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区域教研机构积极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助力初中教育质量提升。下面,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谈谈区域教研助力初中教育活力提升的基本路径。
1.引领课程研究,提升课程育人活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教学价值导向也经历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再到“学科育人”的转变,从而引导着学校课程教学不断地回归人、走向人、关注人、成就人,逐渐实现“把学生放在正中央”和“以人为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课程落地无疑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思想变革、理念转换和实践转型。虽然这些变革、转换和转型起始于高中,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传导到初中教育,所以,教研部门要引领这些变化在初中的实践,促进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连续性、螺旋式培养,从而提升初中课程育人活力。
从具体实践层面看,转变教学观念是提升初中课程育人活力的关键,所以,我们提倡课程育人的三大教学观融合。首先,提倡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教师从“德”和“人”的高度确立教学的发展方向,解决“为什么教”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提倡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观,教师从“课程”和“学习本质”的视角来确定教学的基本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三,提倡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相关活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2.指导校本教研,激发学校组织活力
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功能應该由过去主要研究致力于分数提升的教学有效性向强调教学育人价值实现和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校本教研要凝聚教师智慧,共同解决诸多重大实践问题。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优化校本教研组织,是激发学校组织活力的保障,所以,我们提出构建专业化兼行政性的校本教研组织机制主张。首先,主张建立主题式、项目化校本教研组织形态,解决如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有较强专业性的特定主题的教学问题以及大单元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深度教学实施、学科基地建设等综合性、系统性项目。主题式、项目化的组织形态有利于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次,主张强调专业主导、行政保障的组织运行机制,解决育人方式转变中专业主线和学校运行中的部门协同问题,促进学校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不同的群体力量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使学校充满活力并人尽其能。第三,主张共生的组织生态,解决由传统的教教材而形成的简单教师之间的共存关系转变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建构、育人方式变革和评价创新等重大课题研究的共研、共建、共享的共生关系问题。
3.完善教学诊断,唤醒质量反思活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2020年3月,《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区域教研部门的综合研判和教学指导要及时跟进,探索大纲命题与课程标准命题的衔接与过渡,研究用成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式指导初中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唤醒教师对教学质量、学校对办学质量的反思活力。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提高考试命题水平,是唤醒质量反思活力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在基于测试的教学诊断方面,试题命制要严格落实教育部的命题意见和北京市的实施办法,提出三个要求。首先,要求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的情境,设计合理的、创造性的应用任务,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并通过观测评价学生在陌生情境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表现,对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作出比较科学的评判。其次,要求设计能体现深层次学科思维价值的问题,考查学生调动学习经验等方面的认知能力,考查价值观、意志力、科学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考查问题解答过程中对解题方法的自我监控、评价、判断与决策等方面的元认知水平,从而实现对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科学测评。第三,要求重视考查创造性思维,设计探索性、开放性情境和任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
4.深化资源建设,点燃课程创新活力
指导教师深化课程资源建设,点燃课程创新活力,也是教研助力初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工作。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提升课程领导力,是点燃教师课程创新活力的抓手,所以,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指导教师树立课程生成意识,积极开发“五育”并举的课程资源。例如,实践课程没有固定的课程素材,需要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应树立开发实践课程资源的意识,制定清晰的实践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对各种资源进行内容选择和价值判断。其次,指导校内外合作,共建课程。第三,指导课程统筹规划。教师不仅要做“课程执行者”,而且要做“课程资源开发者”“课程设计者”与“课程评价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关注学科内容的联系与整合;在实施中,要注重教学组织与应变智慧的积累;在学校之外,要注意处理好与合作者的关系,发挥课程共建的合力。
5.丰富教学展示,激活教师潜能活力
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教研部门一方面在推进教师培训课程上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促进教师成长上要搭建展示舞台,给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和超越的机会和场景,激发教师提升育人质量的动力。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不同层次的展示舞台是激活教师潜能活力的重要平台,所以,我们搭建了三级平台。首先,搭建校级平台。建议学校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培训、研究和展示,激发教师进行教学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行动研究活力。其次,搭建区级平台,如“东兴杯”“蓝天杯”等基本功展示平台,此外,还有课程资源平台、课程基地平台、课题研究平台等,引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活力。第三,搭建市级及以上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编辑 _ 于萍
1.引领课程研究,提升课程育人活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教学价值导向也经历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再到“学科育人”的转变,从而引导着学校课程教学不断地回归人、走向人、关注人、成就人,逐渐实现“把学生放在正中央”和“以人为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课程落地无疑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思想变革、理念转换和实践转型。虽然这些变革、转换和转型起始于高中,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传导到初中教育,所以,教研部门要引领这些变化在初中的实践,促进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连续性、螺旋式培养,从而提升初中课程育人活力。
从具体实践层面看,转变教学观念是提升初中课程育人活力的关键,所以,我们提倡课程育人的三大教学观融合。首先,提倡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教师从“德”和“人”的高度确立教学的发展方向,解决“为什么教”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提倡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观,教师从“课程”和“学习本质”的视角来确定教学的基本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三,提倡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相关活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2.指导校本教研,激发学校组织活力
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功能應该由过去主要研究致力于分数提升的教学有效性向强调教学育人价值实现和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校本教研要凝聚教师智慧,共同解决诸多重大实践问题。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优化校本教研组织,是激发学校组织活力的保障,所以,我们提出构建专业化兼行政性的校本教研组织机制主张。首先,主张建立主题式、项目化校本教研组织形态,解决如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有较强专业性的特定主题的教学问题以及大单元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深度教学实施、学科基地建设等综合性、系统性项目。主题式、项目化的组织形态有利于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次,主张强调专业主导、行政保障的组织运行机制,解决育人方式转变中专业主线和学校运行中的部门协同问题,促进学校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不同的群体力量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使学校充满活力并人尽其能。第三,主张共生的组织生态,解决由传统的教教材而形成的简单教师之间的共存关系转变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建构、育人方式变革和评价创新等重大课题研究的共研、共建、共享的共生关系问题。
3.完善教学诊断,唤醒质量反思活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2020年3月,《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区域教研部门的综合研判和教学指导要及时跟进,探索大纲命题与课程标准命题的衔接与过渡,研究用成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式指导初中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唤醒教师对教学质量、学校对办学质量的反思活力。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提高考试命题水平,是唤醒质量反思活力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在基于测试的教学诊断方面,试题命制要严格落实教育部的命题意见和北京市的实施办法,提出三个要求。首先,要求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的情境,设计合理的、创造性的应用任务,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并通过观测评价学生在陌生情境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表现,对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作出比较科学的评判。其次,要求设计能体现深层次学科思维价值的问题,考查学生调动学习经验等方面的认知能力,考查价值观、意志力、科学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考查问题解答过程中对解题方法的自我监控、评价、判断与决策等方面的元认知水平,从而实现对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科学测评。第三,要求重视考查创造性思维,设计探索性、开放性情境和任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
4.深化资源建设,点燃课程创新活力
指导教师深化课程资源建设,点燃课程创新活力,也是教研助力初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工作。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提升课程领导力,是点燃教师课程创新活力的抓手,所以,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指导教师树立课程生成意识,积极开发“五育”并举的课程资源。例如,实践课程没有固定的课程素材,需要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应树立开发实践课程资源的意识,制定清晰的实践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对各种资源进行内容选择和价值判断。其次,指导校内外合作,共建课程。第三,指导课程统筹规划。教师不仅要做“课程执行者”,而且要做“课程资源开发者”“课程设计者”与“课程评价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关注学科内容的联系与整合;在实施中,要注重教学组织与应变智慧的积累;在学校之外,要注意处理好与合作者的关系,发挥课程共建的合力。
5.丰富教学展示,激活教师潜能活力
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教研部门一方面在推进教师培训课程上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促进教师成长上要搭建展示舞台,给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和超越的机会和场景,激发教师提升育人质量的动力。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不同层次的展示舞台是激活教师潜能活力的重要平台,所以,我们搭建了三级平台。首先,搭建校级平台。建议学校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培训、研究和展示,激发教师进行教学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行动研究活力。其次,搭建区级平台,如“东兴杯”“蓝天杯”等基本功展示平台,此外,还有课程资源平台、课程基地平台、课题研究平台等,引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活力。第三,搭建市级及以上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