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观念教育问题研究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c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的应试教育让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功利化倾向明显,在平常的学习中仅仅重视传输现有的知识结论以及相关操作技巧,对于科学观念的灌输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本文针对当前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科学观念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科学对象或科学过程的本原和本体的见解和意识,包括对该科学知识项目而言,人类为什么想、怎样想和想出了什么这样一些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领悟,就反映科学观念。由此可以看出,科学观念和科学概念的是两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两种称谓,科学概念的界定和确定必须要非常严格,是对一种某种现象的科学表述和相对比较固定的表述,所以在记录、传播以及沟通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科学观念则要相对模糊,但是它却是科学中各种概念相互联系的基础和背景,虽然科学观念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不如科学概念方便,但是它的广泛性和高效性是不科学概念所能相比的,因而它可以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在学生应用其所学知识的时候起着支配性作用。
  一、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的重要目的
  对于化学教育目的一直有两种相互矛盾但是又相互联系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学习化学课程的目的是对于学生素质的陶冶,因此,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到的具体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及其相关品质。在这种观点的作用下,其课程内容必然是“深且窄”的,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通常也不是非常理想。
  第二点观点认为,正好与第一种观点相反,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因此,学生学习的东西都应该可以迅速且直接地得到应用,鼓励学生直接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及其相关品质是无关紧要的,学到的具体知识能否得到最为直接有效地应用才是最关键的。在这种观点的作用下,其课程内容必然是“浅且广”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领悟也必然是浅薄,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和理论基础也必然是不完整和脆弱的。
  综合看来,这两种观点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总而言之,陶冶学生品质不能够有效提高知识的有效性,但是有效的知识也不全部都是实用性的。因此,在高中阶段,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多并且完整的知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必须齐备。我们需要认识的就是,知识实用性的大小不是由它本身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学生采取的是何种的学习态度,将科学观念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尊重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将知识的实用性发挥出来。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融入科学观念教育的必要性
  布鲁纳指出:现代课程改革,至少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尚待解决,这就是通晓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并认为掌握学科结构就是要获得相应学科的科学观念。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惊叹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的伟大成就给人类科学前景带来的巨大变化,却忽视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些划时代的巨著蕴育着的人类科学观念的革命。科学史表明:科学观念的革命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远远重于科学知识本身。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融入科学观念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科学观念是组成科学素质的最高层次要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普遍实施,对于“素质”的认识和分类也更全面更科学,其中素质分类的两维构造模式被广泛认同,这种观点认为:素质由横面的经验领域与纵面的心理操作领域两个层面交构而成,后者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在这里认知的方式、情感的形成、技能的获得都受到科学观念的间接支配,都是由特定观念作为科学背景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第二,学以致用和解决问题的精髓便是具有科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教条性的和权威性的(不允许学生质疑),所选用教材相当大一部分也是仅仅论述这些知识的正确性。这种氛围下的知识就想营养液一样,直接通过静脉滴注到学生的体内,看似满足了学生机体的需求,但是学生的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却因此大大退化了。综合看起来,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没有学到科学观念,没有学会如何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到实践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想要跨越这道鸿沟,最佳方法便是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第三,科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工具
  生物科学史表明:导致有所发明的“机遇”总是倾向于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就是指拥有科学观念的头脑,它总会激发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有价值问题的被发现。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科学观念,就会与机遇失之交臂。著名遗传学家谈家祯教授为我国至今未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而深感遗憾,他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科学观念的培养。
  三、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实现科学观念教育
  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整个高中化学中的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新知、从严求实、独立思考、敢于创新。使他们懂得:探索科学的奥秘,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要付出辛勤劳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若没有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无法实现预定目标的。我们知道化学试验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因此非常需要科学严谨的作风,例如,在《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这一课程中,要重点给学生灌输科学试验、安全试验的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生必须明确地了解甚至熟知常用的危险化学标志,见图一:
  图一,常用的危险化学标志
  让学生逐个指出标志的具体内容,并开动脑筋想出一旦发生危险具体的应对的措施。这样,科学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就被学生“释放”出来。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科学观念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的科学观念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多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不是以往功利性地追求结果,而是享受寻求的答案的过程,真正实现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讲解《蒸馏和萃取》这一章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什么是蒸馏和萃取,先提问同学:在海边,渔民们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中央科教频道播放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解决长期在海上漂泊的吃水问题吗?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以上问题,此时你就会发现,各种古怪的想法都从学生的脑袋里面冒出来,此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完全被激活。
  其次,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非简单给予结果
  布鲁纳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布氏教育思想的灵魂在这句话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科学观念的形成具有自身的机制和规律,虽然离不开知识作为背景,但观念不属于知识范畴,因此不能用“传递——接受”的方式去教授,宣传口授只能给予关于观念的知识而不是观念本身。所以,让学生学习只有那种引导科学探索,让学习者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致力于有所“发现”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例如,在讲解《离子反应》时,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此时,我们可以借助Flash来对学生形象地展示氯化钠溶解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和探索发生的过程,远比只告诉他们结果强。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齐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0.48.53-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脸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学福.科学的相对性及其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渗透[J].比较教育研究.2001(8):11-15
  [4]孟献华.结合化学史实施探究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践[J].化学教学.2006(8):26-27
  [5]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6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语法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和探讨体验式活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具体说,就是在语法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的体验,并以归纳、演绎结合的模式,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语法知识,力求让学生在情景活动中运用语法知识,使学生获得主动积极的心灵体验,有效内化枯燥的语法知识,从而构建生动而高效的语法课堂。  【关键词】体验;语法;情景;运用;活动;内化;有效  一、引言  重要的东西,未必是有趣的
期刊
【摘要】初一学生大多13、14岁,既不同于儿童期也不同于青年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将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注意教学方法,培养兴趣;狠抓基础,强化规范。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初一新生,进入新的环境,见到新的同学和老师,接触到新的知识,心里发生了巨变:新鲜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学
期刊
【摘要】教师在教一篇现代文课文时,既要使学生弄清楚课文的篇章结构,更要使他们懂得这样的篇章结构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起了怎样的作用。为此,不能孤立地单从“文路”上去考虑,还必须寻着作者的根本“思路”去体味、揣摩。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同时对于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对于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文;讲读教学  
期刊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历史是对先前已逝事物的记忆,从时空上来看“史实”与学生的认识世界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下,老师大多照本宣科,学生静听顺承,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被禁锢在教师、教材、教室的“三教形”里,学生很少去怀疑老师的教说,更谈不上对教材权威和史料的批判,学生思考的维度难以发散,能力很难与时代的需求同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笔者认为“质疑”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驱动力
期刊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对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发现,苏科版八下数学“图形的证明”这一章安排在这里感觉不太合适,本文通过对新教材的分析、解读提出一点小小的见解。  【关键词】基础数学;命题形式;命题结构  我国著名基础数学家杨乐院士指出,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平面几何知识缺失的现象,许多地方在编写教材时,认为平面几何古老,不符合现代化和实用性,大幅减少相关内容。不学习平面几何,有些同学中学毕业后还不知道如何
期刊
【摘要】文章从插图在教学之前的运用和插图在教学之中的运用等两大方面来对物理教学中的书本插图运用做了相关的阐述,以期能够从插图的教学运用方面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插图;初中;物理  高效率教学是目前教育界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课题。在初中物理学科当中,我们广大的教师也是一直都把高效率的教学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为重点的途径。在追求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当中,有着许多承载高效率教学的“介质”
期刊
为营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荆州市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英雄们用行动阐释了什么是灵魂的丰碑,舍己救人、责任无价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仰!然而有部分青少年学生却认为用三个大学生的生命去换两个少年的生命不值得,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人生价值等同于物的价值,不能不令人担忧、引人深思。 
期刊
传统的高三政治复习,过于注重知识的再认与重现,那么多零零碎碎的知识点一下子就向学生压了过来,学生疲于应付,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目光都集中到了知识和考点上了,忽视了复习的主体——学生的心理,没有从高中生的复习心理出发,导致了复习效果“事倍功半”。笔者认为,政治的复习应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习心理相结合,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复习的实效。  一、诊断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  在复习教
期刊
初中学生经过三年的奋力拼搏,伴随着中考胜利的喜悦,跨入了高中的门槛。他们刚进门时,一个个都踌躇满志,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非把高中数学学好不可的强烈愿望,但是不长的时间以后,不少小学、初中数学的佼佼者,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不及格。至于普通学生,学习更是困难重重。渐渐地,为数众多的同学对数学产生了神秘感和畏惧感,他们原有的那一份信心也开始动摇甚至荡然无存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分析、探索其成因,
期刊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新理念背景下呼吁创设自由平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适时恰当的提问更能有效引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反之,词不达意、言语拖沓的提问则会让学生不明就里,无所适从,降低教学效果。可见,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更是增强师生间交流的一种手段。通过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及时总结、恰当激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师生情感在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