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族被称为海南岛的先民,就像南美洲亚马逊丛林中的“土著”。由于居住地域、方言、服饰、习俗等差异,黎族又可细分为“侾”“杞”“润”“美孚”“赛”五大支系。随着时代和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交通方便的城乡,黎族已渐渐汉化,现在只有在五指山下偏僻的森林中,才能见到仍过着原始生活的黎族部落。
船形屋
在五指山的腹地昌化江畔,我们找到了世居在那儿的美孚黎人。他们聚族而居,一般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村立寨,干栏式的船形屋,是他们富有特色的家庭住房。屋顶为弧形,如船之篷,顶上覆盖茅草;下层以木架凌空,离地面约尺许,用竹片、树皮或整枝小竹编织而成为墙壁;房屋无窗,两端或一端开门。屋内安放着竹床、饭桌、衣篓、三角石灶等生活设施。整个房屋外形确实像是浮在绿海中的一条船,冬暖夏凉,灵活自如,这便是美孚黎人世代相继的“安乐窝”了。
村寨里的人们习惯于呆在深山沟里过那种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像任何古老的村寨一样,这里处处弥漫着温馨和谐的气氛。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寨人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口聊天;小孩们大多裸着上身,欢天喜地地追逐嬉戏;少妇大大方方袒露双乳让幼儿吮吸,老妇手拿衣裤缝缝补补,偶有老人吸着水烟、编着竹筐……“山兰”(山地旱谷,一种红色的米)强烈的清香,一缕缕地从屋里飘出来。时间在这儿好像忘记了春夏秋冬,美孚黎人悠悠闲闲地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文身的女人
在美孚黎族的寨子里徜徉,常看到一些文面的女人。女性文面,除了从书上看到过云南怒江河谷的独龙族有此习俗之外,在我们中国至今尚未听说过还有什么地方的妇女文面、文身。当地乡人告诉我们,文身是美孚黎族妇女的传统风俗,女子从12岁开始直至婚前这段时间,陆续完成文面、文身这件“终身”大事。
文身的工具是植物刺针、竹木棒槌和植物染料。文身的手术往往由村寨中具有这方面经验的老年妇女来担任。先用自制的黑色染料在规定的部位绘好图案,然后用木槌敲打针刺,边打边拭去血水,再用苦子木炭灰调合油敷之。待创口痊愈脱痂之后,即出现青色花纹,且永不褪色。
文身的部位主要在脸、颈、胸和四肢,也有延至腹部和背部的。图案多由细直线和星星点来组成花纹。脸颈和胸部多刺星星点和方形纹,四肢多为直线条和变形的蛙纹,图案一般比较简单。据说从不同的文身图案,当地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个女人住在什么村寨,属于哪个部落或氏族。仿佛就是一张刻在身上的“身份证”。
我们访问了寨子里的一些老人,想知道美孚黎族女性文身的由来,可是众说纷纭。据说,黎族人相信鬼,而最大的鬼是“祖先鬼”。因此,这里的妇女文身不仅仅反映了她们对美的追求,更主要的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氏族”。不文身,祖先会不承认的!美孚妇女文身这一习俗,目前正在逐渐消失。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文身女人,大多都已经是一些中年妇女了。
织筒裙的姑娘
早在元代黄道婆就传授纺织技术给海南的黎家人。到了如今,能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织布手艺的黎族村寨,除美孚黎寨外,已屈指可数了。在美孚黎族的寨子里,我们还到处看见放在农家屋檐下的捻线机、纺轮车、轧花机,随处可见黎家姑娘弹棉、纺线、织布的情景。
一天,在一片椰林中,我们看到有七八个姑娘正坐在地上纺线、织布。织布的原料,都是当地自产的木棉、剑麻。这天,这些姑娘们正在为自己编织作为嫁妆的筒裙。据说,要织好一条做工精美的筒裙,得花上一两年的时间。这使人觉得黎家女子那飞梭走线的双手,编织的不仅是筒裙,而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片憧憬。
兴奋之中我们举起手中的相机,对准她们专注编织的神态“啪啪”按动了快门。不料,镁光灯的闪亮,却把这些黎家姑娘给吓懵了:有的像鸵鸟一样,把整个头埋进了臂弯;有的赶忙低下头,用衣服遮住脸;四周看热闹的人群,也像遇上突如其来的袭击,四处躲闪。后经当地的人解释,因为美孚黎族从不拍照,尤其是女人,生怕她们的灵魂被你的相机勾走。为了尊重当地的风俗,我们只好放弃照相,对此我们总抱有一丝深深的遗憾。
船形屋
在五指山的腹地昌化江畔,我们找到了世居在那儿的美孚黎人。他们聚族而居,一般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村立寨,干栏式的船形屋,是他们富有特色的家庭住房。屋顶为弧形,如船之篷,顶上覆盖茅草;下层以木架凌空,离地面约尺许,用竹片、树皮或整枝小竹编织而成为墙壁;房屋无窗,两端或一端开门。屋内安放着竹床、饭桌、衣篓、三角石灶等生活设施。整个房屋外形确实像是浮在绿海中的一条船,冬暖夏凉,灵活自如,这便是美孚黎人世代相继的“安乐窝”了。
村寨里的人们习惯于呆在深山沟里过那种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像任何古老的村寨一样,这里处处弥漫着温馨和谐的气氛。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寨人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口聊天;小孩们大多裸着上身,欢天喜地地追逐嬉戏;少妇大大方方袒露双乳让幼儿吮吸,老妇手拿衣裤缝缝补补,偶有老人吸着水烟、编着竹筐……“山兰”(山地旱谷,一种红色的米)强烈的清香,一缕缕地从屋里飘出来。时间在这儿好像忘记了春夏秋冬,美孚黎人悠悠闲闲地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文身的女人
在美孚黎族的寨子里徜徉,常看到一些文面的女人。女性文面,除了从书上看到过云南怒江河谷的独龙族有此习俗之外,在我们中国至今尚未听说过还有什么地方的妇女文面、文身。当地乡人告诉我们,文身是美孚黎族妇女的传统风俗,女子从12岁开始直至婚前这段时间,陆续完成文面、文身这件“终身”大事。
文身的工具是植物刺针、竹木棒槌和植物染料。文身的手术往往由村寨中具有这方面经验的老年妇女来担任。先用自制的黑色染料在规定的部位绘好图案,然后用木槌敲打针刺,边打边拭去血水,再用苦子木炭灰调合油敷之。待创口痊愈脱痂之后,即出现青色花纹,且永不褪色。
文身的部位主要在脸、颈、胸和四肢,也有延至腹部和背部的。图案多由细直线和星星点来组成花纹。脸颈和胸部多刺星星点和方形纹,四肢多为直线条和变形的蛙纹,图案一般比较简单。据说从不同的文身图案,当地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个女人住在什么村寨,属于哪个部落或氏族。仿佛就是一张刻在身上的“身份证”。
我们访问了寨子里的一些老人,想知道美孚黎族女性文身的由来,可是众说纷纭。据说,黎族人相信鬼,而最大的鬼是“祖先鬼”。因此,这里的妇女文身不仅仅反映了她们对美的追求,更主要的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氏族”。不文身,祖先会不承认的!美孚妇女文身这一习俗,目前正在逐渐消失。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文身女人,大多都已经是一些中年妇女了。
织筒裙的姑娘
早在元代黄道婆就传授纺织技术给海南的黎家人。到了如今,能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织布手艺的黎族村寨,除美孚黎寨外,已屈指可数了。在美孚黎族的寨子里,我们还到处看见放在农家屋檐下的捻线机、纺轮车、轧花机,随处可见黎家姑娘弹棉、纺线、织布的情景。
一天,在一片椰林中,我们看到有七八个姑娘正坐在地上纺线、织布。织布的原料,都是当地自产的木棉、剑麻。这天,这些姑娘们正在为自己编织作为嫁妆的筒裙。据说,要织好一条做工精美的筒裙,得花上一两年的时间。这使人觉得黎家女子那飞梭走线的双手,编织的不仅是筒裙,而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片憧憬。
兴奋之中我们举起手中的相机,对准她们专注编织的神态“啪啪”按动了快门。不料,镁光灯的闪亮,却把这些黎家姑娘给吓懵了:有的像鸵鸟一样,把整个头埋进了臂弯;有的赶忙低下头,用衣服遮住脸;四周看热闹的人群,也像遇上突如其来的袭击,四处躲闪。后经当地的人解释,因为美孚黎族从不拍照,尤其是女人,生怕她们的灵魂被你的相机勾走。为了尊重当地的风俗,我们只好放弃照相,对此我们总抱有一丝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