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一篇现代文课文时,既要使学生弄清楚课文的篇章结构,更要使他们懂得这样的篇章结构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起了怎样的作用。为此,不能孤立地单从“文路”上去考虑,还必须寻着作者的根本“思路”去体味、揣摩。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同时对于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对于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文;讲读教学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篇目约占教材总篇目的三分之二,比重是相当大的。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一条学习钻研的主线,使他们既读得懂而又懂得读每一篇文章,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的基本做法是:着眼于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文路”。
“思路”是指作者行文时所遵循的思考线索,是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脉络。“文路”是指作者所写文章本身的篇章结构。一篇文章中作者行文的思路走向,往往反映在这篇文章的文路上。思路是从作者写文章的角度来认识的,所以要揣摩,文路是从文章客观存在的角度来理解的,所以要理清。
在教一篇现代文课文时,既要使学生弄清楚课文的篇章结构,更要使他们懂得这样的篇章结构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起了怎样的作用。欲达此目的,有些问题孤立地单从文路上去考虑是不容易理清的,还必须寻着作者的根本思路去体味、揣摩。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在揣摩思路的过程中理清文路,在理清文路的同时揣摩思路。揣摩思路,理清文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生常常在现代文综合阅读上犯难。虽然他们已学了不少的现代文,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总好像缺少一点悟性和灵气,在阅读一篇课文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因为平日训练中“路”还没有真正走通。我想,教学中若不注意指导学生从整体结构上钻研课文,若不注意加强学生阅读素质和技能的训练,那么,对于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对于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都很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行的语文课本多少都带有一些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大至课文主旨,小到一句话、一个字,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一篇课文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若不根据自己的对象有所主次取舍,那是根本行不通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一篇课文,与其面面俱到、细大不捐,不如导抓住两“路”,举纲张目。《学记》中不是也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话吗?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走而不牵着学生走;诱导学生走而不逼着学生走;开导学生作而不代替学生作,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有所造就。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一篇现代文,只要能引导他们真正上“路”了,其他局部枝叶上的问题,是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做好的。
那么,如何把学生引上理解文章的“路”呢?根据现代启发教学和当代素质教育的理论,我觉得要着重做好下面两个方面的工作:(1)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自学读书。要随时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学中,在学生对所学课文还缺乏感性认识之前,教师绝不放无的之矢。(2)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事前要作好计划安排,开拓好“导”的思路;同时,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要进行有意识的检查、调节、校正和自我控制,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能深入到有用的境界中去,深入到有实际价值的内容上去。如苏教版八年级(上)《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介绍和描述了威尼斯这座颇具特色的古城的风貌。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既没有做架空教材的理性分析,也没有做很多的知识性讲析,而是在强调学生自读自钻的基础上,首先诱导他们抓住文章的文眼。全文的总文眼在哪儿呢?就在“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这句话上。接着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并步步设题讨论评点:“别致”是新奇、跟寻常不同的意思,那么威尼斯的“别致”表现在哪里呢?别致之一,水上之城;别致之二,文化艺术之城。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两大特点来写威尼斯的,因而文章由两大部分构成。那么,文章的两个部分又各是如何针对上述特点来具体行文的呢?第一部分是从平视和俯视两个角度行文,画出了两幅画图——“河网之城”图和“海上之城”图,“明媚”二字概括了水上城市这个特点。第二部分选取了荟萃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圣马克广场作为描述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选取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几个描写点,按空间转移的顺序依次反映了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几个方面——建筑、音乐、绘画、工艺品。“庄严华妙”四个字概括了“文化艺术之城”这个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精读、体味以上两个部分中关键性的句子和语段。这样,学生个个动脑筋,人人找门径,由原来的被动和不自觉状态变得主动和自觉,也就自然较快地上“路”了。教师在讨论评点中,只要求学生思考上“路”,不强求一时的结论,应允许存疑。教师画龙点睛,学生闻一知十,学生们学得主动积极,在独立或共同的探讨中较快地理清文章的“文路”,把握作者的“思路”,阅读效率也有明显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很复杂的,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万能的教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还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勤于钻研,让我们的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初级中学)
【关键词】现代文;讲读教学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篇目约占教材总篇目的三分之二,比重是相当大的。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一条学习钻研的主线,使他们既读得懂而又懂得读每一篇文章,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的基本做法是:着眼于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文路”。
“思路”是指作者行文时所遵循的思考线索,是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脉络。“文路”是指作者所写文章本身的篇章结构。一篇文章中作者行文的思路走向,往往反映在这篇文章的文路上。思路是从作者写文章的角度来认识的,所以要揣摩,文路是从文章客观存在的角度来理解的,所以要理清。
在教一篇现代文课文时,既要使学生弄清楚课文的篇章结构,更要使他们懂得这样的篇章结构在表现思想内容方面起了怎样的作用。欲达此目的,有些问题孤立地单从文路上去考虑是不容易理清的,还必须寻着作者的根本思路去体味、揣摩。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在揣摩思路的过程中理清文路,在理清文路的同时揣摩思路。揣摩思路,理清文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生常常在现代文综合阅读上犯难。虽然他们已学了不少的现代文,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总好像缺少一点悟性和灵气,在阅读一篇课文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因为平日训练中“路”还没有真正走通。我想,教学中若不注意指导学生从整体结构上钻研课文,若不注意加强学生阅读素质和技能的训练,那么,对于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对于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都很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行的语文课本多少都带有一些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大至课文主旨,小到一句话、一个字,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一篇课文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若不根据自己的对象有所主次取舍,那是根本行不通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一篇课文,与其面面俱到、细大不捐,不如导抓住两“路”,举纲张目。《学记》中不是也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话吗?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走而不牵着学生走;诱导学生走而不逼着学生走;开导学生作而不代替学生作,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有所造就。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一篇现代文,只要能引导他们真正上“路”了,其他局部枝叶上的问题,是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做好的。
那么,如何把学生引上理解文章的“路”呢?根据现代启发教学和当代素质教育的理论,我觉得要着重做好下面两个方面的工作:(1)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自学读书。要随时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学中,在学生对所学课文还缺乏感性认识之前,教师绝不放无的之矢。(2)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事前要作好计划安排,开拓好“导”的思路;同时,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要进行有意识的检查、调节、校正和自我控制,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能深入到有用的境界中去,深入到有实际价值的内容上去。如苏教版八年级(上)《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介绍和描述了威尼斯这座颇具特色的古城的风貌。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既没有做架空教材的理性分析,也没有做很多的知识性讲析,而是在强调学生自读自钻的基础上,首先诱导他们抓住文章的文眼。全文的总文眼在哪儿呢?就在“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这句话上。接着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并步步设题讨论评点:“别致”是新奇、跟寻常不同的意思,那么威尼斯的“别致”表现在哪里呢?别致之一,水上之城;别致之二,文化艺术之城。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两大特点来写威尼斯的,因而文章由两大部分构成。那么,文章的两个部分又各是如何针对上述特点来具体行文的呢?第一部分是从平视和俯视两个角度行文,画出了两幅画图——“河网之城”图和“海上之城”图,“明媚”二字概括了水上城市这个特点。第二部分选取了荟萃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圣马克广场作为描述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选取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几个描写点,按空间转移的顺序依次反映了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几个方面——建筑、音乐、绘画、工艺品。“庄严华妙”四个字概括了“文化艺术之城”这个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精读、体味以上两个部分中关键性的句子和语段。这样,学生个个动脑筋,人人找门径,由原来的被动和不自觉状态变得主动和自觉,也就自然较快地上“路”了。教师在讨论评点中,只要求学生思考上“路”,不强求一时的结论,应允许存疑。教师画龙点睛,学生闻一知十,学生们学得主动积极,在独立或共同的探讨中较快地理清文章的“文路”,把握作者的“思路”,阅读效率也有明显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很复杂的,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万能的教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还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勤于钻研,让我们的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