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有语文,然后才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源于语文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相反。因此,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究竟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什么对象的课程,就必须认清先于语文课程的语文究竟是什么。
语文不是来去无踪的天外之物,而是芸芸众生习见常闻的现实存在;语文不是像“上帝”、“神仙”、“魔鬼”那样的虚概念,而是像“自然”、“社会”、“心理”这样的实概念。因此,语文不可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可知物。可是,迄今为止,语文教育理论还未能准确、清晰、圆满地阐明语文究竟是什么。这是因为现有的语文教育理论中始终只有一个语文,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语文。
(1)语词文字,这可称为狭义的语文或语言。对西方语言来说,狭义的语言除了语词之外,还有约定俗成的语词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性、数、格、位、时、态等等的变化规则即语法。但对汉语来说,狭义的汉语除了语词文字之外,没有约定俗成的语词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性、数、格、位、时、态等等变化规则,即不存在除逻辑、修辞之外的类似西方语言固有的那种语法。因此,狭义的(汉)语文就是汉民族通用的杂多而离散的语词文字。
(2)话语文章,这可称为广义的语文或语言。它是思维的结果和交际的产品——外显的思想(即精神、意识、观念、文化、知识、经验等),除此之外,世界上再也不存在外显的用语词文字形成的思想。因此,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洪堡特),“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帕默尔),“我和他没有共同的语言”等等,这里所说的“语言”都只是广义的语文——话语文章,而不是狭义的语文——语词文字。
尽管语词文字散嵌于话语文章之中,话语文章由语词文字组合而成,但它们仍然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语文。
(1)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各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语词文字的内容是对杂多事物的指称,是杂多的概念的内涵即字词的义项;其形式则是杂多而离散的字音或词形。而话语文章的内容则是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联系的指称或者说反映;其形式是对一定数量语词文字的组合形态,是线性排列的音节流或词形链,即句子或句子的组合,或者说是思想的听觉形式或视觉形式。
说到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有必要讨论一下过去我们常说的语词和概念、话语文章和思想各自的内容和形式。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语词、概念、话语文章和思想当然也不例外。过去我们常说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义内容,好像语词和概念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东西。实际上,语词就是概念,语词的形式就是概念的形式,或者说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体就是概念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语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概念的意义内容,就是对事物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就是指一个概念可以分别用几个概念来解释,或者说一个语词可以分别用几个语词来解释。说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就是指相同的概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容,或者说一个语词会有几个不同的含义。
过去我们常说话语文章是思想的表达形式,思想是话语文章的意义内容,好像话语文章和思想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东西。实际上,话语文章就是思想——心外或心内的思想(心内的用语词文字形成的思想,就是内隐的或朦胧或清晰的话语文章,它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内部言语。本文所讲的思想,均是指用语词文字形成的思想)。话语文章的形式就是思想的形式,就是线性排列的音节流或词形链;话语文章的内容就是思想的内容,就是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联系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样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话语文章来表达,就是指同样的思想可以用形式不同而内容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些思想来思考和表达,或者说同样的话语文章可以用形式不同而内容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些话语文章来思考和表达。例如,把中文译成外文、把文言译成白话就是如此。
当然,内隐的思想和外显的思想是有很大差别的。内隐的思想即心内的话语文章往往是朦胧、简约、零碎的,是无声无形变动不居的,而外显的思想——说写出来的话语文章则是明朗、扩展、连贯而相对系统完整的,是可闻可睹而定型的。人们之所以会觉得思想和话语文章好像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东西,大概是由内隐的思想和外显的思想这种差别造成的。
(2)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各不相同。语词文字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是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都必须遵守的。例如汉语中“草”这个词的形式,即读成“cǎo”这个音和写成“草”这样的方块形体,同它的内容即它的种种通用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都必须遵守的,没有选择性的。而话语文章的形式,却是由说写者根据要说写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决定的。相同或相近的经历和实践,在甲者说写出来是这样的话语文章,在乙者说写出来却可以是那样的话语文章。但由于语词文字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具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标准,就使得人人都能凭借一定数量的语词文字,顺利交流由这些语词文字形成的难度和自己的认识能力相近而具体形式各不相同的话语文章。
(3)语词文字是有限的,话语文章是无限的。话语文章的无限性来源于语词文字可重复使用次数的无限性和排列次序的无限可变性。
(4)语词文字是组合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的符号和最小零件,它可以由思维从内隐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中“拆卸”和“选调”出来反复用以组合或理解新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因此,对语词文字而言,才能说语言(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才能说语言(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基础的基础。话语文章则不是思维工具、交际工具,而是思维的结果、交际的产品——思想文化知识。人们理解话语文章,是运用语词文字把心外的有声有形的思想文化知识改造转换成心内的无声无形的话语文章,人们传达思想文化知识,是运用语词文字把心内的无声无形的话语文章改造转换成心外的有声有形的话语文章。话语文章也不是百科之母,而是百科知识本身,天下所有的话语文章,就是天下所有的用语词文字形成的或浅易或高深的思想文化知识。相对于语词文字来说,话语文章也不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只有语词文字才是话语文章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由此可见,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虽然都可以称为语文,它们的关系虽然像机器中的零件之于机器、植物中的纤维之于植物、空气中的氧气之于空气一样密切,但它们却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语文:前者是思维工具、交际工具,后者是思维的结果、交际的产品;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前者是百科之母,是基础的基础,后者不是百科之母,不是基础的基础;前者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后者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非约定俗成的。
因此,如果只看到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的密切联系,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把它们混称为一个语文,那就会掉进自相矛盾的陷阱: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非交际工具;语文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语文既是百科之母,是基础的基础,又不是百科之母,不是基础的基础;语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既是约定俗成的,又是非约定俗成的。
[作者通联:上海浦东新区德平路]
语文不是来去无踪的天外之物,而是芸芸众生习见常闻的现实存在;语文不是像“上帝”、“神仙”、“魔鬼”那样的虚概念,而是像“自然”、“社会”、“心理”这样的实概念。因此,语文不可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可知物。可是,迄今为止,语文教育理论还未能准确、清晰、圆满地阐明语文究竟是什么。这是因为现有的语文教育理论中始终只有一个语文,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语文。
(1)语词文字,这可称为狭义的语文或语言。对西方语言来说,狭义的语言除了语词之外,还有约定俗成的语词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性、数、格、位、时、态等等的变化规则即语法。但对汉语来说,狭义的汉语除了语词文字之外,没有约定俗成的语词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性、数、格、位、时、态等等变化规则,即不存在除逻辑、修辞之外的类似西方语言固有的那种语法。因此,狭义的(汉)语文就是汉民族通用的杂多而离散的语词文字。
(2)话语文章,这可称为广义的语文或语言。它是思维的结果和交际的产品——外显的思想(即精神、意识、观念、文化、知识、经验等),除此之外,世界上再也不存在外显的用语词文字形成的思想。因此,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洪堡特),“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帕默尔),“我和他没有共同的语言”等等,这里所说的“语言”都只是广义的语文——话语文章,而不是狭义的语文——语词文字。
尽管语词文字散嵌于话语文章之中,话语文章由语词文字组合而成,但它们仍然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语文。
(1)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各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语词文字的内容是对杂多事物的指称,是杂多的概念的内涵即字词的义项;其形式则是杂多而离散的字音或词形。而话语文章的内容则是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联系的指称或者说反映;其形式是对一定数量语词文字的组合形态,是线性排列的音节流或词形链,即句子或句子的组合,或者说是思想的听觉形式或视觉形式。
说到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有必要讨论一下过去我们常说的语词和概念、话语文章和思想各自的内容和形式。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语词、概念、话语文章和思想当然也不例外。过去我们常说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义内容,好像语词和概念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东西。实际上,语词就是概念,语词的形式就是概念的形式,或者说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体就是概念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语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概念的意义内容,就是对事物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就是指一个概念可以分别用几个概念来解释,或者说一个语词可以分别用几个语词来解释。说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就是指相同的概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容,或者说一个语词会有几个不同的含义。
过去我们常说话语文章是思想的表达形式,思想是话语文章的意义内容,好像话语文章和思想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东西。实际上,话语文章就是思想——心外或心内的思想(心内的用语词文字形成的思想,就是内隐的或朦胧或清晰的话语文章,它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内部言语。本文所讲的思想,均是指用语词文字形成的思想)。话语文章的形式就是思想的形式,就是线性排列的音节流或词形链;话语文章的内容就是思想的内容,就是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联系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样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话语文章来表达,就是指同样的思想可以用形式不同而内容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些思想来思考和表达,或者说同样的话语文章可以用形式不同而内容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些话语文章来思考和表达。例如,把中文译成外文、把文言译成白话就是如此。
当然,内隐的思想和外显的思想是有很大差别的。内隐的思想即心内的话语文章往往是朦胧、简约、零碎的,是无声无形变动不居的,而外显的思想——说写出来的话语文章则是明朗、扩展、连贯而相对系统完整的,是可闻可睹而定型的。人们之所以会觉得思想和话语文章好像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东西,大概是由内隐的思想和外显的思想这种差别造成的。
(2)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各不相同。语词文字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是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都必须遵守的。例如汉语中“草”这个词的形式,即读成“cǎo”这个音和写成“草”这样的方块形体,同它的内容即它的种种通用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都必须遵守的,没有选择性的。而话语文章的形式,却是由说写者根据要说写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决定的。相同或相近的经历和实践,在甲者说写出来是这样的话语文章,在乙者说写出来却可以是那样的话语文章。但由于语词文字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具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标准,就使得人人都能凭借一定数量的语词文字,顺利交流由这些语词文字形成的难度和自己的认识能力相近而具体形式各不相同的话语文章。
(3)语词文字是有限的,话语文章是无限的。话语文章的无限性来源于语词文字可重复使用次数的无限性和排列次序的无限可变性。
(4)语词文字是组合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的符号和最小零件,它可以由思维从内隐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中“拆卸”和“选调”出来反复用以组合或理解新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因此,对语词文字而言,才能说语言(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才能说语言(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基础的基础。话语文章则不是思维工具、交际工具,而是思维的结果、交际的产品——思想文化知识。人们理解话语文章,是运用语词文字把心外的有声有形的思想文化知识改造转换成心内的无声无形的话语文章,人们传达思想文化知识,是运用语词文字把心内的无声无形的话语文章改造转换成心外的有声有形的话语文章。话语文章也不是百科之母,而是百科知识本身,天下所有的话语文章,就是天下所有的用语词文字形成的或浅易或高深的思想文化知识。相对于语词文字来说,话语文章也不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只有语词文字才是话语文章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由此可见,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虽然都可以称为语文,它们的关系虽然像机器中的零件之于机器、植物中的纤维之于植物、空气中的氧气之于空气一样密切,但它们却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语文:前者是思维工具、交际工具,后者是思维的结果、交际的产品;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前者是百科之母,是基础的基础,后者不是百科之母,不是基础的基础;前者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后者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非约定俗成的。
因此,如果只看到语词文字和话语文章的密切联系,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把它们混称为一个语文,那就会掉进自相矛盾的陷阱: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非交际工具;语文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语文既是百科之母,是基础的基础,又不是百科之母,不是基础的基础;语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既是约定俗成的,又是非约定俗成的。
[作者通联:上海浦东新区德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