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
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对我市几所中职学校的500名学生和本市各校抽样50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探讨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非智力因素培养来调节和改善中职学生的心理症状,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以期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莆田市中职学校,男生260名,女生240名,平均年龄18.35岁。
2.2 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探研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0为测试材料。数理统计法:根据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0的评分标准,对问卷测试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3.研究结果
经过对500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的统计处理,其心理健康问题见表1。
注:一个学生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2分和≥3分。
从表1可以看出,在500名中职学生中,有201名被试得≥2分,占总人数40.20%,存在着轻度的心理症状。有53名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3分,占总人数的10.60%,存在明显的心理症状。其中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学习压力五项因子分偏高,是目前中职学生明显的主要症状。
莆田市内50名运动员和50名普通学生的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表2比较发现,运动员心理症状明显低于普通学生。50名运动员中24%有轻度心理症状,4%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而50名普通学生中46%有轻度心理症状,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说明体育活动与训练,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4.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偏执症状
表现为思维方式混乱繁杂,观念狭义,变换不定,固执己见,知错不认,常以逆反心理应付现实。其主要原因:由于独生子女受父母溺爱,娇生惯养,以我为尊,思维狭窄,认为自己想法正确,听不进别人意见,遇到挫折难以承受,不能正视现实,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4.2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表现为交际范围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和谐关系,在交往中经常出现退缩、回避、固执等现象,时而友好,时而闹情绪,个别学生对别人表现出怀疑、敌视和憎恨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其主要原因: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容不下别人意见,常因小事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不能与人坦诚相待。
4.3学习压力而产生心理症状
表现为心理负担过重,承受不了社会、家庭、学校带来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学习上的负担。其主要原因:应试教育和繁多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面临重要考试心里没底,遇到挫折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而产生心理障碍。
4.4敌对、报复心理症状
表现为脾气急躁,易于冲动,特别是犯错之后不认错,将别人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嘲笑自己而产生敌对情绪、报复心理,用破坏、捣乱来发泄心中的怒气。其主要原因:好胜、自尊心强,当受到严厉教育或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他们的错误时,矛盾激化,容易产生敌对、报复心理。
4.5抑郁和自卑心理症状
这是普通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失去信心,感到前途渺茫。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我,长期处于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压抑、忧郁、烦恼等消极情感状态之中而无力自拔。其主要原因:在学习、生活中无成就感,丧失自信,在思想上陷入误区,精力减退,自我评价低,严重自责或内疚,较强的自尊心容不下失败、得不到满足,逃避现实。
5.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1体育教学内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又要考虑如何培养体育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本身所蕴藏的创新特点和教育功能,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让他们体验集体力量和团队精神,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有效调节和改善偏执、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学习压力紧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5.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不但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还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各器官和机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激励,有助于调节和改善学生的恐惧、抑郁、偏执等心理症状,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5.3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调节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学生不喜欢所从事的活动,那么在活动中就不可能感到快乐和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积极诱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由无趣到有趣,有趣到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有助于消除大脑疲劳,减轻心理压力,促进智力发展,摆脱偏执、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
5.4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除了培养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习惯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确定,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
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对我市几所中职学校的500名学生和本市各校抽样50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探讨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非智力因素培养来调节和改善中职学生的心理症状,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以期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莆田市中职学校,男生260名,女生240名,平均年龄18.35岁。
2.2 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探研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0为测试材料。数理统计法:根据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0的评分标准,对问卷测试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3.研究结果
经过对500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的统计处理,其心理健康问题见表1。
注:一个学生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2分和≥3分。
从表1可以看出,在500名中职学生中,有201名被试得≥2分,占总人数40.20%,存在着轻度的心理症状。有53名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3分,占总人数的10.60%,存在明显的心理症状。其中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学习压力五项因子分偏高,是目前中职学生明显的主要症状。
莆田市内50名运动员和50名普通学生的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表2比较发现,运动员心理症状明显低于普通学生。50名运动员中24%有轻度心理症状,4%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而50名普通学生中46%有轻度心理症状,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说明体育活动与训练,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4.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偏执症状
表现为思维方式混乱繁杂,观念狭义,变换不定,固执己见,知错不认,常以逆反心理应付现实。其主要原因:由于独生子女受父母溺爱,娇生惯养,以我为尊,思维狭窄,认为自己想法正确,听不进别人意见,遇到挫折难以承受,不能正视现实,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4.2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表现为交际范围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和谐关系,在交往中经常出现退缩、回避、固执等现象,时而友好,时而闹情绪,个别学生对别人表现出怀疑、敌视和憎恨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其主要原因: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容不下别人意见,常因小事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不能与人坦诚相待。
4.3学习压力而产生心理症状
表现为心理负担过重,承受不了社会、家庭、学校带来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学习上的负担。其主要原因:应试教育和繁多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面临重要考试心里没底,遇到挫折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而产生心理障碍。
4.4敌对、报复心理症状
表现为脾气急躁,易于冲动,特别是犯错之后不认错,将别人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嘲笑自己而产生敌对情绪、报复心理,用破坏、捣乱来发泄心中的怒气。其主要原因:好胜、自尊心强,当受到严厉教育或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他们的错误时,矛盾激化,容易产生敌对、报复心理。
4.5抑郁和自卑心理症状
这是普通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失去信心,感到前途渺茫。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我,长期处于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压抑、忧郁、烦恼等消极情感状态之中而无力自拔。其主要原因:在学习、生活中无成就感,丧失自信,在思想上陷入误区,精力减退,自我评价低,严重自责或内疚,较强的自尊心容不下失败、得不到满足,逃避现实。
5.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1体育教学内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又要考虑如何培养体育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本身所蕴藏的创新特点和教育功能,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让他们体验集体力量和团队精神,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有效调节和改善偏执、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学习压力紧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5.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不但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还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各器官和机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激励,有助于调节和改善学生的恐惧、抑郁、偏执等心理症状,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5.3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调节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学生不喜欢所从事的活动,那么在活动中就不可能感到快乐和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积极诱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由无趣到有趣,有趣到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有助于消除大脑疲劳,减轻心理压力,促进智力发展,摆脱偏执、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
5.4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除了培养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习惯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确定,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