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诗魂铸乡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w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动荡岁月中度过的,抗战时随母亲颠沛流离寄寓四川重庆,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1950年去台湾。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与亲人的聚散离合无数次地折磨着情感纤细而敏感的诗人,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时时像一位孩童和母亲对话,显露出他对故土亲人、童年往事的深深眷恋。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想起/太湖滨——渔港,想起/那么多的表妹,走过柳堤……”(《春天,遂想起》)更令诗人感叹的是,这么多儿时一起采莲、摘菱的“表妹”们,就那么“任伊老了”。然而“想回也回不去的”,珍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雨中江南的美景、儿时纯洁甜蜜的往事,在这遥遥无期的分隔中,都只能撩起一股揪心的乡愁,化为一腔浓浓的无奈和遗憾。
  抗战年代诗人做过八年的川娃,那段生活给诗人留下了艰难的印记:“当太阳旗遮暗了中原的太阳/夷烧弹闪闪炸亮了重庆/川娃儿我,却做过八年/挖过地瓜,抓过青蛙和萤火/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银杏的白果,像温柔的桐油灯光/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蜀人赠扇记》)
  往事本不堪回首,但诗人时时记起,久久不忘!为什么?是因为诗人“思蜀而不乐”,是因为“问今日的蜀道啊行路有多难”。诗人思归的愁绪也只能如积年的老酒,愈来愈浓烈。
  情动于衷而发之于外,诗人常常梦回大陆,诉不尽对葬于大陆的亲人的思念,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和追忆:“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啊!何处是老母!/荒烟衰草丛里,/有新坟无数!”(《舟子的悲歌》)
  患“思乡病”的诗人,总是触景生情,感时溅泪。因而我们在余诗中很少看到关于台湾本土的人与事,更多的是由眼前的景与人,引起对与大陆紧密相连的童年往事和故土亲人、对逝去生命的怀念和追忆。
  
  二、对大陆山川风物的怀念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近十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潜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再次踏上大陆以后,苏州小桥流水的风情、北京故宫长城的壮丽、西安秦俑的遗韵、家乡福建的热情,都深深撞击着他的心灵。于是诗人的深厚情感化作对大陆的山川风物的深深眷恋。
  如《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诗人分别以可饮、可视、可感、可嗅的四种具有强烈中华民族色彩的象征物——母亲河的“长江水”,大陆的地形图的“红海棠”,台湾罕见的祖国的“白雪花”与“香腊梅”,寄托身居台湾岛的中国人的思乡恋土的民族情感,鸣奏出酸甜苦辣的乡愁之音。
  诗人在香港艺术中心观看黄河摄影展之后,立即写下了宏伟、深邃的《黄河》:“怔对水和田壮阔的镜头/一刹那剧烈地感受/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楚……我是在下游饮长江水的孩子/黄河的奶水没吮过一滴/惯饮的嘴唇都说那母乳/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在展现黄河古老文明的长幅画卷之中,歌吟了“最老,最年轻”的黄河“母亲”的恩德,抒发了一位“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楚”,即使“浩浩的浑水算不上美”,却令其“凝望得口渴、唇干”。黄河是民族精神的大载体,诗人将强烈的民族意识化作奔腾的黄河,涌动在自己的血脉中,又将那奔腾的眷恋情绪化作了奔腾的歌!
  当诗人回家后登上长城,一种游子归家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我不是匆匆的游客,/是归魂!/正沿着高低回转的山势!/归来寻我的命之脉,/梦之根!/只为四十年,/不,三千里的离恨!/比屈原更远,苏武更长。”(《登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华夏一家,叶落归根,这是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具有象征意义的长城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命之脉、梦之根”。
  可见,诗人往往以日常生活里的事物为起点,诗歌的翅膀总是情不自禁地飞至海峡对岸。于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祖国山川风物,在诗中反复吟咏讴歌。因为它们是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三、对华夏历史文化的传承
  “从我笔尖潺潺泻出的蓝墨水,远以汨罗江为其上游。在民族诗歌的接力赛中,我手里这棒是远从李白和苏轼的那头传过来的,上面似乎还留有他们的掌温,可不能在我手中落地。”(《莲的联想》)
  在《白玉苦瓜》中诗人以小见大,对民族文化发出由衷的礼赞:“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似悠悠自千年的大寐/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岂只是写瓜的成熟和玲珑剔透?实际是咏叹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她是经过“千年的大寐”千年灾难“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的,是吮吸了“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而成的!“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诗人眷恋故土的深沉思念寄托在这个苦瓜之上,诗人对中华文化之爱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而《大江东去》更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文化底蕴:“大江东去,浪涛腾跃成千古/大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波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如髯苏在吊古……该让我曳着离骚/袅袅的离骚曳我归去/汨罗、采石矶之间让我游泳/让不朽的大江为我涤罪/冰肌的江水祝我永生。”诗人纵情涵泳在屈原、李白与苏轼之间,让离骚这样的文化光大永生,借此抒发了对中华文化的倾慕热爱之情以及诗人自觉的历史使命感。
  “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江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白玉苦瓜·自序》)因而,诗人这段时期写下了大量的赞颂中华文化和承继中国诗歌传统志向的诗:《淡水河边吊屈原》《寻李白》《夜读东坡》等等。诗人一次次在诗中拜谒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灿烂诗魂,渴望从他们那儿获得华夏诗歌文明的薪火承传,他让自己的歌唱也溶进了这奔腾不息的诗史长河中去了。
  
  四、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十年看山》)诗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龙族”,即使诗人在美国求学,面对西方的发达,诗人心中始终升腾的是民族自豪感: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我之固体化》)这首诗写于诗人在美国攻读艺术硕士学位时。诗人以鸡尾酒中拒绝溶化的冰为喻,写“结晶”的我,“透明且硬”,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和做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
  《我的年轮》更坚决地表白了诗人的态度:“即使在爱奥华的沃土上/也无法觅食一朵/首阳山之薇。我无法作横的移植,/无法连根拔起。”行走或滞留在异国的土地,“我”却仍是一个现代的“伯夷、叔齐”,无法亦不愿做根本的改变,因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敲打乐》)。诗人内心里中国人的自尊和骄傲溢于言表。
  “当我怀乡,我怀的是大陆的母体/啊,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的身上。”(《逍遥游》)《母与子》仍然发出同样的悲吟:“这岛屿,原是依恋的婴孩/浸在母体包容的羊水/怎忍用—把无情的蓝刀/切断母体输血的脐带。”
  诗人曾用语言形象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面对海峡两岸隔绝的锥心之痛,诗人始终如一地用笔奔走呼号:“不要因五十年的政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从母亲到外遇》)是啊,两岸是一家,民族血脉岂能割裂!
  
  五、对祖国统一强盛的渴望
  “中国啊中国/何时我们才停止争吵?”(《敲打乐》)“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诗的乡愁,不仅仅是个人的“己愁”,更是全民族的“国愁”,祖国的统一是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结”。
  《当我死时》与《乡愁》异曲同工:“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是诗人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任教期间写成的,诗人面对的是密西西比河,但想起的是长江、黄河、西湖、太湖、“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诗人把大陆作为一张永久睡床,即使生不能回去,死也要葬身故乡的土地,把长江黄河当作永生的音乐谛听。
  祖国尚未统一,诗人只能“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来“代替回乡”。多么强烈而悲怆的情感!
  诗人“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其实不仅是强烈期盼着祖国的统一,还强烈期盼着祖国新生与强盛:“在炎炎的东方有一只凤凰/从火中来的仍回到火中/一步一个火种蹈着烈焰/烧死鸦族烧不死凤雏/一羽太阳在颤动的永恒里上升……毛发悲泣骨骸呻吟用自己的血液/煎熬自己飞凤雏你的新生。”(《火浴》)诗人借郭沫若等前辈凤凰涅槃的诗魂,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唱出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渴望。渴望祖国如火中新生的凤凰,经焚烧净化,沉淀而后飘扬,在痛苦的自我毁灭中获得新生!
  再看《欢呼哈雷》:“下一个轮回翩然来归/至少我已经不能够我的白发/纵有三千丈怎跟你比长/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大阳跟你一样。”面对哈雷彗星,诗人巧妙传承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发出欢呼,“我”的生命如头发一样,即使是“三千丈”长,总是有限的,但“我”坚信,“我的国家”、“民族的意志”会“永远向前”,会像“热腾腾的太阳”一样永恒,一样发出灿烂的光辉!
  诗人说:“诗,应该是灵魂最真切的日记。”(《白玉苦瓜·序》)“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从母亲到外遇》)读余光中的诗就是与诗人的灵魂对话,我们就能品味出诗行里“乡愁”的复杂而深厚的内涵。而“乡愁”情结彻底解开的一天也一定会到来!诗人守望着,所有的炎黄子孙盼望着!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袁庄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上一直难以书声琅琅,学生的朗读能力难以有提升。我有幸多次受到于永正老师的当面指教,对朗读教学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我认为要使朗读指导到位,需要做好三步:在备课时研读教材要“准”,设计朗读指导策略要“巧”,课堂朗读调控要“活”。  一、备课研读要准  一位教师执教《桂花雨》,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通过抓重点词语、表演体会、想象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乐”,学生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
语文课本选用文言文越来越多的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大有裨益。可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多音多义字,没有注解。教材对古音解注的忽视,给师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不便。  《木兰诗》中“同行十二年”的“行”字,有人认为该读“xíng”,意为一起“行军”;也有人认为,该读“háng”,表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十人为一“火”、二十五人为一“行”)。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也都符合情理,但也不能随便读哪个音
【教学目标】   1.阅读整本书,了解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2.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3.感悟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思想的伟大与深刻,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阅读整本书,了解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2.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难点: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而传统的如“鸡零狗碎”式的提问,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不能对问题有提纲挈领的认识,学生思维缺乏连贯性、整体性。而“步步为营”式的提问,又可能牵引着学生向标准靠拢,学生被动学习,创造性思维受桎梏,积极性受限制,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主问题教学模式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性方面设计问题。问题具综合性,少而精,但涵盖面广,能精练教学过程,
文言文作为古人交流的一种语言,经历时间变迁,朝代变更,流传至今,只能以书面语的形式存在于教材及古书之中。教材中选编的大量文言文都深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只有在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生学,才能更好了解古文文化,学习古文知识,继承传统美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阶段是开始接触浅易文言文的阶段。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的选编优劣、质量高低就显得极其重要,并直接影响到文言文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中收录了《静女》篇,该诗歌脍炙人口,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为角度,描写了一次不成功的约会。  全诗共三章,“教学参考书”提示:第一章重在写场景,交代事件,描写现实;第二章第三章重在写心理,回忆过去的场景。  按照这样的理解,这次约会应该是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第三次约会。主人公(第一人称我)带来了青年女子(静女)赠给他的两种礼物:“彤管”和“荑”(茅草芽)。在恋人
“抄检大观园”是一出悲剧,也是一出闹剧,它的发生是贾府内部主子之间、主子和奴才之间、奴才和奴才之间矛盾斗争激化的产物,是各种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腐朽没落的贾府走向衰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它自有一套维持正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当家庭内非常的变故发生时,这套体系也便受到冲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抄检大观园”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套管理体系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可庄子却认为他“犹有未树也”。也就是说,以庄子“逍遥游”的标准来比量,宋荣子还是未能超然物外,自立于逍遥无为的最高境
[评议论文] 倪文锦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原文提要] 语文高考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高考应该考什么内容?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认真比较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作者就语文高考的性质、语文高考的能力要求、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对语文高考大纲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