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是我国一次具有深远影响和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它深刻触及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更触及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诸多方面的革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校于2002年有幸被确定为延边州首批实验校。从那时起,我校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根基,在摸索中进步,在学习中升华,在反思中前行。
1. 教研组研究活动。学校成立了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主题教研活动。一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团队的小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为校本教研提供有力支持。在说课、评课、交流“三位一体”的研讨活动中,我们对上课教师、评课教师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说出自己的话”,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二是组织全校性大型的教研活动。如,“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挖掘了团队教师的教学潜能,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再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活动,既是教研能力的一次竞赛,又是对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学校搭建的实践平台,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为不同层面的教师提供机会,让教师共享集体智慧。
2. 教学开放活动。为使新课改理念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自2003年3月以来,我校将教学开放活动常态化,全年对家长们开放,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受到了全体家长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家长不但了解了当前课堂改革的现状,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封闭的工作环境,工作心态更开放更自然。
3. 有效教学研究活动。
(1)课前自学存疑。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想真正实现自主,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我们专门为学生设计了预习提纲,其中包括自学目标、学法指导、自学内容、疑难问题等。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学,通过自主尝试,亲身体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理解新知识的目的。自己弄不懂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录下来,带回课堂。预习提纲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供了导向,学生预习避免了盲目性,有了针对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真正地把学习的时间、自主思维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2)课中交流解疑。教师通过课前检查,了解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学情况,然后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合理确定教学重点,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力量讲清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趋于合理化、实际化。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一方面强化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集体智慧解决了一些课前的疑难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这一环节学生们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实实在在的动了起来。当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教师必须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切实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地位。
(3)课后发展。课后,我们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把课本中的有限知识拓展到大自然中去。把课内这个小天地延伸到课外这个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探索,应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快乐体验,这样,就拓展了学习空间。虽然课堂学习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索没有结束,他们的行为习惯会永远延续下去,情感会日益浓厚。
有效教学的实施已见成效。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同学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争问抢答、勇于展示,显示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课上,教师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讲师,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和辅导学困生。特别是“教案”设计形式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大家都能认真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因如此,课堂上多了启发,多了灵动,多了智慧,多了欣赏,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1. 教研组研究活动。学校成立了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主题教研活动。一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团队的小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为校本教研提供有力支持。在说课、评课、交流“三位一体”的研讨活动中,我们对上课教师、评课教师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说出自己的话”,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二是组织全校性大型的教研活动。如,“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挖掘了团队教师的教学潜能,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再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活动,既是教研能力的一次竞赛,又是对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学校搭建的实践平台,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为不同层面的教师提供机会,让教师共享集体智慧。
2. 教学开放活动。为使新课改理念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自2003年3月以来,我校将教学开放活动常态化,全年对家长们开放,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受到了全体家长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家长不但了解了当前课堂改革的现状,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封闭的工作环境,工作心态更开放更自然。
3. 有效教学研究活动。
(1)课前自学存疑。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想真正实现自主,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我们专门为学生设计了预习提纲,其中包括自学目标、学法指导、自学内容、疑难问题等。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学,通过自主尝试,亲身体验,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理解新知识的目的。自己弄不懂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录下来,带回课堂。预习提纲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供了导向,学生预习避免了盲目性,有了针对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真正地把学习的时间、自主思维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2)课中交流解疑。教师通过课前检查,了解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学情况,然后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合理确定教学重点,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力量讲清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趋于合理化、实际化。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一方面强化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集体智慧解决了一些课前的疑难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这一环节学生们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实实在在的动了起来。当然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教师必须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切实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地位。
(3)课后发展。课后,我们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把课本中的有限知识拓展到大自然中去。把课内这个小天地延伸到课外这个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探索,应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快乐体验,这样,就拓展了学习空间。虽然课堂学习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索没有结束,他们的行为习惯会永远延续下去,情感会日益浓厚。
有效教学的实施已见成效。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同学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争问抢答、勇于展示,显示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课上,教师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讲师,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和辅导学困生。特别是“教案”设计形式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大家都能认真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因如此,课堂上多了启发,多了灵动,多了智慧,多了欣赏,学生主体地位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