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45例临床分析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k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45例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5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中,≥60岁、女性、治疗的同时未给予护肝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肝损害,且肝损害在8周以内的患者最多,且大部分肝损害程度为轻度(P<0.05或P<0.01)。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需给予定期肝肾功能监测,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当密切监测,同时若患者为营养不良、年老、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缺氧性肺结核等高危人群,应当给予有效的保肝药治疗,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肝损害
  近年来,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结核药物虽然是对结核病治疗最为有效的方式,但自抗结核药物问世以来,抗结核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一直是对结核病治疗造成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抗结核药物会对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造成不良反应,其中最为严重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肝损害,长期的肝损害可能导致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硬化性胆管炎、肝素蓄积症、慢性肝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正确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是确保结核病治疗的关键。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5例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因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45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13~82岁,平均年龄(50.4±7.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且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肝功能均属于正常范围,排除因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等原因所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2HRZS(E)/4HR方案化疗,疗程均为6个月,药物剂量:①体质量<50kg的患者给予300mg异烟肼、利福平,1000mg吡嗪酰胺,750mg乙胺丁醇、链霉素,均为1次/d;②体质量≥50kg的患者给予300mg异烟肼,450mg利福平,1500mg吡嗪酰胺,1000mg乙胺丁醇,750mg鏈霉素,均为1次/d。所有患者在化疗开始后每周进行1次肝功能复查,若出现异常症状应当给予随时监测,化疗2个月后每2周进行1次肝功能复查。
  1.3 临床表现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肝炎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腹痛、纳差、厌油等,部分患者可能临床无症状,而仅在给予肝功能检查时才发现存在异常。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临床主要依据以下几点诊断[2]:可存在肝炎的症状和体征;有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史;给予血清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肝功能异常情况;排除由于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肝损害,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并且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当考虑患者肝功能损害是否是由于同时服用其他可导致肝损害的药物。
  1.4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
  给予血清检查,结果显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为正常上限值(ULN)的2倍时,则判定该患者存在肝功能损害,临床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三度[3]:①轻度:胆红素≤2倍正常值,或ALT≤3倍正常值;②中度:胆红素为2~5倍正常值,或ALT为3~10倍正常值;③重度:胆红素>5倍正常值,或ALT>10倍正常值。同时若ALT或AST>2个ULN,并且伴有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即R>5时,则表明该患者存在肝细胞损害;若ALP>2个ULN,且R<2时,则表明该患者存在胆管损害;若ALT或AST和ALP均>2个ULN,然后2  1.5 统计学处理
  观察指标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并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中,≥60岁、男性、治疗的同时未给予护肝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肝损害,且肝损害在8周以内的患者最多,且大部分肝损害程度为轻度(P<0.05或P<0.01)。见表1。
  表1 45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特点 例数 百分比 P
  年龄 <60岁 19 42.22 2.178 <0.05
  ≥60岁 26 57.78
  性别 女 17 37.78 5.378 <0.05
  男 28 62.22
  肝损害出现时间 2周内 11 24.44 6.389 <0.05
  2~4周 13 28.89
  4~8周 10 22.22
  8~10周 5 11.11
  >10周 6 13.33
  肝损害程度 轻度 28 62.22 27.800 <0.01
  中度 12 26.67
  重度 5 11.11
  是否同时给予护肝治疗 是 14 31.11 12.844 <0.01
  否 31 68.89
  3 讨论
  人体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其容易因药物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或药物毒性而受损,即药源性肝病。由于抗结核治疗需要较长的治疗疗程,容易造成肝脏损害的发生,也属于抗结核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同时也是对患者化疗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机制主要为以下两种: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有研究发现[4],在进行抗结核治疗中因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具有高达8~23%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60岁、男性、治疗的同时未给予护肝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肝损害,其原因可能在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代谢能力和抵抗力均下降,导致其肝脏功能减退,而对药物代谢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男性患者可能存在吸烟、饮酒等因素而导致发生肝损害的发生率增高;保肝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因抗结核药物而造成的肝功能损害得以解除,因此未给予护肝治疗的患者则可能发生肝损害。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肝损害出现时间大部分为8周以内,且以轻度肝损害为主。因此,在患者化疗的8周内必须给予严密观察,同时对肝功能进行及时复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当密切监测,以利于早发现、早干预,确保抗痨疗效。
  综上所述,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需给予定期肝肾功能监测,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当密切监测,同时若患者为营养不良、年老、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缺氧性肺结核等高危人群,应当给予有效的保肝药治疗,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肺结核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70.
  [2]陈泓强,李莹,王明琴.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0):1473-1474.
  [3]Devarbhavi H,Dierkhising R,Kremers WK,et al.Single-center experience with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from India:causes,outcome,prognosis 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J].Am J Gastroenterol,2010,105(11):2396-2404.
  [4]王晓存,初乃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9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3):34-3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手术后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而且易被误诊、误治[1]。方法 现代医疗技术及手术技巧控制甲状腺危象的发生率在2%以下。结果 但是一旦发生甲危病,往往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后果,病死率在20%以上[2]。结论 因此,加强对年轻普外医生对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抢救、预防知识的培训是降低甲危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56例手术治疗甲亢患者的临床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2
期刊
摘要:目的 对康尔肤生物护伤喷膜敷料在烧伤残余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所收治的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对创面进行消毒之后,只对创面给予单层碘伏纱布加以,实施半暴露疗法,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在其创面上喷洒壳聚糖抗菌,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观察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05月—2014年05月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30例。根据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A1组(轻型胆源性胰腺炎组 88例)与A2组(重型胆源性胰腺炎组 42例)。观察A1组与A2组胰腺炎是否出现梗阻的情况分为梗阻组以及非梗阻组。对两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老年阑尾炎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53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包括:单纯阑尾切除手术、阑尾切除以及腹腔引流手术、单纯腹腔引流术、盲肠切除术;结果:53例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痊愈或有好转;结论:外科手术提高了老年阑尾炎患者的治愈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阑尾炎;临床;治疗  随着我国年龄老年化,在老年人群中阑尾炎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报道,急性炎症在消退之后会有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5例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发病率高,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且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病情较为复杂,病死率高。其发病原因作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本组病例经过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63例,治愈44例(69.84%);非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加强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舒适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负面情绪变化情况及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两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经不同措施护理后,心理焦虑、心理抑郁等负面情绪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且研究组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具有临床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溶血对临床常规标本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95例健康者,将所有血液标本分为溶血组48例与非溶血组47例,两组均行临床生化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AST、ALP、TBIL、DBIL、TP、GLU、TC、TG、UA、LDH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手术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治疗体会,以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8例急性嵌顿性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早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8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愈合时间最短15天、最长者22天、平均18.5天。结论:早期手术具有疗程短、痛苦轻微、疗效确切等优点,应用到急性嵌顿性混合痔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
期刊
摘要:目的: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中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查体的同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的PCT和CRP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儿CRP水平45.76±8.94 mg/L,治疗第8日降至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