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校报 副刊 文化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著名报人金庸也说过,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张报纸对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最关注的当然是新闻。但若静下心来看,值得耐心去品味的且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无疑还是副刊。
一、校报副刊以其文化品位引领青年学生
副刊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报纸的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体现了围绕在它周围的读者群的文化品位。因而,好的副刊一定是这张报纸能够吸引一大批读者的粘合剂。
副刊是传播文化的,也是传承文明的;是弘扬精神的,也是抒发情感的;是提炼思想的,也是升华品位的;是陶冶心灵的,也是塑造灵魂的;是推进文化的,也是感悟人生的;是反映生活的,也是娱乐大众的;是体现真善美的,也是揭露假恶丑的等等。副刊就是一份特殊的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种类,副刊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因此,把副刊办成一种有着优雅文化品位的精神绿洲,是副刊人努力的方向。
校报作为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媒体,它的受众是师生员工,最主要的当是大学生这个群体。这些读者的特点是年轻化、知识化,就社会整体而言,他们具有高品位、高素质、高层次的基本特征。其特征表现在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且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面对并主动适应这样的阅读对象,对办报自身的质量也就不得不相应地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校报副刊用自己特有文化,吸引着一大批青年读者、作者,它不仅是高校校报不可或缺的动能性构件,更是高校师生员工获取精神养分的有效载体,是弘扬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舆论阵地和文化产地,它在高校精神文明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对高校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目前,大学生对校報的关注程度是很高的。大多数学生在拿到校报后,往往首先选择阅读的就是副刊。因此,深入研究并不断提高校报副刊的质量,亦即提高其文化品位,是办好校报,引领青年学生的重要任务。
二、坚守文化传统,满足多方需求
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即附属于《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至今,累计已有超过五千种报纸副刊存世,它们是中国新闻史上一道夺目的风光。报纸副刊不仅繁荣了文艺,促进了创作,培养了作家,陶冶了读者;更在每个历史时期致力于崇高使命,或弘扬科学民主,或宣传革命思潮,或呼唤救亡图存,或倡导时代风尚,或激励改革开放……中国的报纸副刊同样有“社会公器”的光荣传统,同样称得上是“铁肩担道义”。
坚持先进文化不动摇,这是副刊的文化传统,也是当今副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向。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纯文学范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特别是面对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且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的大学生受众群体,高校校报副刊的“留客”,更要体现出一种对社会时尚的关注和对现代观念变化的敏感,以全新的观念贴近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使副刊朝着个性化、精品化的方向迈进。高校校报副刊务必要从弘扬文化、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塑造精神、抒发情感、滋养心灵、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多重角度,才能发挥应有的文化育人的功能。
随着价值多元化、社会多样化时代的到来,副刊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必然引出一个“杂”:文体杂、栏目杂;而副刊编辑也应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因此,副刊不能自囿于诸如“纯文学”这样一类范畴。当然,也不能杂而无章,要形散而神不散。这就要求副刊在面对它的特殊受众群体时,一方面要做到内容有所侧重,还要顾及到与整体报纸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做到内容丰富,还要顾及所在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读者的广泛性。如果不考虑前述的两个方面,亦即不考虑受众群体的特殊性,那就只会让副刊的路子越走越窄。
三、副刊要“副”,雅俗共赏
副刊与新闻版面相对而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要接受一个 “副”字。从内容上看,副刊可以作为新闻版面的补充和深化;从形式上看,副刊可以弱化新闻版面的严肃和庄重。如果说,新闻版面追求的是短、平、快,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读者最新最想知道的信息,那副刊追求的就是热闹之后的深度和精致,以思想和见解启迪人们思索,以抒情和形象感染人们的心灵,以知识和趣味引导人们阅读。
副刊要“副”,但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被动。它应该在服务于“主刊”的同时,利用自己特有的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积极做好“主刊”的配角。也就是说,相对于新闻版面而言,副刊作品要更加注重艺术性、趣味性,以弥补“主刊”难能发挥的但必须要体现的报纸的本质——人文关怀。
同时,在独特的“副刊式表达”基础上,还要坚持雅俗共赏的原则。既为那些文化层次高的读者提供展示其思想的平台,也要关心普通人的声音和呼声;既有文学殿堂的阳春白雪,也有生活空间的柴米油盐。因为,相对于副刊读者群来说,一部分人之所以需要副刊,首先是因为想通过阅读副刊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位;其次是因为喜欢文艺,把阅读副刊当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另一部分人之所以需要副刊,首先是因为想通过阅读副刊来了解和获得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阅读副刊就是一种文化休闲;其次是想通过副刊来获得趣味和快感,以副刊寻找趣味、新鲜感和猎奇,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阅读副刊就是一种休闲活动。在上述4个方面中,前面两个方面属于“雅”。人都是希望自己有素质有品位的,总是希望自己在社会中更有吸引力和魅力,所以需要“雅”;后面两个方面属于“俗”,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都是有好奇心的,所以也是不能免“俗”的。对于这4个方面,有点文化的人都是需要的,所以副刊的读者群体一般很广泛并且多层次。
校报副刊同样如此。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弘扬主旋律,配合校报新闻版进行舆论宣传,还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传承文化、书写青春、播种理想。
“副刊的本质是文化。人类的一切文化,人类未来可能创造的文化,均在副刊‘表达’的视野之内。副刊不仅表达‘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与创造‘文化’”。[1]“‘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理论标志,在实现跨世纪伟业中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这种理性的、自觉的先进文化意识。大学作为新思想的策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中心,如果缺乏先进文化对师生的培养和塑造,没有一种先进的文化精神提供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学校就会失去秩序、稳定和前进的方向。因此,先进文化应该成为大学文化建设努力追求的生存境界。”[2]要想使文化不至于成为一个空洞的名词,仅就文学艺术这一层面来讲,校报副刊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阵地。
每一所高校,自有其特色的文化。校报副刊的使命之一就是传承并复兴这种文化。它着力构建的重要部分,也就是真正能为先进的文化精神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的校园文学。现在的校园文学实际上却仍然是寂寞的。副刊应该使校园文学不再寂寞,从而为怀抱文学理想的青年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并多些文学的交锋,多些倔强的风骨,多些独特的视角,多些对灵魂对理想的叩问,多些对自然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学生特有的感性去触摸时代的脉搏,以学生的天真去描画理想。这一特殊的“准社会”的青年文化,伴随着青年们的成长,会给现实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副刊应该是学生最好的抒情园地,也是学生思考社会人生的智慧平台。在这里,所有的悲与喜、离与合都揉成一方文字。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透漏出的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真实的理想追求。而正因为作者坦率地表露思想和情感,使更多的人可以聆听自己,也聆听别人心灵的声音,思想得以交流,眼界得以开阔,无论是思想道德情操,还是文学艺术修养,都得到了一定高度的升华。事实上有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交锋、锻炼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学新星。校报副刊的文化育人功能,就在于它可以为学生播种理想,使他们在理想的引导、激励下,创造自己璀璨的人生。
四、倡导新人新作,引领青年学生
与其他报纸副刊比起来,校报副刊特有一个绝对的优势:年轻。无论是作者、读者的年龄还是文章的思想、风骨,都是年轻的。校报作者、读者群的更新,有着明显的规律,其主体部分始终保持年轻状态,校报副刊也由这种年轻状态所决定着它必将历久长新。所以,想青年之所想,说青年之所说,历青年之所历,记下青年奋斗的足迹,留下他们人生旅途的每一份感动,这是副刊的责任,也是副刊吸引青年学生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由于新兴媒体的兴起,报纸副刊地位受到一定威胁。危机主要在于年轻读者的漠视。笔者以为,吸引年轻读者的关键之一在于年轻作者,年轻作者的活跃将吸引年轻读者的眼球;报纸副刊的生命力,取决于其与所面对读者的适应度。倡导新人新作,也是报纸编、读之间的和谐文化建设。报纸副刊虽然不能控制读者的选择,但能影响读者的选择。让副刊的内容时代化,让副刊的作者年轻化,将有效地吸引年轻的读者。
副刊比较其他各版,更容易成为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朋友。青年学生群体是一个文化群体,他们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而言是局部文化,虽说它们与主流文化并非完全对立,但由于他们具有潜在的反叛性,对于主流文化来说,难免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世界对生活对文化的感受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接受他们。这在现实中又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它们是不属于占有统治地位和支配地位的成年人的主流文化世界,也就是“亚文化群”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点。因此,在“亚文化群”之中,有人孤独,有人苦闷,于是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向人们昭示自己感情的世界、宣泄自己情绪的地方,这就是校报副刊。他们以不同的文艺形式表现着自己,将校报副刊当成自己的朋友。于是,高校校报副刊不可避免地担负起以文化品位来引领青年学生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白贵:《为当代报纸副刊定位》《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6日
[2] 胡长贵:《先进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生存境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著名报人金庸也说过,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张报纸对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最关注的当然是新闻。但若静下心来看,值得耐心去品味的且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无疑还是副刊。
一、校报副刊以其文化品位引领青年学生
副刊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报纸的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体现了围绕在它周围的读者群的文化品位。因而,好的副刊一定是这张报纸能够吸引一大批读者的粘合剂。
副刊是传播文化的,也是传承文明的;是弘扬精神的,也是抒发情感的;是提炼思想的,也是升华品位的;是陶冶心灵的,也是塑造灵魂的;是推进文化的,也是感悟人生的;是反映生活的,也是娱乐大众的;是体现真善美的,也是揭露假恶丑的等等。副刊就是一份特殊的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种类,副刊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因此,把副刊办成一种有着优雅文化品位的精神绿洲,是副刊人努力的方向。
校报作为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媒体,它的受众是师生员工,最主要的当是大学生这个群体。这些读者的特点是年轻化、知识化,就社会整体而言,他们具有高品位、高素质、高层次的基本特征。其特征表现在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且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面对并主动适应这样的阅读对象,对办报自身的质量也就不得不相应地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校报副刊用自己特有文化,吸引着一大批青年读者、作者,它不仅是高校校报不可或缺的动能性构件,更是高校师生员工获取精神养分的有效载体,是弘扬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舆论阵地和文化产地,它在高校精神文明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对高校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目前,大学生对校報的关注程度是很高的。大多数学生在拿到校报后,往往首先选择阅读的就是副刊。因此,深入研究并不断提高校报副刊的质量,亦即提高其文化品位,是办好校报,引领青年学生的重要任务。
二、坚守文化传统,满足多方需求
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即附属于《字林沪报》的《消闲报》创刊至今,累计已有超过五千种报纸副刊存世,它们是中国新闻史上一道夺目的风光。报纸副刊不仅繁荣了文艺,促进了创作,培养了作家,陶冶了读者;更在每个历史时期致力于崇高使命,或弘扬科学民主,或宣传革命思潮,或呼唤救亡图存,或倡导时代风尚,或激励改革开放……中国的报纸副刊同样有“社会公器”的光荣传统,同样称得上是“铁肩担道义”。
坚持先进文化不动摇,这是副刊的文化传统,也是当今副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向。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纯文学范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特别是面对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且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的大学生受众群体,高校校报副刊的“留客”,更要体现出一种对社会时尚的关注和对现代观念变化的敏感,以全新的观念贴近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使副刊朝着个性化、精品化的方向迈进。高校校报副刊务必要从弘扬文化、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塑造精神、抒发情感、滋养心灵、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多重角度,才能发挥应有的文化育人的功能。
随着价值多元化、社会多样化时代的到来,副刊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必然引出一个“杂”:文体杂、栏目杂;而副刊编辑也应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因此,副刊不能自囿于诸如“纯文学”这样一类范畴。当然,也不能杂而无章,要形散而神不散。这就要求副刊在面对它的特殊受众群体时,一方面要做到内容有所侧重,还要顾及到与整体报纸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做到内容丰富,还要顾及所在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读者的广泛性。如果不考虑前述的两个方面,亦即不考虑受众群体的特殊性,那就只会让副刊的路子越走越窄。
三、副刊要“副”,雅俗共赏
副刊与新闻版面相对而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要接受一个 “副”字。从内容上看,副刊可以作为新闻版面的补充和深化;从形式上看,副刊可以弱化新闻版面的严肃和庄重。如果说,新闻版面追求的是短、平、快,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读者最新最想知道的信息,那副刊追求的就是热闹之后的深度和精致,以思想和见解启迪人们思索,以抒情和形象感染人们的心灵,以知识和趣味引导人们阅读。
副刊要“副”,但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被动。它应该在服务于“主刊”的同时,利用自己特有的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积极做好“主刊”的配角。也就是说,相对于新闻版面而言,副刊作品要更加注重艺术性、趣味性,以弥补“主刊”难能发挥的但必须要体现的报纸的本质——人文关怀。
同时,在独特的“副刊式表达”基础上,还要坚持雅俗共赏的原则。既为那些文化层次高的读者提供展示其思想的平台,也要关心普通人的声音和呼声;既有文学殿堂的阳春白雪,也有生活空间的柴米油盐。因为,相对于副刊读者群来说,一部分人之所以需要副刊,首先是因为想通过阅读副刊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位;其次是因为喜欢文艺,把阅读副刊当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另一部分人之所以需要副刊,首先是因为想通过阅读副刊来了解和获得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阅读副刊就是一种文化休闲;其次是想通过副刊来获得趣味和快感,以副刊寻找趣味、新鲜感和猎奇,对于这部分人来说,阅读副刊就是一种休闲活动。在上述4个方面中,前面两个方面属于“雅”。人都是希望自己有素质有品位的,总是希望自己在社会中更有吸引力和魅力,所以需要“雅”;后面两个方面属于“俗”,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都是有好奇心的,所以也是不能免“俗”的。对于这4个方面,有点文化的人都是需要的,所以副刊的读者群体一般很广泛并且多层次。
校报副刊同样如此。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弘扬主旋律,配合校报新闻版进行舆论宣传,还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传承文化、书写青春、播种理想。
“副刊的本质是文化。人类的一切文化,人类未来可能创造的文化,均在副刊‘表达’的视野之内。副刊不仅表达‘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与创造‘文化’”。[1]“‘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理论标志,在实现跨世纪伟业中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这种理性的、自觉的先进文化意识。大学作为新思想的策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中心,如果缺乏先进文化对师生的培养和塑造,没有一种先进的文化精神提供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学校就会失去秩序、稳定和前进的方向。因此,先进文化应该成为大学文化建设努力追求的生存境界。”[2]要想使文化不至于成为一个空洞的名词,仅就文学艺术这一层面来讲,校报副刊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阵地。
每一所高校,自有其特色的文化。校报副刊的使命之一就是传承并复兴这种文化。它着力构建的重要部分,也就是真正能为先进的文化精神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的校园文学。现在的校园文学实际上却仍然是寂寞的。副刊应该使校园文学不再寂寞,从而为怀抱文学理想的青年们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并多些文学的交锋,多些倔强的风骨,多些独特的视角,多些对灵魂对理想的叩问,多些对自然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学生特有的感性去触摸时代的脉搏,以学生的天真去描画理想。这一特殊的“准社会”的青年文化,伴随着青年们的成长,会给现实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副刊应该是学生最好的抒情园地,也是学生思考社会人生的智慧平台。在这里,所有的悲与喜、离与合都揉成一方文字。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透漏出的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态度,真实的理想追求。而正因为作者坦率地表露思想和情感,使更多的人可以聆听自己,也聆听别人心灵的声音,思想得以交流,眼界得以开阔,无论是思想道德情操,还是文学艺术修养,都得到了一定高度的升华。事实上有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交锋、锻炼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学新星。校报副刊的文化育人功能,就在于它可以为学生播种理想,使他们在理想的引导、激励下,创造自己璀璨的人生。
四、倡导新人新作,引领青年学生
与其他报纸副刊比起来,校报副刊特有一个绝对的优势:年轻。无论是作者、读者的年龄还是文章的思想、风骨,都是年轻的。校报作者、读者群的更新,有着明显的规律,其主体部分始终保持年轻状态,校报副刊也由这种年轻状态所决定着它必将历久长新。所以,想青年之所想,说青年之所说,历青年之所历,记下青年奋斗的足迹,留下他们人生旅途的每一份感动,这是副刊的责任,也是副刊吸引青年学生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由于新兴媒体的兴起,报纸副刊地位受到一定威胁。危机主要在于年轻读者的漠视。笔者以为,吸引年轻读者的关键之一在于年轻作者,年轻作者的活跃将吸引年轻读者的眼球;报纸副刊的生命力,取决于其与所面对读者的适应度。倡导新人新作,也是报纸编、读之间的和谐文化建设。报纸副刊虽然不能控制读者的选择,但能影响读者的选择。让副刊的内容时代化,让副刊的作者年轻化,将有效地吸引年轻的读者。
副刊比较其他各版,更容易成为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朋友。青年学生群体是一个文化群体,他们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而言是局部文化,虽说它们与主流文化并非完全对立,但由于他们具有潜在的反叛性,对于主流文化来说,难免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世界对生活对文化的感受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接受他们。这在现实中又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它们是不属于占有统治地位和支配地位的成年人的主流文化世界,也就是“亚文化群”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点。因此,在“亚文化群”之中,有人孤独,有人苦闷,于是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向人们昭示自己感情的世界、宣泄自己情绪的地方,这就是校报副刊。他们以不同的文艺形式表现着自己,将校报副刊当成自己的朋友。于是,高校校报副刊不可避免地担负起以文化品位来引领青年学生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白贵:《为当代报纸副刊定位》《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6日
[2] 胡长贵:《先进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生存境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