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却成了教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文言文中许多字、词、句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差别,而且大部分都要求背诵,学习难度较大,学生有畏难情绪;二是教师教法单调,许多教师教读文言文,几乎没有什么教法,只是翻译课文,解释字词,讲解思想内容,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效率极其低下,时间长了自然厌学。怎样才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兴趣呢?
一、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改范读为背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与教师“比一比”的想法,而且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对话、交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当我背诵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学生们表情严肃,露出一种刚毅的神情,相信他们都被唐雎那种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气魄所慑服;而当我背诵到“先生坐,何至于此!”一句时,同学们大都莞尔一笑,有的还互相对视一下,相信他们对秦王当时那种恐慌、惧怕的心理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准确无误地翻译课文,为学生读懂打下基础
这里所说的“准确无误”,绝不是指按照某些文言文对译的资料照本宣科,而是将那些学生弄不懂的词句,翻译得清楚、透彻、明白,不留一点儿模糊不清的地方。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自读,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将弄不明白的词句找出来。
2.教师解答学生的提问,同时,将本课的重点词句加以诠释。
3.请若干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沉住气,不能急躁,不能怕浪费时间。所谓“磨刀不误砍材功”,这样讲几篇文章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注释完整、准确地翻译课文。如,在讲授《醉翁亭记》时,学生提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按注释解释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总感觉有点儿毛病,但又说不出来。”我解释道:“这句是互文,应解释为‘背着东西的人,空着手走路的人,有的在树下休息,有的边走边唱。’”紧接着,再复习一下互文的定义,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三、旁征博引地讲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绘声绘色地讲述典故;可以惟妙惟肖地演绎人物;可以深入浅出地概述历史。如,讲授《隆中对》时,不妨说说三顾茅庐的故事;讲授《前出师表》时,不妨说说《后出师表》,还可以说说《陈情表》,借此还可以向学生进行一番思想教育、责任感教育;讲授《岳阳楼记》时,不妨说说各种名胜的对联;讲授《破阵子》,不妨说说辛弃疾单枪匹马独闯敌营,勇杀敌军将领的故事……这样可以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重点突出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练习最忌面面俱到,引起学生的反感,只須将重点词句和与文章主旨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提炼出来即可。例如:《伤仲永》一文只需三个问题,即可帮助学生把握全篇:
一是“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那么,仲永本身的“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分析;二是从最后一段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三是学完本文后,方仲永的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呢?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内容、写法、启示等本文最关键的几个知识点,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
总之,只要教师全身心地专研教材,琢磨教法,一定能把文言文讲得“可口可乐”,让学生听了之后觉得“非常可乐”。
一、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改范读为背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与教师“比一比”的想法,而且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对话、交流,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当我背诵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学生们表情严肃,露出一种刚毅的神情,相信他们都被唐雎那种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气魄所慑服;而当我背诵到“先生坐,何至于此!”一句时,同学们大都莞尔一笑,有的还互相对视一下,相信他们对秦王当时那种恐慌、惧怕的心理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准确无误地翻译课文,为学生读懂打下基础
这里所说的“准确无误”,绝不是指按照某些文言文对译的资料照本宣科,而是将那些学生弄不懂的词句,翻译得清楚、透彻、明白,不留一点儿模糊不清的地方。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自读,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将弄不明白的词句找出来。
2.教师解答学生的提问,同时,将本课的重点词句加以诠释。
3.请若干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沉住气,不能急躁,不能怕浪费时间。所谓“磨刀不误砍材功”,这样讲几篇文章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注释完整、准确地翻译课文。如,在讲授《醉翁亭记》时,学生提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按注释解释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总感觉有点儿毛病,但又说不出来。”我解释道:“这句是互文,应解释为‘背着东西的人,空着手走路的人,有的在树下休息,有的边走边唱。’”紧接着,再复习一下互文的定义,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三、旁征博引地讲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绘声绘色地讲述典故;可以惟妙惟肖地演绎人物;可以深入浅出地概述历史。如,讲授《隆中对》时,不妨说说三顾茅庐的故事;讲授《前出师表》时,不妨说说《后出师表》,还可以说说《陈情表》,借此还可以向学生进行一番思想教育、责任感教育;讲授《岳阳楼记》时,不妨说说各种名胜的对联;讲授《破阵子》,不妨说说辛弃疾单枪匹马独闯敌营,勇杀敌军将领的故事……这样可以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重点突出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练习最忌面面俱到,引起学生的反感,只須将重点词句和与文章主旨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提炼出来即可。例如:《伤仲永》一文只需三个问题,即可帮助学生把握全篇:
一是“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那么,仲永本身的“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分析;二是从最后一段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三是学完本文后,方仲永的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呢?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内容、写法、启示等本文最关键的几个知识点,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
总之,只要教师全身心地专研教材,琢磨教法,一定能把文言文讲得“可口可乐”,让学生听了之后觉得“非常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