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侠客形象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32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侠客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几乎每一个朝代都能寻觅到他们的踪迹。侠客是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深化的产物,以武犯禁,遭受统治阶级的打压,却满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期望,为无数人所倾倒。
  【关键词】:侠客;形象;精神
  一首《侠客行》,一首侠士绝唱。“侠”,千古称颂的“侠”,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那么陌生的字。尤其是受金庸古龙小说及各大电视媒体杂志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武侠,越来越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中国人对武侠不仅热爱,而且称的上是绝对痴迷,武侠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沉醉的对象。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说,武侠对成人的诱惑是无法抵挡的,就像安徒生童话对于小孩子的吸引。
  从《春秋》“侠”影初现,到儒家的“义勇”的道德规范;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到魏晋隐士、唐朝传奇,再到民国侠客、当代金庸的“侠之大者”等等 ,有多少传世名著让我们梦魂萦绕侠骨柔情……“侠”虽然已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浮起浮落,但“侠”始终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现在来说,由于媒体的多样性及便捷性,武侠电视、电影地频频亮相,武侠游戏的泛滥,就连平时阅读的报纸杂志中也不乏有“侠”的字眼。其实真正的“侠”是其背后的侠义精神,一个“义”字便能把武侠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侠与义是分不开的,是紧密相连的,其精神包括了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大智大勇、生死不惧。侠客本就是秉承这样一种信念。同时说道“侠”,我们就会想到行侠仗义、侠肝义胆,这些又常常和武功高强联系在一起,武功几乎成为实施狭义行为的必要条件,所以,凡以侠义出名者大多拥有高超武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侠客”的基本内涵。[1]
  侠客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从先秦到近代,在延绵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几乎每一个朝代都能寻觅到他们的踪迹。那中国的侠客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应追溯到何时呢?当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某一时间,它就像文字產生一样。翻阅现存的历史资料,我们发现“侠”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奴隶社会的转型期,经历了汉魏隋唐的游侠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犯法,侠以武犯禁。”继韩非子之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又专为“侠”立了传——《游侠列传》。但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便不再专门为侠客立传了,侠客形象也由此出“史”入“文”。而侠客作为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即可以追溯到创作于东汉末年并被誉为“古代小说杂传之祖”的《燕丹子》。文中的荆轲便是我们熟悉的最早的侠客形象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慷慨悲凉的曲调似乎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耳边,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人。
  可为什么到了战国时代侠客形象才正式出现呢?这应该是由社会背景所决定的。自人类以来,最早的原始社会时期,我想应该是不会有关“侠义”的概念的,那时人们也许每天只为生存而担忧,在乎的是物质生活,而无暇顾及更多的精神生活,况且连“私有”这样的概念都没有,自然便只是一种迷蒙愚昧的状态。等到了有传说的尧、舜、禹时代,当一个部落首领被人们寄予愿望来带领他们生活的更好,并且要选一个德才兼备超出寻常的人来做接班人,百姓所期待的这种愿望,兴許便是“侠客”或者说是“侠义精神”的萌芽了。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生活安定,丰衣足食,而不同氏族间的战争、各种灾难和不幸却让所有美好的愿望都破灭了,这种期待的心情也就会更加的强烈,对于“恶人”的仇视,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呼唤有一种势力可以站出来打抱不平,惩恶扬善,解除心灵和肉体的痛楚。我想,这就是“侠义”正在进行、酝酿与积淀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与权势差距逐渐拉大,各阶级之间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状态,并且这种表面上是“贫富与权力”的差异现象还一直持续了上千年,直到现在也没改变。但是每当大多数的怨恨蓄积难发时,便总会有一个集团站出来打破原有的秩序,于是在“同仇敌忾”之下,这些怨恨随着上一个集团的灭亡而消失。所以,在这种阶级对立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便是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个和平昌盛的时代,对于侠的追求,必然不及暴乱斗争的王朝。
  侠客多为“布衣之徒”,多为社会下层,大多数没有正当职业,谋生多采取非常手段。物不平则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不公平的社会,织就了中国人的侠客梦。侠客们仇视为强为恶者,自恃武功高强,独来独往,不太把官府、豪绅放在眼里,所谓的正义感让他们把剑锋直指统治阶层。如西汉初年,豫鲁一带侠客迭出,尽管汉景帝加以“尽诛”,但春风吹又生,反而使得“侠者极众”;又如《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好汉都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再如《清稗类钞》中记载的侠客总是反奸除恶,让那些贪赃枉法的奸佞无可奈何。社会的不公太多,面对强大的封建制度,老百姓没有任何他法,他们是渺小的,无力的,他们只能期待救世主或身怀绝技、行侠仗义的人来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精神上和情绪上无疑都含有宣泄的作用。人们只有在“仇怨”之时才会希望一个侠客的出项来帮助他解决困难,但绝不会希望一个侠客就住在他们家或者附近,于是侠客的飘忽不定也给其带来了更多神秘色彩。这些负载着狭义精神的人就更多地生活在了人们的想象之中。在古人的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中,侠客们却大多能凭着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而来去自由,化险为夷,人们也钟爱这些侠客形象,这其中已经渗透了古代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美好愿望,是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是经过净化和过滤的传说故事。就连中国古代文人心中都充斥着侠客情,曹植、陶潜、李白、陆游等诗人在作品中体现的向往自由、潇洒自在、大气、豪爽,这都是他们所追寻的侠客梦,其后谭嗣同、秋谨以及南社的许多诗人都倡侠行侠,甚至以“侠”自名,以示任侠决心。[2]
  侠客的行侠仗义备受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期待,可是以武犯禁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统治者不喜欢“侠”的深层原因。战国时代,韩非子提倡法家思想,曾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也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而言的。诚如斯言,儒士和侠士皆被列入讥讽的对象。但儒士和侠士的命运却不尽相同,儒士后来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高居庙堂,成为统治者安邦定国的股肱之臣。而侠士则相形见绰的多了,历来被统治者所诟病,称其为家国社稷的蠹虫,侠客在当时统治者看来就如同现代所谓的恐怖主义分子,担心随时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于是从古到今,历朝历代的昏君是如此地要禁武限“侠”,打压种种的激进分子,包括现在也是如此。虽然“侠”的形式变了,但本质的精神是被很好地传承了的。
  侠客,虽然神秘,虽然孤独,虽然悲情,但就是这样一群人,身体力行儒家关于仁、义、忠的概念;这样一群人,视富贵如浮云,视金钱如粪土;这样一群人,冷冰外表下那颗正义之心让他们嫉恶如仇。正是这样,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参考文献:
  [1]陆草.中国人的侠客情结[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5(2).
  [2]刘岩.千古文人的侠客梦[D].重庆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身体的零件四十度狂躁  眼睑像进击的鼠标  引导眼珠龟速变焦  嗡 嗡 嗡 小景別 要三秒  喉咙下咽你挤我拥  荷叶茶是高压水炮  在食道的每块砖面头破血流  堕向胃酸的熔岩和 黄河九曲  鼻腔砸了镣铐  踱过草原 蹚过峡谷  爬过桃源的洞口路  冲破掩映的蜘蛛网  飞扑进梦里白色的温柔乡  骨骼在皲裂皮肤下亲吻  顾不得疏松还是突出  等一个扭头 引擎就随时擦枪走火  热血喷涌入發  乌黑无比
期刊
【摘要】:作为“现代上海史诗”,《长恨歌》的诞生无疑与上海有着深刻的情缘。本文主要从《长恨歌》的上海叙事角度入手,通过对城市印象的描摹及城市内核的挖掘,探究其光亮与虚浮,阴暗与坚实的双重特质。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上海  在当代文坛,提起王安忆,我们最易联想到的是她笔下的上海都市以及她的上海叙事风格。可以说,在创作三十余年的过程当中,她一步步走进上海历史的深处,触碰上海文化的内核,尤其是
期刊
【摘要】:电影《大火种》是苗月导演的力作之一,影片以山东广饶县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以第一版《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作为具体事件,揭示并赞扬了当时以刘雨心、刘忠良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坚守信仰的过程中,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时空维度作为“多时态”思考的内向型图景,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信仰的闸门。  【关键词】:《大火种》;多时态;信仰  在语法里,“时态”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的关系
期刊
一部电视剧讲述着一个故事;  一部电视剧诉说着一种人生;  一部电视剧代表着一个时代;  一部电视剧传承着一种信仰。  暑假闲暇,观看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相对眼花缭乱的古装剧、偶像剧、谍战剧等,它无疑是万花丛中一点绿。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黄土高坡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虽然光景艰难,但却那样的热爱生活,那样的纯朴上進,一代人面对现实的挫折、压力、抉择,从未放弃对生活、对理想、对爱情坚韧执
期刊
沈大娘想在有生之年过上一种“理想”的生活。  年尾的薛莊已经松懈下来了,每户人家都在置办着规格不一的年货。腊坊整日无休,悬挂在房梁上已经腌制好了的腊肉把油脂滴落在草与朽木混合的地板上,被腊油经年累月覆盖的地面传出浓郁悠长的香味,飘散数十米之外。年轻的父亲们每天回家都带着一挂鞭炮,薛庄每户人家的后院都已成了个不大不小的火藥库,只待三十那天夜晚的火光升上天空。  此时的薛庄充满着期待,这种期待是有依据
期刊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内容丰富,不求表面的华丽,而是注重人物性格的内在发展,《项链》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许多人所喜爱,而在《项链》中,主人公的悲与喜则更为充分的表现出来,本文立足于莫泊桑的《项链》原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了解其中的悲喜交融艺术。  【关键词】:《项链》;悲喜交融;莫泊桑  在中西方文论中,悲喜剧一直被认为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美学范畴,朗基努斯在《论
期刊
【摘要】:宋江在《水浒传》中是领军人物,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和长处。本文通过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了解了其性格方面的复杂与独特,知道了宋江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还是整个封建社会的。  【关键词】:宋江;悲剧根源;人物形象  《水浒传》作为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基本上是家喻户晓,有着很大的名气。其中,宋江是梁山好汉的领袖,也是施耐庵最花费心思和笔墨的一个理想人物。宋江,字公明,人送外号呼保义,他一直都为人
期刊
【摘要】:《深河》是日本天主教作家远藤周作的集大成之作,作品成功塑造了成濑美津子这一形象。莫里亚克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天主教作家,他及其作品中苔蕾丝形象对远藤周作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在两个人物形象比较的基础上,集中从人物形象的模仿再造、人物性格中的恶的发现和最终的救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美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探讨莫里亚克和苔蕾丝形象对远藤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苔蕾丝;美津子;恶;救赎 
期刊
【摘要】:五四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是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让沉睡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觉醒起来,由于和“人的解放”同样重要的“妇女解放”的提出,让五四的女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也给五四文坛注入了女性文学的新鲜血液。其中丁玲就是这个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作家。尤其是早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充满了现代意识,洋溢着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对莎菲女士系列进行深入探究,以
期刊
【摘要】:人类学纪录片主要是以影视影视手段将人类发展的进程记录保存下来,让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人类学纪录片中的影像了解认识当时的场景。因此,探讨人类学纪录片的分类,能使其充分發挥文化传承与对外交流功能,维系民族生存,促进民族自身发展。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分类;价值功能;文化保护;文化传播  一、人类学纪录片分类的探讨  1.分类的多样化  “人类学纪录片”由词义可知是人类学和纪录片的组成,人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