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其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性,就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那么分层次式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满足此要求。其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就以初中数学课本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为例来对初中数学分层次式教学进行浅析。
关键字: 初中数学 分层次 教学 有效性
学生对于所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是存在客观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在数学的学习中也是不例外的。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其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性,就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式的教学模式。数学这个学科从总体上来说具有抽象性,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这就更应该避免教学中“一刀切”现象。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本着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学习并从中获取最大的收获和快乐的原则。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下面笔者就以初中数学课本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为例来对初中数学分层次式教学进行浅析。
第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面关于方程的学习。因此,可以说,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和步骤。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而教学难点是“在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注意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根据初中数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还应确立相应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就是要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力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培养学生推理和归纳的能力,渗透严谨的数学思维;情感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但是,由于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对于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式的处理。例如:①识记→领会→简单应用;②识记→领会→简单综合应用;③识记→领会→较复杂综合应用。这样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掌握程度:A组学生达①的要求;B组学生达到②的要求;C组学生达到③的要求。
第二,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采取不同的教法也是在体现分层次式教学。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作为导入,让学生不要产生恐惧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对于简单例子的理解基础上还可以考虑进行一些知识的拓展或者说是延伸,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而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重点应放在较复杂综合应用上,并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相关知识的推理。
第三,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关注老师的具体解题步骤;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关注老师的具体解题步骤的同时进行相似题型的解答;而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就应该让他们将重点放在同类题的解答方法的层面,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复杂的综合应用。总之,分层次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学习中得到一份快乐和一份收获,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第四,以下就是以初中数学课本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为例来对初中数学分层次式教学进行的展示,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教师总结:我们把“ ax b<0或 ax b >0(a≠0)”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此教学步骤针对不同学生可以分三个层次:
a) 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课本定义的查找。
b)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在进行课本定义的查找之前,前要经过独立思考的环节。
c) 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例题的比较→独立思考→课本定义的查找”这样学习步骤。
(2)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比较。
相同点: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相同,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x,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不同点:在进行去分母和将x项的系数化为1的变形时,要根据同乘(或同除)的数的正负,决定是否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教师需要进行提醒:如果不能确定同乘(或同除)的数的符号时,就要进行讨论。这是解不等式时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此教学步骤针对不同学生可以分三个层次:
a) 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需要经过课本定义的查找即可,后面就是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了。
b)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经过课本定义的查找之后,还要进行相关例题的解答。
(3)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是适用的。
解不等式时,要根据不等式形式灵活安排求解步骤,必要时还可以合并简化。
此教学步骤针对不同学生可以分三个层次:
a) 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教师给出并加以强调。
b)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结合教师讲解和独立思考以及相互讨论得出。
总之,对于学习来说,学生差异性就需要教师“因人而异”,所以,分层次式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大大地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贾长虹,叶留青.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一体化试验研究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 (21)
[2] 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 徐速,朱燕.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 2001(1)
关键字: 初中数学 分层次 教学 有效性
学生对于所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是存在客观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在数学的学习中也是不例外的。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其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性,就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式的教学模式。数学这个学科从总体上来说具有抽象性,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这就更应该避免教学中“一刀切”现象。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本着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学习并从中获取最大的收获和快乐的原则。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下面笔者就以初中数学课本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为例来对初中数学分层次式教学进行浅析。
第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它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面关于方程的学习。因此,可以说,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和步骤。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而教学难点是“在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注意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根据初中数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还应确立相应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就是要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力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培养学生推理和归纳的能力,渗透严谨的数学思维;情感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但是,由于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对于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式的处理。例如:①识记→领会→简单应用;②识记→领会→简单综合应用;③识记→领会→较复杂综合应用。这样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掌握程度:A组学生达①的要求;B组学生达到②的要求;C组学生达到③的要求。
第二,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采取不同的教法也是在体现分层次式教学。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作为导入,让学生不要产生恐惧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对于简单例子的理解基础上还可以考虑进行一些知识的拓展或者说是延伸,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而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重点应放在较复杂综合应用上,并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相关知识的推理。
第三,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关注老师的具体解题步骤;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关注老师的具体解题步骤的同时进行相似题型的解答;而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就应该让他们将重点放在同类题的解答方法的层面,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复杂的综合应用。总之,分层次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学习中得到一份快乐和一份收获,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第四,以下就是以初中数学课本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为例来对初中数学分层次式教学进行的展示,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教师总结:我们把“ ax b<0或 ax b >0(a≠0)”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此教学步骤针对不同学生可以分三个层次:
a) 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课本定义的查找。
b)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在进行课本定义的查找之前,前要经过独立思考的环节。
c) 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例题的比较→独立思考→课本定义的查找”这样学习步骤。
(2)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比较。
相同点: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相同,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x,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不同点:在进行去分母和将x项的系数化为1的变形时,要根据同乘(或同除)的数的正负,决定是否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教师需要进行提醒:如果不能确定同乘(或同除)的数的符号时,就要进行讨论。这是解不等式时最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此教学步骤针对不同学生可以分三个层次:
a) 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需要经过课本定义的查找即可,后面就是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了。
b)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经过课本定义的查找之后,还要进行相关例题的解答。
(3)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是适用的。
解不等式时,要根据不等式形式灵活安排求解步骤,必要时还可以合并简化。
此教学步骤针对不同学生可以分三个层次:
a) 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教师给出并加以强调。
b)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结合教师讲解和独立思考以及相互讨论得出。
总之,对于学习来说,学生差异性就需要教师“因人而异”,所以,分层次式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大大地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贾长虹,叶留青.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一体化试验研究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 (21)
[2] 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 徐速,朱燕.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