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分成口头语感和书面语感两类。教学中,我为培养学生书面语感作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读”,特别是诵读
课文的思想情味,只有通过诵读品味才能充分感受。以“读”贯穿教学,大致可以分成“通读—解读—品读—背读”等几个环节。使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读“化”。
第一步:通读,整体感知。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印象。
第二步:解读,分两个阶段。
1.读通。要求语音、节奏、语气、语调掌握正确。从而读出课文的感情(适合放声朗读)。
2.读懂。要求快速扫读。边读边梳理结构层次、把握内容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主旨。本阶段,可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生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讨论,共同协作完成(适合默读、扫读)。
第三步:品读体味。本阶段以“学习语言”为核心,鉴赏品析好词好句。揣摩用词的准确生动,修辞的巧妙运用,体会句式的表达效果,并练习仿写运用。
第四步:背读。此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背诵,一种是朗读。此过程以积累为主要目的,让学生积累摘抄所学的好词好句,背诵优美的文句段落,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化为己用。对于不必背诵的部分,也需熟读。通过背读,能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具体到各种文体的背读积累方法,又略有差异:
1.小说、戏剧可以分角色读。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威尼斯商人》等文章,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用适合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角色的喜怒哀乐,读出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对同一角色,当环境、地位发生变化时,其语言也会有所变化,如《孔乙己》,同是买酒这个情节,前后几次境况不同,语言也不同。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作品的主题。
2.诗歌散文可以配乐配画读,直到熟读成诵,若出己口。这种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高雅的生活情趣。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主旨是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我在指导朗读时,将音乐名曲引进课堂,运用《春之声》《协奏曲》等音乐进行课堂导入,在此过程中配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三层文字的朗读,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神韵,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领略到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美好景象。
3.古代作品要注重吟诵。我们熟悉鲁迅笔下私塾先生读书的情形:“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虽表现的是迂腐,但也说明:古人读书十分重视吟诵。我国古代散文语言特别简练,大多富有节奏美,音乐美。古代的书面语大多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字音的轻重长短不同,虚词中又有特有的帮助表达感情、语气的助词,行文上又有特别多的骈俪词句和特有的骈体文。因此,吟诵不同的文章,就有不同的美的享受:读司马迁的《史记》,就会感受到那种缠绵跌宕、一唱三叹的音节美;读韩愈、苏轼的文章,自会感受到那种高亢悠扬、沉郁顿挫的节奏美。
二、重视品味精彩语言
对精彩语言的品味可以使用“加一加”(在原文上增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减一减”(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品味,形成语感)等策略;另外还可以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如“换一换”,采用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段序的办法,如“调一调”,采用联系前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办法,如“联一联”等。
三、积累语言进行写作
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备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丰富、逻辑思维严密等特点。如能指导学生在平常日记和作文中恰当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学以致用,则既能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又能使学生感受积累语言的成功的喜悦,为进一步养成良好语感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阅读名著、时文、报刊、杂志。学生在广阅博览中逐渐培养自身对语言文字的辨析、比较能力。文章的精妙处不需老师的指点自能品味出。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影视剧、流行金曲的词进行赏析,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特色及由此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感实践,即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只要教师坚持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傅家琼,教师,现居重庆开县。
一、重视“读”,特别是诵读
课文的思想情味,只有通过诵读品味才能充分感受。以“读”贯穿教学,大致可以分成“通读—解读—品读—背读”等几个环节。使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读“化”。
第一步:通读,整体感知。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印象。
第二步:解读,分两个阶段。
1.读通。要求语音、节奏、语气、语调掌握正确。从而读出课文的感情(适合放声朗读)。
2.读懂。要求快速扫读。边读边梳理结构层次、把握内容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主旨。本阶段,可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生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讨论,共同协作完成(适合默读、扫读)。
第三步:品读体味。本阶段以“学习语言”为核心,鉴赏品析好词好句。揣摩用词的准确生动,修辞的巧妙运用,体会句式的表达效果,并练习仿写运用。
第四步:背读。此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背诵,一种是朗读。此过程以积累为主要目的,让学生积累摘抄所学的好词好句,背诵优美的文句段落,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化为己用。对于不必背诵的部分,也需熟读。通过背读,能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具体到各种文体的背读积累方法,又略有差异:
1.小说、戏剧可以分角色读。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威尼斯商人》等文章,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用适合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角色的喜怒哀乐,读出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对同一角色,当环境、地位发生变化时,其语言也会有所变化,如《孔乙己》,同是买酒这个情节,前后几次境况不同,语言也不同。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作品的主题。
2.诗歌散文可以配乐配画读,直到熟读成诵,若出己口。这种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高雅的生活情趣。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主旨是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我在指导朗读时,将音乐名曲引进课堂,运用《春之声》《协奏曲》等音乐进行课堂导入,在此过程中配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三层文字的朗读,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神韵,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领略到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美好景象。
3.古代作品要注重吟诵。我们熟悉鲁迅笔下私塾先生读书的情形:“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虽表现的是迂腐,但也说明:古人读书十分重视吟诵。我国古代散文语言特别简练,大多富有节奏美,音乐美。古代的书面语大多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字音的轻重长短不同,虚词中又有特有的帮助表达感情、语气的助词,行文上又有特别多的骈俪词句和特有的骈体文。因此,吟诵不同的文章,就有不同的美的享受:读司马迁的《史记》,就会感受到那种缠绵跌宕、一唱三叹的音节美;读韩愈、苏轼的文章,自会感受到那种高亢悠扬、沉郁顿挫的节奏美。
二、重视品味精彩语言
对精彩语言的品味可以使用“加一加”(在原文上增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减一减”(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品味,形成语感)等策略;另外还可以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如“换一换”,采用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段序的办法,如“调一调”,采用联系前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办法,如“联一联”等。
三、积累语言进行写作
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备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丰富、逻辑思维严密等特点。如能指导学生在平常日记和作文中恰当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学以致用,则既能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又能使学生感受积累语言的成功的喜悦,为进一步养成良好语感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阅读名著、时文、报刊、杂志。学生在广阅博览中逐渐培养自身对语言文字的辨析、比较能力。文章的精妙处不需老师的指点自能品味出。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影视剧、流行金曲的词进行赏析,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特色及由此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感实践,即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只要教师坚持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傅家琼,教师,现居重庆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