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用“门坎效应”,提高孩子成绩
问:孩子五年级了,学习成绩怎么都上不去,我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补习班也上过了,家教也请了,就是没有用。他的分数始终在六十几分徘徊,就是不见长进,急死人了。请给黔驴技穷的我支招。
——湖北黄石家长汲勇
“东方少年马克·吐温”成长记
答:汲勇家长,先别急,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在一些居民区做的这样一组实验。
此项实验是要求劝说居民区的居民把一块“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竖到自家的门口。在第一个居民区,研究者直接向居民提出要求,结果遭到多数人的拒绝,接受者仅为17%;在第二个居民区,他们换了一种办法,先请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志愿书上签名,这个要求很容易做到,几乎所有的人都签了名。几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再向居民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达55%,是第一个居民区的3倍还多。这就是著名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实验。
研究人员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当他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认同感。这时如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并使他态度持久。
在对孩子的期望值始终无法实现的时候,家长们不妨试试“门坎效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门坎,有学习方面的,也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如,有个孩子期中考试,数学考了58分,母亲理智地分析了原因,并给了他努力的空间,提出:“期末能考63分吗?”孩子一口答应了。结果期末真的考了63分。母亲说:“你进步了。下学期有信心考70分吗?”孩子说:“没问题!”结果考了75分。这时,对于这个孩子58分是道坎,63分也是道坎,70分也是一道坎,妈妈在孩子跨过每道坎之后,再提高一级的“门坎”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是高不可及。孩子做到了,就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可以“跨过门坎”的自信。
汲勇家长,面对孩子成绩始终上不去的困惑时,你不妨用一下“门坎效应”,但须注意的,每一次提出要求的“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过高;而且当孩子跨过前一个门坎时,一定要给予及时有效的鼓励,这样才可能发挥最佳的“门坎效应”。
妙用“坐向效应”,让孩子听话
问:我儿子是个有名的“倔头”,我和他爸爸说什么,他都不听,实在急了只能用拳头。儿子今年四年级了,听老师说,这时的孩子不能再靠打了,不然,他会更叛逆。可是,怎样才能让他听进我们说的话呢?
——苦恼的妈妈 阿舟
答:除了您和孩子沟通时的内容和语气,在这里给您一个小方法———坐向效应,它已经让不少不会和孩子沟通的家长,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有一评论型电视节目制作人,因节目中找来的评论者水平不差,却缺乏论辩高潮、气势不足,而请教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向他建议:“改变座位的配置方式。”于是制作人改变论辩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横排而座,改为两人相对而坐。自此,这个节目大受欢迎,成为人们喜爱的节目。
后来,这个节目争论之热烈,令那位心理学家都感到惊讶!
为什么会产生坐向效应———这是因为与人相对而坐,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不自由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而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视线强烈也会具有一种直刺对方心理的攻击性。这种面对面的坐向,容易造成紧张、对立的关系;而彼此横向或斜向而坐,会使彼此的视线斜向交错,减弱视线的对立性,避免尖锐的对立状态。这位节目制作者运用“视线心理学”原则———坐向效应,来引起激烈论战的做法,对我们教育孩子很有启示。
启示之一当我们与孩子正常沟通交谈时,要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相对,应当侧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让孩子感受到这是平等的交流,不是家长式的训话。
启示之二在批评教育孩子时,如果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并增强他战胜困难的信心,那就要坐在他身旁,给他关心、温暖的亲情感受。但如果您要求孩子停止某种不良行为,而同时又认为孩子可能不服从,您必须对他下令制止,严厉批评时,那就要面对面,表情严肃,注视他的眼睛,保持目光接触,语气坚定,让他有些压力感,促使他立刻停止不良行为,并深刻反省。
启示之三在赞赏孩子、对他表示满意时,一定要与他横向而坐或倾斜交叉而坐,让他感受到他的努力和成就受到您的注意和重视,感受到您的态度的诚恳。否则效果大减,甚至适得其反。
坐向,有着一种奇妙的作用,会产生令您意想不到的“坐向效应”,记住它吧,不妨一试!
问:孩子五年级了,学习成绩怎么都上不去,我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补习班也上过了,家教也请了,就是没有用。他的分数始终在六十几分徘徊,就是不见长进,急死人了。请给黔驴技穷的我支招。
——湖北黄石家长汲勇
“东方少年马克·吐温”成长记
答:汲勇家长,先别急,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在一些居民区做的这样一组实验。
此项实验是要求劝说居民区的居民把一块“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竖到自家的门口。在第一个居民区,研究者直接向居民提出要求,结果遭到多数人的拒绝,接受者仅为17%;在第二个居民区,他们换了一种办法,先请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志愿书上签名,这个要求很容易做到,几乎所有的人都签了名。几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再向居民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达55%,是第一个居民区的3倍还多。这就是著名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实验。
研究人员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当他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认同感。这时如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并使他态度持久。
在对孩子的期望值始终无法实现的时候,家长们不妨试试“门坎效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门坎,有学习方面的,也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如,有个孩子期中考试,数学考了58分,母亲理智地分析了原因,并给了他努力的空间,提出:“期末能考63分吗?”孩子一口答应了。结果期末真的考了63分。母亲说:“你进步了。下学期有信心考70分吗?”孩子说:“没问题!”结果考了75分。这时,对于这个孩子58分是道坎,63分也是道坎,70分也是一道坎,妈妈在孩子跨过每道坎之后,再提高一级的“门坎”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是高不可及。孩子做到了,就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可以“跨过门坎”的自信。
汲勇家长,面对孩子成绩始终上不去的困惑时,你不妨用一下“门坎效应”,但须注意的,每一次提出要求的“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过高;而且当孩子跨过前一个门坎时,一定要给予及时有效的鼓励,这样才可能发挥最佳的“门坎效应”。
妙用“坐向效应”,让孩子听话
问:我儿子是个有名的“倔头”,我和他爸爸说什么,他都不听,实在急了只能用拳头。儿子今年四年级了,听老师说,这时的孩子不能再靠打了,不然,他会更叛逆。可是,怎样才能让他听进我们说的话呢?
——苦恼的妈妈 阿舟
答:除了您和孩子沟通时的内容和语气,在这里给您一个小方法———坐向效应,它已经让不少不会和孩子沟通的家长,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有一评论型电视节目制作人,因节目中找来的评论者水平不差,却缺乏论辩高潮、气势不足,而请教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向他建议:“改变座位的配置方式。”于是制作人改变论辩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横排而座,改为两人相对而坐。自此,这个节目大受欢迎,成为人们喜爱的节目。
后来,这个节目争论之热烈,令那位心理学家都感到惊讶!
为什么会产生坐向效应———这是因为与人相对而坐,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不自由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而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视线强烈也会具有一种直刺对方心理的攻击性。这种面对面的坐向,容易造成紧张、对立的关系;而彼此横向或斜向而坐,会使彼此的视线斜向交错,减弱视线的对立性,避免尖锐的对立状态。这位节目制作者运用“视线心理学”原则———坐向效应,来引起激烈论战的做法,对我们教育孩子很有启示。
启示之一当我们与孩子正常沟通交谈时,要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相对,应当侧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让孩子感受到这是平等的交流,不是家长式的训话。
启示之二在批评教育孩子时,如果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并增强他战胜困难的信心,那就要坐在他身旁,给他关心、温暖的亲情感受。但如果您要求孩子停止某种不良行为,而同时又认为孩子可能不服从,您必须对他下令制止,严厉批评时,那就要面对面,表情严肃,注视他的眼睛,保持目光接触,语气坚定,让他有些压力感,促使他立刻停止不良行为,并深刻反省。
启示之三在赞赏孩子、对他表示满意时,一定要与他横向而坐或倾斜交叉而坐,让他感受到他的努力和成就受到您的注意和重视,感受到您的态度的诚恳。否则效果大减,甚至适得其反。
坐向,有着一种奇妙的作用,会产生令您意想不到的“坐向效应”,记住它吧,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