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四个中心”定位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对首都高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成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奋进新时代的重要之策、展现新作为的迫切之需、谱写新篇章的当务之急。通过对标对表,凝聚思想共识;坚持首善标准,不断丰富内涵;推进“四个全面”,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伴随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而成长壮大的市属高校,创业于燕山,建校于大兴,经过42年的奋斗历程,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北京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迈上新台阶。
坚持对标对表,凝聚形成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的思想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先后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破除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着眼新时代新要求,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坚持发展不止步、奋斗不停歇,把“对标对表北京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作为重大现实课题摆上议事日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委重要精神、认真总结学校创业发展的奋斗历程,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充分凝聚师生智慧力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亮丽名片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传承创新,继往开来,为全校师生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激发了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加自觉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亮丽名片作为奋进新时代的重要之策、展现新作为的迫切之需、谱写新篇章的当务之急,结合筹备召开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更加聚焦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主动对接北京高精尖产业,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奋发作为,努力以改革创新精神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笔”。
着眼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内涵
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从时间上以“新时代”为轴线,明确了新起点;从空间上以“首善之区”为参照,提出了新标准;从发展上以“工程师摇篮”为定位,体现了新特色;高起点、高标准、高站位地描绘了学校的宏伟蓝图,构架了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未来远景。
1.认真把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学校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通过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的精准布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对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抢抓高等教育“双一流”“双万计划”发展机遇,扎实推进北京高校分类发展指导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学校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服务国家、融通中外,向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奋进。
2.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北京是首善之区,首善既是高标准,也是高质量。学校地处京南,既面临着传统石化行业出身需要加快“腾笼换鸟”的压力,又面临着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南行动计划、大兴新城建设等诸多重大发展机遇。只有充分认清首善地位,立足北京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才能做到与北京建设发展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同时,只有坚持首善标准,围绕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统筹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集中精力做实做强优势学科和专业,推动每个院系教学科研内容都主动对接北京高质量发展,实施“一院一企”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走向高端产业链条,才能做好“菜心”,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2020年6月,学校筹建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积极打造“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博士授权学科的突破口、北京产业服务的前沿地、未来技术发展的牵引力”,为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搭建更高平台。目前,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经围绕智能医院、过程控制、应急管理等主攻方向,立足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深化战略合作,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等6家单位策划联合成立北京京南数字医学影像智能诊断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合作启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攀登计划”等工作。
3.充分展现石化学院担当作为。“工程师摇篮”旨在着眼国际通用标准,传承和发扬工程实践育人的特色优势,建设学生成长成才、学者成功发展的基地和家园,为国家和社会积极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细致、开拓创新”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学校于2012年加入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国际合作组织,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拥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尤其是近年来,学校重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新增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专业认证迈入全国高校前列。坚持以本为本、以评促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在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广泛参与,双创参赛学生数年均5,000人次以上,參赛项目及获奖项目屡创新高。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构建优质教育环境,“十佳学生”“励志之星”等活动形成品牌,“致远讲堂”开讲百余期,参与师生万余名。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4万多名,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全力打造“工程师摇篮”,大力培养“工匠精神”,将进一步完善协同共赢、长效稳定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努力造就“思想纯良有品质、科学素养有内涵、技艺精湛有特色、攻坚进取有胆识”的新一代北石化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贡献智慧和力量。 构建完善“四个全面”工作机制,奋力谱写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生动篇章
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既是战略目标,更是行动任务。贯彻落实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从全面提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质量、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方位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学校党的建设能力和水平上构建形成工作机制,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生动实践。
1.全面提高学校党的建设能力和水平。党的领导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突出政治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围绕学校党的政治建设5个方面突出问题出台21条整改措施,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以“钉钉子”精神打好党的政治建设攻坚战。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向深入、落地生根,有效保障学校事业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挂职、借调、交流任职等力度,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引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和理念,千方百计引进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各类人才蓬勃发展、健康成长搭建途径和通道。扎实抓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基层组织力。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连续三年获得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奖。积极发挥统战人士、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大力支持群团工作,获批“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坚定不移纠治“四风”,着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监督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2.全面提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质量。学校先后召开科技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大会,精心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创新、推广应用型成果、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力推动学科建设,牢固确立“学科建设是龙头”的发展思想,确立“凝练方向、调整机构、组建梯队、引选培养带头人、建设基地、营造环境”的学科建设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与清华大学共建机械工程高精尖学科,依托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撤、改、增等方式,将本科专业从27个调整至37个,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启动人文通识教育建设项目,主动对接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顶层政策设计,明确主干学科科研工作主攻方向,抓好配套学科条件平台建设。举办亚洲先进材料学术会议、全国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高端学术活动,鼓励教师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推进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科技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强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和工作体系,改进和提升“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丰富“美”育教学内容,改进“劳”育供给方式,积极构建有学校特色的“體美劳”育人模式。抓实标准、专业、课堂、教师四个关键要素,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新建图书馆、学生综合服务楼共计4.9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楼宇、广场、道路、文化园、校史馆、主题雕塑等基本建成。美丽校园、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校园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3.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研究完善学校党政议事工作规则,梳理各类清单800余项,厘清党委、行政议事决策的范围、原则和程序;精简全校109个领导协调议事机构至64个。坚持从“小切口”入手,安排教务处所有工作人员派驻8个院系12个专业当班主任,解决“微循环”不通畅的问题。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事权、财权、人权责任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机制,盘活整合校内资源,增强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筹备成立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顺利完成后勤服务集团、基建处合并改革,组织开展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研究院职能调整,加快智慧教室、创新创业工程实训基地、校园咖啡屋等设施项目建设,全域规划提升校园风貌建设品质,打造“听得见读书声、看得见实验室灯光、聚得起研发团队、谈得欢科研议题”的青春校园、活力校园,科学统筹调度学校各类资源有效保障事业发展的框架布局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4.全方位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主动推进开放办学,务实深化交流合作,全方位推进学校对外交流合作。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学校光机电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主动参与大兴新机场高空焊接、冬奥会医疗康复项目,长江学者宇波团队直接服务雄安新区地热项目。持续深化与大兴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南大学联盟、燕山石化等校政、校地、校校、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整合安全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深化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战略合作,全方位融入首都特大城市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开展首都安监培训达3万余人次。围绕制药、医疗器械科研创新,做实与市药监局及其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生物医药,筹备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学院。深化“引智帮扶”工作,积极助力大兴区小黑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落实“中法工程师班”等各类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际留学生招生和在校生出国学习规模实现双增长,博士后国际招生实现“零的突破”,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于 洋]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伴随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而成长壮大的市属高校,创业于燕山,建校于大兴,经过42年的奋斗历程,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北京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迈上新台阶。
坚持对标对表,凝聚形成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的思想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先后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破除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着眼新时代新要求,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坚持发展不止步、奋斗不停歇,把“对标对表北京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作为重大现实课题摆上议事日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委重要精神、认真总结学校创业发展的奋斗历程,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充分凝聚师生智慧力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亮丽名片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进一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传承创新,继往开来,为全校师生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共识、激发了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加自觉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亮丽名片作为奋进新时代的重要之策、展现新作为的迫切之需、谱写新篇章的当务之急,结合筹备召开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更加聚焦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主动对接北京高精尖产业,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奋发作为,努力以改革创新精神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笔”。
着眼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内涵
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从时间上以“新时代”为轴线,明确了新起点;从空间上以“首善之区”为参照,提出了新标准;从发展上以“工程师摇篮”为定位,体现了新特色;高起点、高标准、高站位地描绘了学校的宏伟蓝图,构架了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未来远景。
1.认真把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学校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通过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的精准布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对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抢抓高等教育“双一流”“双万计划”发展机遇,扎实推进北京高校分类发展指导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学校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服务国家、融通中外,向着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奋进。
2.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北京是首善之区,首善既是高标准,也是高质量。学校地处京南,既面临着传统石化行业出身需要加快“腾笼换鸟”的压力,又面临着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南行动计划、大兴新城建设等诸多重大发展机遇。只有充分认清首善地位,立足北京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才能做到与北京建设发展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同时,只有坚持首善标准,围绕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统筹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集中精力做实做强优势学科和专业,推动每个院系教学科研内容都主动对接北京高质量发展,实施“一院一企”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走向高端产业链条,才能做好“菜心”,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2020年6月,学校筹建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积极打造“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博士授权学科的突破口、北京产业服务的前沿地、未来技术发展的牵引力”,为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搭建更高平台。目前,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经围绕智能医院、过程控制、应急管理等主攻方向,立足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深化战略合作,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等6家单位策划联合成立北京京南数字医学影像智能诊断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合作启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攀登计划”等工作。
3.充分展现石化学院担当作为。“工程师摇篮”旨在着眼国际通用标准,传承和发扬工程实践育人的特色优势,建设学生成长成才、学者成功发展的基地和家园,为国家和社会积极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细致、开拓创新”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学校于2012年加入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国际合作组织,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拥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尤其是近年来,学校重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新增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专业认证迈入全国高校前列。坚持以本为本、以评促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在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广泛参与,双创参赛学生数年均5,000人次以上,參赛项目及获奖项目屡创新高。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构建优质教育环境,“十佳学生”“励志之星”等活动形成品牌,“致远讲堂”开讲百余期,参与师生万余名。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4万多名,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全力打造“工程师摇篮”,大力培养“工匠精神”,将进一步完善协同共赢、长效稳定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努力造就“思想纯良有品质、科学素养有内涵、技艺精湛有特色、攻坚进取有胆识”的新一代北石化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贡献智慧和力量。 构建完善“四个全面”工作机制,奋力谱写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生动篇章
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既是战略目标,更是行动任务。贯彻落实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从全面提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质量、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方位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学校党的建设能力和水平上构建形成工作机制,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生动实践。
1.全面提高学校党的建设能力和水平。党的领导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突出政治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围绕学校党的政治建设5个方面突出问题出台21条整改措施,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以“钉钉子”精神打好党的政治建设攻坚战。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向深入、落地生根,有效保障学校事业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挂职、借调、交流任职等力度,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引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和理念,千方百计引进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各类人才蓬勃发展、健康成长搭建途径和通道。扎实抓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基层组织力。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连续三年获得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奖。积极发挥统战人士、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大力支持群团工作,获批“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坚定不移纠治“四风”,着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监督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2.全面提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质量。学校先后召开科技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大会,精心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创新、推广应用型成果、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力推动学科建设,牢固确立“学科建设是龙头”的发展思想,确立“凝练方向、调整机构、组建梯队、引选培养带头人、建设基地、营造环境”的学科建设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与清华大学共建机械工程高精尖学科,依托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撤、改、增等方式,将本科专业从27个调整至37个,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启动人文通识教育建设项目,主动对接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顶层政策设计,明确主干学科科研工作主攻方向,抓好配套学科条件平台建设。举办亚洲先进材料学术会议、全国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高端学术活动,鼓励教师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推进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科技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强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和工作体系,改进和提升“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丰富“美”育教学内容,改进“劳”育供给方式,积极构建有学校特色的“體美劳”育人模式。抓实标准、专业、课堂、教师四个关键要素,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新建图书馆、学生综合服务楼共计4.9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楼宇、广场、道路、文化园、校史馆、主题雕塑等基本建成。美丽校园、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校园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3.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研究完善学校党政议事工作规则,梳理各类清单800余项,厘清党委、行政议事决策的范围、原则和程序;精简全校109个领导协调议事机构至64个。坚持从“小切口”入手,安排教务处所有工作人员派驻8个院系12个专业当班主任,解决“微循环”不通畅的问题。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事权、财权、人权责任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机制,盘活整合校内资源,增强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筹备成立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顺利完成后勤服务集团、基建处合并改革,组织开展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研究院职能调整,加快智慧教室、创新创业工程实训基地、校园咖啡屋等设施项目建设,全域规划提升校园风貌建设品质,打造“听得见读书声、看得见实验室灯光、聚得起研发团队、谈得欢科研议题”的青春校园、活力校园,科学统筹调度学校各类资源有效保障事业发展的框架布局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4.全方位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积极主动推进开放办学,务实深化交流合作,全方位推进学校对外交流合作。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学校光机电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主动参与大兴新机场高空焊接、冬奥会医疗康复项目,长江学者宇波团队直接服务雄安新区地热项目。持续深化与大兴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南大学联盟、燕山石化等校政、校地、校校、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整合安全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深化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战略合作,全方位融入首都特大城市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开展首都安监培训达3万余人次。围绕制药、医疗器械科研创新,做实与市药监局及其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生物医药,筹备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学院。深化“引智帮扶”工作,积极助力大兴区小黑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落实“中法工程师班”等各类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际留学生招生和在校生出国学习规模实现双增长,博士后国际招生实现“零的突破”,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