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惑:多媒体教学并非“无往不胜”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当今教学的趋势,的确,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凡事太过,就会碰钉子。
1.有关事例
一次去某学校听课,内容是认识长方体。教者制作了一个动感十足的课件,面、棱、顶点、展开图在课件中一一呈现,背景还设计了一个“翻来滚去”的长方体。但听课教师们一节课下来看得是眼花缭乱,我想,连听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更不用说那些小学生了。这样一个课件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也给他们造成了视觉方面的压力。
还有一节课,内容是介绍一些基本图形的。老师创设了机器人王国正在召开盛大晚会的情境,屏幕上的机器人都是运用这节课要介绍的图形组成的,画面做得很美,音乐也很动听,学生很感兴趣。本课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让孩子们用这些图形拼出他们自己喜爱的图案。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应该能运用这些图形做出各种创造,但是由于受到了之前那个动画的影响,90%的孩子画的都是机器人。原本我们希望出现的意料之外的创造几乎没有,他们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问卷调查
对于是否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90%的学生都选择了“经常使用”。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备都很齐全,教师的运用水平也逐步提高,所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是很普遍的。
然而对于你是否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为你上数学课这个问题,有77.8%的学生表示喜欢,其余22.2%的学生则或多或少地表示不喜欢。试想,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使用,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太喜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通过调查,我还发现一个问题:调查中成绩中差的学生,高达90.3%的人表示他们不喜欢多媒体教学。经过分析,发现成绩不好的学生之所以不能接受,首先是因为使用了多媒体后,每节课都增加了一些知识,而且课堂教学的速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这样他们就经常跟不上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进度。正是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较高,反而造成他们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反思:多媒体教学需“恰如其分”
思考之一: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谨防“以多媒体为中心”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想用多媒体教学,但又怕操作失误,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课件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的课便成了“流水课”,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而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再说,教师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好主导作用。
思考之二:要避免滥用“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然而在课件中过多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一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精美,操作起来也很人性化。有了动画的演示,插进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整堂课,学生只是观赏了精美的电脑画面,回答了简单的几个问题,忽略了真正思考的过程。整堂课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像被领进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这种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奢华”,效果如何呢?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
思考之三:多媒体的应用不可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而被忽视。多媒体很多功能能使教学中一些难以讲清楚的知识迎刃而解。于是教师操纵鼠标演示,学生在看和听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了单纯的看客和听众,并没有真正动手去操作,去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
例如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要求学生指出圆柱的侧面,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侧面涂上颜色并闪动;接着又让学生想象,把这个圆柱体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后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操作此过程。“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这样的教学,会在学生脑海中停留多长时间呢?如果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柱的侧面,亲自动手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者不规则的图形,但这些图形经过转化,都可以化为长方形。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呢?然后再让学生去操作。这样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带给学生的感知要比仅仅通过看和听所感悟的多得多。只有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教学,才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留在学生脑海中烙印会深刻得多。
思考之四: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引进多媒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千篇一律,要适当选用。比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中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可借助计算机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再把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这样运用多媒体的效果就非常好。然而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就要注意处理好实际长短与课件投示出来的效果的关系,倘若不当,则会事与愿违。如在教学厘米时,老师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先让学生在尺上找出1厘米,再让学生闭眼想象1厘米有多长,学生已较好地建立起了1厘米的概念。接着,老师在多媒体上投放出一把放大的尺子图,告诉学生:从0到1是1厘米。马上有学生就纳闷了,到底哪个才是准确的呢?学生就因为老师没能适当运用多媒体而对知识的掌握欠准确。因此,数学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因时而异,将传统教学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当今教学的趋势,的确,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凡事太过,就会碰钉子。
1.有关事例
一次去某学校听课,内容是认识长方体。教者制作了一个动感十足的课件,面、棱、顶点、展开图在课件中一一呈现,背景还设计了一个“翻来滚去”的长方体。但听课教师们一节课下来看得是眼花缭乱,我想,连听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更不用说那些小学生了。这样一个课件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也给他们造成了视觉方面的压力。
还有一节课,内容是介绍一些基本图形的。老师创设了机器人王国正在召开盛大晚会的情境,屏幕上的机器人都是运用这节课要介绍的图形组成的,画面做得很美,音乐也很动听,学生很感兴趣。本课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让孩子们用这些图形拼出他们自己喜爱的图案。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应该能运用这些图形做出各种创造,但是由于受到了之前那个动画的影响,90%的孩子画的都是机器人。原本我们希望出现的意料之外的创造几乎没有,他们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问卷调查
对于是否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90%的学生都选择了“经常使用”。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备都很齐全,教师的运用水平也逐步提高,所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是很普遍的。
然而对于你是否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为你上数学课这个问题,有77.8%的学生表示喜欢,其余22.2%的学生则或多或少地表示不喜欢。试想,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使用,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太喜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通过调查,我还发现一个问题:调查中成绩中差的学生,高达90.3%的人表示他们不喜欢多媒体教学。经过分析,发现成绩不好的学生之所以不能接受,首先是因为使用了多媒体后,每节课都增加了一些知识,而且课堂教学的速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这样他们就经常跟不上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进度。正是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较高,反而造成他们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反思:多媒体教学需“恰如其分”
思考之一: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谨防“以多媒体为中心”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想用多媒体教学,但又怕操作失误,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课件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的课便成了“流水课”,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而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再说,教师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好主导作用。
思考之二:要避免滥用“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然而在课件中过多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一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精美,操作起来也很人性化。有了动画的演示,插进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整堂课,学生只是观赏了精美的电脑画面,回答了简单的几个问题,忽略了真正思考的过程。整堂课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像被领进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这种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奢华”,效果如何呢?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
思考之三:多媒体的应用不可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而被忽视。多媒体很多功能能使教学中一些难以讲清楚的知识迎刃而解。于是教师操纵鼠标演示,学生在看和听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了单纯的看客和听众,并没有真正动手去操作,去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
例如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要求学生指出圆柱的侧面,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侧面涂上颜色并闪动;接着又让学生想象,把这个圆柱体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后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操作此过程。“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这样的教学,会在学生脑海中停留多长时间呢?如果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柱的侧面,亲自动手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者不规则的图形,但这些图形经过转化,都可以化为长方形。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呢?然后再让学生去操作。这样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带给学生的感知要比仅仅通过看和听所感悟的多得多。只有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教学,才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留在学生脑海中烙印会深刻得多。
思考之四: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引进多媒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千篇一律,要适当选用。比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中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可借助计算机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再把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这样运用多媒体的效果就非常好。然而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就要注意处理好实际长短与课件投示出来的效果的关系,倘若不当,则会事与愿违。如在教学厘米时,老师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先让学生在尺上找出1厘米,再让学生闭眼想象1厘米有多长,学生已较好地建立起了1厘米的概念。接着,老师在多媒体上投放出一把放大的尺子图,告诉学生:从0到1是1厘米。马上有学生就纳闷了,到底哪个才是准确的呢?学生就因为老师没能适当运用多媒体而对知识的掌握欠准确。因此,数学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而异、因时而异,将传统教学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