”,还我蓝天
什么是“雾霾”? “雾霾”天气是如何形成的?PM2.5值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什么?如何阻击“雾霾”? “雾霾”系列问题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成为学生的聚焦点。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思品教师以《阻击“雾霾”,还我蓝天》为研究主题要求学生对我们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展开调查活动,孩子们在问题引领下进行实践活动,课外实施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工作,课内展示活动成果。实践活动使他们对“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逐步掌握爱好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保护环境的能力,关爱自然的情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品质在活动中得到较好地培养。
案例反思3: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特征
在2011年版新课标“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课程内容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法律与秩序”课程内容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遵照新课标要求,思品教师认真组织了这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本实例中,“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教学内容有“我国的人口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三课时内容组成,教师在尊重教材、合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了教学,教师没有按教材系列结构用三个教学课时开展教学,而是在学习目标示明后,教师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接着组织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我们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撰写体会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课堂展示和综合性教学,教师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有机整合,重新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特征。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使道德体悟过程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遵循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功效。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得出初中思品课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
1 生活性特征
选择的研究课题主要来源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研究意向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2 自主性特征
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主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信息资料,整理总结后形成直接经验。
3 综合性特征
思品课研究性学习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凸显出思品课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
案例1:如何保护自我?
现实生活中不乏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它们的存在极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未成年人增强自护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一课时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主题:搜索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并探讨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家庭组、学校组、社会组展开调查与研究。学生在研究活动后整理出了诸如“敲诈勒索、校园暴力、网络侵害、绑架拐骗、不良诱惑”等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案例,在小组展示时学生将研究结果以漫画、案例分析、小品等形式呈现。同时,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如:对“网友要约你见面”、“当有陌生人尾随时”、“被人殴打后”等进行情景分析,让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找出正确的处理办法。并且教师设计让学生编写“自我保护条例”, 要求学生谨记和落实。如:生命第一,财产第二;不与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的食品;独自在家要警惕;聚会不碰烟和酒、网吧舞厅不能去;少玩游戏、慎见网友……“如何保护自我”在这样的系列学习活动中深入学生心灵。
案例反思1: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生活性特征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此实例研究的课题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有研究价值,很好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生活性特征。本实例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侵害未成年人现象的调查,直接获得了研究信息,课堂上师生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探讨,分析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无论从感受生命的可贵,还是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等品质的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又需要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深入思考、真切感悟,更离不开学生的道德践行,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2:学习情绪与学习效率
苏人版七年级思品教材的第四单元小课题研究设置了“学习情绪与学习效率的情况调查”研究课题。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即时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围绕总课题,分成四个子课题:(1)收集班级同学中存在的种种情绪,并对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2)走访班上学习效率高的同学,着重了解情绪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并对其典型个案进行分析。(3)走访班上学习效率低的同学,着重了解情绪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并对其典型个案进行分析。(4)找出克服厌学情绪的方法和总结让情绪为提高学习效率服务的经验。子课题既是研究任务,也为学生巩固单元学习提供了方向。研究活动因为选择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倍感亲切,而本着解决学生学习困惑的针对性研究激发起学生自主研究的热情与兴趣,为研究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案例反思2:发挥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此研究性学习正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十分关注的话题开展自主研究,较好地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
学生在领题后分工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如:设计调查表,开展采访学生活动,上网搜索调控情绪的方法,请求师长帮助等,各组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总结,汇报资料真实可信,提出的指导意见针对性强,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有利于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这样的教学活动从学生思想实际、行为实际切入,有效提供方式方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案例3:阻击“雾霾”,还我蓝天
什么是“雾霾”? “雾霾”天气是如何形成的?PM2.5值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什么?如何阻击“雾霾”? “雾霾”系列问题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成为学生的聚焦点。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思品教师以《阻击“雾霾”,还我蓝天》为研究主题要求学生对我们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展开调查活动,孩子们在问题引领下进行实践活动,课外实施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工作,课内展示活动成果。实践活动使他们对“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逐步掌握爱好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保护环境的能力,关爱自然的情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品质在活动中得到较好地培养。
案例反思3: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特征
在2011年版新课标“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课程内容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法律与秩序”课程内容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遵照新课标要求,思品教师认真组织了这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本实例中,“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教学内容有“我国的人口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三课时内容组成,教师在尊重教材、合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了教学,教师没有按教材系列结构用三个教学课时开展教学,而是在学习目标示明后,教师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接着组织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我们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撰写体会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课堂展示和综合性教学,教师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有机整合,重新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特征。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使道德体悟过程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遵循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功效。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