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樊你究竟图个啥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vanc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最厚实的是黄土,最淳朴的是人情。
  在这片土地上,汉子们将秦腔吼得响遏行云,婆姨们将信天游唱得声满山坡。
  在这里,也有一位老军医,将浓浓的黄土情洒得漫布人间。
  已年近六旬的他,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接诊近40人;他生活俭朴,一把饭勺用了20年,却为驻地群众义诊上千例,减免医药费数万元;他从军30载,退休10年,探家时间却不足300天。
  他就是“老樊”,樊金生,扎根陕北的兰空某场站退休军医。
  “我的片子大医院都认”
  想见樊金生,很容易,也很难。
  如果你是一个病人,只要能找到他的小诊所排了队,就能见到他,还能得到他的精心诊治。
  可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个记者,那就难了。如果明说是去采访宣传他,依他的性格,估计一天也没空搭理我。我便心生一计——“暗访” ,顺带也让他看看我经常背痛的毛病。
  老樊的诊所坐落在场站家属院,没有门牌更没标志,很难找到。要不是停得满满当当的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和排成长队、穿着寒酸的当地老乡,你还真想不到这里竟然“潜伏”着一位名医。
  我以病人的身份和老乡们一起排起了队。
  找樊金生看病的人实在太多,老乡们都叫他“老樊”,年龄小点的叫他“樊叔”。老樊不但看病看得好,而且便宜,拍个片子才百八十块钱。
  终于轮到了我。
  我告诉老樊自己经常感到右后背隐隐抽着疼、脖子发硬。老樊说:“先拍个片子看看吧。”
  随老樊来到门诊里屋,屋子很简陋,设备很简单,我脱掉棉衣,坐在两个小椅子垒成的“高凳子”上对着机器先来了个“侧位”。然后向右转45度来了个“左侧位”。姿势很难摆,在他一双有力的大手摆弄下,我身子坐得笔直,头最大限度地朝左转,很拧巴。
  我不解地问他:“樊叔,我以前照片子都是对着窗口一杵一拍了事,哪里需要你这么麻烦?”
  樊金生开始较真了:“拍颈椎,脸和身子必须偏移射线发射窗45度,现在让你摆的这个姿势看着最清楚。我的片子榆林、延安、西安的大医院都认,你放心!”
  结账,105元。
  这时我才明白,同样百八十元,老樊却是拍6张片。
  后来他告诉我,一张片子只挣2元钱。我才开始正视这片子的含金量。
  后来,他知道了我是当兵的,把钱又按惯例退给了我。
  采访完,因为樊金生太忙,我上了火车后发短信与他道别。他的回复我保留至今:“这两天让你辛苦了,回去之后请你一定低调,淡化处理我的事,我是个医生,只想静下心来多救治一个病人,实别无它图,谢谢!”
  窗外,深邃的天空依旧湛蓝,云儿依旧洁白无瑕,不知为何,我竟有些留恋。
  “你们怎么又来了”
  再一次见老樊是在7月初,和上级机关的采访组同行。因为我们的存在,老樊的小诊所热闹起来。看着我们扛着“长枪短炮”,病人在夸赞老樊的同时都在抱怨说:“你们怎么才来?”
  老樊却不高兴,发着牢骚:“你们怎么又来了!”
  提到老樊,最常听到的就是那句陕北话:人可好。
  因为“羊煤土气”,现在的陕北总给人留下“暴富”的字眼,而在艰苦的驻地农村,看不起病的人却还有很多。这也是让老樊最揪心的,他开诊所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方便那些老乡。
  1997年,沙家店的一位老乡得了宫血症,在榆林住了40天院,医院让她回家筹钱,可普通的农村人家哪里还有钱,于是半夜偷偷从医院跑了回来。听说部队有个樊军医没钱也给看,于是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诊所。
  “看什么病?”
  老乡“哇”地一声哭了,扑通就对着老樊跪了下来,“救救我吧,我这要是一走全家都完了……”
  老樊告诉我,看着老乡那祈求的眼神,这辈子他心里就没那么难受过,虽然这病自己没看过,但让老乡走,他做不到。
  我问老樊:“没看过你也敢看?不怕医疗纠纷?”
  “凭良心看病,我不怕。对于一个绝望的病人来说,那个让她信任的医生就是她心里的‘神’,她把所有的希望给了我,我要是因为自己没看过这种病让她回去,其实就是判了她‘死刑’。” 老樊说。
  那天晚上,老樊看了一晚上书。
  经过一宿的周密研究后,老樊为她制订了“中药加针灸”的治疗方案,主要针对段衡穴和隐白穴,用艾条灸肚脐上的穴位。喝完6服中药后,基本也好了。
  当时中药一共花了48元,治疗过程中一直没谈钱的事,等治愈了,老乡不好意思地说:“家里实在没钱,等秋季把黑豆卖了就把钱给您。”
  老樊说:“您是第一个找我试治的,不要钱。”
  秋天,老乡打发大女子送了50块钱,老樊不要。
  大女子怯生生地说:“我妈说了,你这钱要是不收,我就不要回去了。”
  老樊收下了,找了40块,告诉她说:“治疗费就10块,快回家吧。”
  说到这,老樊给我算了一笔账:自他退休,工资一个月7000多元,老伴也有近2000元,房贷还清,女儿已成家,在安徽机械学院任教一个月连同课时补贴近10000元。
  老樊说:“全家都健健康康,要这么多钱干吗?”
  在老樊的诊所,不收费是常事。
  这些事老樊总不愿意提起,“对于他们来说,生病不是小事,一来花钱,二来没了劳动力,干不了活便没了生活来源,我的生活比他们好很多,这点钱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姓军为民是本分”
  老樊用的装备都是最老的或是自制的装备,拍片用的“携带式诊断X光机”至今已服役了20多年;冲片子显影用的看片灯,也是从镇上买的电灯泡,灯泡外面包了几层红布;给病人用的牵引架,老樊用普通的布缝制,配上一个不锈钢的底座和杆撑,效果和大医院一样。还有自制的看片灯,夹片子用的是晒衣服的夹子,整个诊所“土里土气”。
  有人抱怨说老樊也不换个设备,他笑呵呵地回答:“羊毛还不是出在羊身上,换了病人承担太多。”可就是在这样的设备环境下,本来只从事放射专业的他,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在肺结核、胃炎、胃溃疡、骨折复位固定、面瘫、烧伤、烫伤、颈肩腰腿痛和宫血症等方面,都有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尤其针灸技术堪称一绝。   我问老樊:“你的医术为什么会这么高明?”
  “没有哪个医生生出来就会看病,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1972年,老樊刚入伍,在绥德医院实习,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整理屋子,给老师端茶倒水,态度恭恭敬敬,为人勤勤恳恳,就是希望老师能多教一点。
  场站离医院40多公里,他坚持提前半小时到医院从不间断。实习8个月,他不仅学习了放射专业,而且学到了许多临床医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辈子,老樊立过两次功。入伍第三年,部队配发便携式X光机,拍片冲洗整个流程下来按规定要20分钟,老樊9分钟就完成了。当时驻地百姓因为吃得不好,得食道癌、胃癌的特别多,老樊拍的片子为好多老乡解决了问题,老乡到部队为老樊请功,他成了卫生队组建以来第一个立功的人。第二次,整个场站投票,樊金生得了第一,又立了功,场站政委说:“没想到你在部队威信这么高!”
  有病人说,老樊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对于别人给予的赞誉,他总是说:“我是个医生,这些是本分,只不过我做得比较认真,我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姓军为民,这也是本分。”
  “我已经知足了”
  老樊啥都好,就是脾气不好。你来得比预约时间晚了,他生气;你仗着钱多或权大想插队,他生气;你拍片子时乱动,不按要求呼吸憋气,他怕重拍浪费病人钱也生气。
  可你要是说家穷没钱看病,他倒不生气了。
  都说“医者父母心”。父母心是平等心,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从不因为你有钱或有权而偏心势利。在老樊那里,谁来得早谁先看。曾好多次有大款来到就想享受贵宾待遇,出价1万、2万甚至更多,老樊却总是看都不看上一眼,蹦出俩字:排队!
  我问:“通融下,你不是能拿更多钱?”
  他平静地说:“好多病人住的都是离这几十公里的山沟,回家要翻好几座山,晚了很不安全,你不得替人家考虑?”
  樊金生还爱唠叨。
  “带手电了没?晚上走路注意点。”
  “你就在门口等,别走远了,到清泉的班车马上就过来了。”
  “你这个腰椎该注意了,不能总打麻将,没事也去扭扭秧歌!”
  “你看你说这话,都是老战友收啥费,你们家里人来了一样都不收费!”
  老樊在陕北40余年,也有许多人持不理解的态度,想着他和家属一直都是两地分居。“老伴老伴,老来的伴”,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常常有人怀疑他们的感情。
  近3年,老樊回家总共不超过10天,年三十和初一都给病人排着针灸的顺序。去年除夕夜,部队领导邀请他吃年夜饭,几杯酒下肚,老樊才道出了原委:“不是自己不想回去,只是怕自己回去后,老伴再也不让他回来了。”
  “既然有这门手艺,就见不得别人痛苦,能看到他们信任的目光,我挺幸福。我的今天都是组织给的,我也已经知足。”走的时候,老樊对我这样说。
其他文献
无人区,只有距离实验场47公里外的一处盐场,可提供简单生活必需品。每隔两天,黄长强一行就要去几十公里外的盐场拉馒头和水,特别的佳肴是发酸的腌榨菜,馒头就榨菜,再喝上几口混着沙粒的白开水,这就是一位博士生导师的试飞生活。  白鹿原上父亲的凝望  一张“拿尺规,戴眼镜”的“科研兵”宣传画,黄长强却记忆犹新,只因它勾起了当初的从军梦。  1983年,抱着携笔从戎的信念,22岁的黄长强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理
期刊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直自认为是真军人、纯爷们儿的于洋,这次却当着自己兵的面流泪了,但于洋不觉得丢人,他知道兵们懂他的心。  面对熟悉得再熟悉不过的兵,第二炮兵驻西北某基地工兵营机械连一排长于洋不得不挨个问:你是谁?你是哪个?  “排长,不认识我啦,一班的王启斌!”  于排长鼻子一酸:“哟,斌子!”只见一班副班长、推土机操作手王启斌一身灰土,迷彩服早已褪了颜色,变得泥黑的口罩盖住了大半个脸,泥巴和
期刊
“银线架四方,电波振长空,铁脚走万里,一颗红心为革命。日日夜夜坚守战斗岗位,时时刻刻保持联络畅通……”伴着《通信兵之歌》豪迈的旋律,黑河军分区组织的通信兵比武竞赛在隆隆的“炮声”中拉开战幕。笔者现场看到,某电台在“敌方”强电磁干扰下处于“瘫痪”,后方待命的应急保障分队接到命令火速驰援。他们过险滩、越激流、钻火障,在规定时间到达任务区域。快速抢修后,通信联络恢复畅通,裁判席上掌声四起。该部比武竞赛没
期刊
那是1996年的事情了,当时我刚刚军校毕业,被分配到一个机务部队当排长。那时,“停飞”的惆怅心情一直缠绕我,让我对其他工作聚不起太多热度。直到那个6×8的小扳手消失了,它消失的命运似乎就是为了告诉我:嘿,哥们儿,打起精神来,你的工作需要你。  【人物名片】  张黎明,1992年入伍,曾任学员、机械师、中队长(工程师)、副团长(高级工程师),现任海军航空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大队长,中校军衔;荣立三等功1
期刊
炮兵作为一个技术兵种,内部分工极为精细,下辖大小专业岗位近百个。每一发炮弹的射击流程,都包含了捕捉目标、计算诸元、口令传输、装定瞄准、弹药装填、拉闩射击、命中评估等多个步骤操作。对每一个目标的精确打击,都是各专业岗位密切协作的结果。下面,我们从介绍传统牵引炮连的四个专业岗位入手,管中窥豹,一睹风采。  鹰眼无敌:侦察兵  说侦察兵是火炮的眼睛,一点都不为过。除了目标较近的直瞄射击,火炮射击的大多时
期刊
我的故事一直在梦里出现:  远远的,一个大大的飞机轮毂在空中很有力量地飘着,近了,看见一双腿生在轮毂下面,正迈着坚实的步子。远处有车渐渐驶近,我听见师长说:你叫什么名字?  第一个月——  1991年,我来到海口,第一次知道大海的蓝色是倒影了天空的蓝色所致,所以当海风吹着海面翻卷起一片浪花白,我总以为那是不小心跌落凡间的云,美!  老连长给我们新兵讲的那个故事也很美,甚至美过了那朵云。他说他当兵时
期刊
滔滔珠江,浪奔浪涌,淘洗悠悠岁月。  一幕往事,让广州军区某集团军经久难忘。1979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挥手在南粤大地“画了一个圈”,决策建立深圳、珠海、汕头等一批经济特区。从此,“大特区”应运而生,引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  弹指一挥间。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形势,把驻守在这片热土的官兵们逼向现代高技术战争前沿。这是一场以军人为主角的变革壮举。共和国军人面临的
期刊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婚姻观念的悄然变化,社会上离婚率日益上升。随着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适龄青年应征入伍,走进了军营这所大学校。笔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战士有很多优点,他们总的来说好学上进,民主意识强,善于独立思考,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战士因受家庭情况特殊性的影响,在部队骨干和战友心目中往往被当成“特殊人物”看待,个别单亲家庭战士思想表现不稳定,交流和管理
期刊
题记;中国有4万多公里陆地边界和大陆海岸线。陆地边界由陆军边防部队守卫,一个独特的兵种为此应运而生,他们就是被称作“陆军水兵”的边防巡逻艇部队。日前,记者到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驻黑瞎子岛艇组采访,体味这些特殊“水兵”的生活,为读者揭开这支部队的神秘面纱。  零时送走最后一抹落日余晖,凌晨三点,祖国东部的抚远三角洲迎来了初升的太阳。  “出航喽……”我和官兵们一起钻出船艇,从艇长到士兵,陆军
期刊
巍巍哨塔上的英姿  与白桦树下的忠魂  北极小镇漠河城外一处无名山坡的白桦林内,一名佩戴上尉军衔、英姿挺拔的边防军官带着他年轻的妻子和三岁的儿子静静肃立在一座墓前。他叫贾鹏飞,某部驻漠河边防二连连长。白雪黑土之下安息的是他的父亲——贾永财,当年也是驻守北疆的一位边防连长,21年前他带领官兵完成任务归来途中为抢救战友不幸牺牲。那时他像肃立墓前的儿子一样年轻,只有29岁。陪伴他一起长眠的是从辽西千里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