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就要从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那么,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素质等几个方面。
缺少任何一项都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不是语文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想象,一个书写似满纸涂鸦,作文错别字连篇,讲话词不达意的人,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一、学生语文基本功差的原因
为什么教改搞了几十年,农村中小学生语文基本功差的现象至今仍如此严重地存在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青年教师,把教改跟语文基本功训练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提倡训练语文基本功,这是传统教育的做法,认为搞教改就是要打破这些“传统”。于是不少教师只追求语文教学课堂中的热热闹闹,而不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训练基本功。
其次,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的意识模糊,据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六年约2160课时,占上课总时数的五分之二,初中三年约500课时,占上课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安排这么多的课时给语文教学,足以说明主阵地在课堂。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大面积来看主阵地意识已经相当模糊。至于课外主要不是用来做习题,而是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条件,促其全面发展。
再者是方法上指导少,训练量不足,任何一种基本功的训练都有一定的规律。姑且以书写来讲,如何执笔,如何运笔,如何结体,如何布局,都有一些科学的方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指导。点拨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要让学生真正开窍。可是在我们现有的日常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自己就没有很好地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结果当然只能以己之惛惛,使学生惛惛了。当前,学生的作业量是不轻的,但几乎都是对准了中考的“模拟训练”,学生整天泡在这类题海中,真正属于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远远不足。今天的学生练字,一天打渔三天晒网,即便是坐下来练字,也是心不在焉地乱涂几笔交差了事。就算这样的训练,也少得可怜。
最后是未能把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放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目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是过了头,而是有所忽视。例如从一些学校的“公开课”中发现,不引导学生查字、释词、炼句、读篇是很常见的现象。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抓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个主攻方面,就能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厚实的基础,思想教育的渗透,智力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是各有所本,就能一一落实。
三、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所追求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知识结构不断重组。一般而言,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重组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1)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和发言;(2)恰当运用差异造成知识解释中的冲突,使学生在冲突的情境下为了说服对方或自己而积极寻找证据,认真检验自己和他人原有的知识结构;(3)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通过知识结构的实际运用,学生最终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从而为重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学习的动力方向。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营造出“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想活跃。
2.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单一的再现性思维轨道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特别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培养上多下功夫。
比如阅读《荷塘月色》,想象主人公在荷塘边月色下独自徘徊的神态心境,读过《白杨礼赞》,写一写《腊梅赞》,发挥创造想象,写一写《二十年后的我》《太空漫游记》《彗星探秘》之类的文章。
教师还应该转变观念,找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把自己视为教与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是引导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前进的 导航者,而不是单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搭建好学生参与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要真正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老大难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而这个实处,也就是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韩洪林.对实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2]李文琴.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从何处入手?[N].巴音郭楞日报.2007.
缺少任何一项都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不是语文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想象,一个书写似满纸涂鸦,作文错别字连篇,讲话词不达意的人,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一、学生语文基本功差的原因
为什么教改搞了几十年,农村中小学生语文基本功差的现象至今仍如此严重地存在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青年教师,把教改跟语文基本功训练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提倡训练语文基本功,这是传统教育的做法,认为搞教改就是要打破这些“传统”。于是不少教师只追求语文教学课堂中的热热闹闹,而不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训练基本功。
其次,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的意识模糊,据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六年约2160课时,占上课总时数的五分之二,初中三年约500课时,占上课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安排这么多的课时给语文教学,足以说明主阵地在课堂。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大面积来看主阵地意识已经相当模糊。至于课外主要不是用来做习题,而是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条件,促其全面发展。
再者是方法上指导少,训练量不足,任何一种基本功的训练都有一定的规律。姑且以书写来讲,如何执笔,如何运笔,如何结体,如何布局,都有一些科学的方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有计划地指导。点拨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要让学生真正开窍。可是在我们现有的日常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自己就没有很好地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结果当然只能以己之惛惛,使学生惛惛了。当前,学生的作业量是不轻的,但几乎都是对准了中考的“模拟训练”,学生整天泡在这类题海中,真正属于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远远不足。今天的学生练字,一天打渔三天晒网,即便是坐下来练字,也是心不在焉地乱涂几笔交差了事。就算这样的训练,也少得可怜。
最后是未能把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放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目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是过了头,而是有所忽视。例如从一些学校的“公开课”中发现,不引导学生查字、释词、炼句、读篇是很常见的现象。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抓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个主攻方面,就能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厚实的基础,思想教育的渗透,智力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是各有所本,就能一一落实。
三、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所追求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知识结构不断重组。一般而言,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重组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1)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和发言;(2)恰当运用差异造成知识解释中的冲突,使学生在冲突的情境下为了说服对方或自己而积极寻找证据,认真检验自己和他人原有的知识结构;(3)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通过知识结构的实际运用,学生最终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从而为重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提供学习的动力方向。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营造出“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想活跃。
2.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默条条”。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单一的再现性思维轨道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特别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培养上多下功夫。
比如阅读《荷塘月色》,想象主人公在荷塘边月色下独自徘徊的神态心境,读过《白杨礼赞》,写一写《腊梅赞》,发挥创造想象,写一写《二十年后的我》《太空漫游记》《彗星探秘》之类的文章。
教师还应该转变观念,找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把自己视为教与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是引导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前进的 导航者,而不是单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搭建好学生参与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要真正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老大难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而这个实处,也就是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韩洪林.对实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2]李文琴.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从何处入手?[N].巴音郭楞日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