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感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提到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这些大多与美相联系,凡是美的东西都会带给人们幸福的感受,因此美感在生活中等同于幸福,要想提高幸福指数,就要有感受美的能力。
一、课标对语文的审美要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专门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具体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语文教学中的以美育美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它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美、鉴赏美、創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审美影响完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1.识字: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
有着线条的流畅性、结构的平衡性和表意的多样性,在识字教学中,结合汉字的形、音、意的统一,使识字教学形象化。如:“灾”字, “宀”表示房子,屋中起火就是灾害。其次,有情有趣。可以结合汉字的书写规律,引入一点审美常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2.朗读:汉字有音律之美
汉字一字一音,发音抑扬顿挫,极富美感,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语文的学习重在“读”。读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甚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受。如读《荷塘月色》,读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呈现在眼前的不仅是文字,而是一幅朦胧的画面;响在耳边的,是一支动人的小夜曲。因此,朗读把无声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增强了学生感知形象、品味情感的美感。
3.想象与联想力:领略课文之美
语文教材像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教师应该像一名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去领略每一篇课文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将课文的美感因素与学生的美感经验“接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而联想的结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超出作品本身。如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4.表达:要让学生善于表达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学习和生活中那些感动的人和事是美的。让学生把这些美人、美事、美景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表达出来,不但煅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仿课文习作。在学习课文中让学生体会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让学生灵活地模仿、借鉴。如《石钟山记》的布局,《草原》的精致描绘等,让学生多借鉴优秀作品,并仿写有关的场景,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积生活素材。教师要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如让学生从观察某人的一颦一笑,动物的一鳞一爪,到记录一次有趣的活动,或记下自己一时的心理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习惯,记录所见所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也是进行审美情趣教育的必由途径。
其三,重独特感受。鲁迅家里的“百草园”,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废园,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乐园,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引导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5.教学魅力:走入文本
一篇课文要想教会学生掌握理解,教师就必须要经过重新组合构思,才能设计出一堂具有艺术品位的语文课来,这要教师真正地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用心去构思每堂课,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体现着美的规律。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处理课堂上的突发问题等,处处体现了教师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可见,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会让师生的内心更加充盈、丰富。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师进修学校(064000)
一、课标对语文的审美要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专门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具体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语文教学中的以美育美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它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美、鉴赏美、創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审美影响完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1.识字: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
有着线条的流畅性、结构的平衡性和表意的多样性,在识字教学中,结合汉字的形、音、意的统一,使识字教学形象化。如:“灾”字, “宀”表示房子,屋中起火就是灾害。其次,有情有趣。可以结合汉字的书写规律,引入一点审美常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2.朗读:汉字有音律之美
汉字一字一音,发音抑扬顿挫,极富美感,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语文的学习重在“读”。读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甚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受。如读《荷塘月色》,读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呈现在眼前的不仅是文字,而是一幅朦胧的画面;响在耳边的,是一支动人的小夜曲。因此,朗读把无声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增强了学生感知形象、品味情感的美感。
3.想象与联想力:领略课文之美
语文教材像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教师应该像一名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去领略每一篇课文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将课文的美感因素与学生的美感经验“接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而联想的结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超出作品本身。如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4.表达:要让学生善于表达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学习和生活中那些感动的人和事是美的。让学生把这些美人、美事、美景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表达出来,不但煅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仿课文习作。在学习课文中让学生体会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让学生灵活地模仿、借鉴。如《石钟山记》的布局,《草原》的精致描绘等,让学生多借鉴优秀作品,并仿写有关的场景,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积生活素材。教师要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如让学生从观察某人的一颦一笑,动物的一鳞一爪,到记录一次有趣的活动,或记下自己一时的心理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的习惯,记录所见所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也是进行审美情趣教育的必由途径。
其三,重独特感受。鲁迅家里的“百草园”,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废园,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乐园,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引导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5.教学魅力:走入文本
一篇课文要想教会学生掌握理解,教师就必须要经过重新组合构思,才能设计出一堂具有艺术品位的语文课来,这要教师真正地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用心去构思每堂课,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体现着美的规律。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处理课堂上的突发问题等,处处体现了教师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可见,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会让师生的内心更加充盈、丰富。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师进修学校(0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