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散文教学占很大的比重。但是,因为散文本身文体特征的相对复杂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学生在学习散文时并不轻松。这给我们的散文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在散文教学中提出了关注学情的新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散文教学的“慢”艺术,能够对我们的散文教学提供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 核心素养 “慢”艺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9.047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被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所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层面的培养不能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成为主要的教学宗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背景下做好初中语文的散文教学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研究方向。在笔者看来,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具有“形散而神不散”与“文质兼美”的特点。它往往不以情节和趣味性取胜,而是在文章结构、语言、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打动读者。显然,散文教学并不容易,教师一不留神就会把教学工作带入枯燥、乏味的泥潭。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探索出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慢”艺术。以“慢”艺术为指导的散文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慢”不是放缓,也不是懈怠,而是从精从细、深度挖掘且松弛有度。这是符合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帮助学生加深对散文文体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散文写作技巧,带领学生领会散文内涵和理解作者情感等等。
一、现阶段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散文文体认识不够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散文的教学一定要从它的文体特征出发。忽略了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散文教学就难以达到实效。然而,在散文的文学体裁之下,又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哲理性散文、抒情类散文、写景类散文等多种类型。不同的散文类型,其写作手法、情感表达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不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具体化,而仅仅以同样的方法贯穿所有类型散文的教学,不仅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对散文的文体理解也会越来越模糊。此外,散文的可塑性也很大,不同的作者往往有着不同的文风、不同的写作方法,他们也通常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格外注意,在必要时采取对比教学、知人论世等教学方法,而万万不能将具有差异性的散文进行同类化教学。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散文这种文体在突出艺术性的同时,对其自身的趣味性有所忽略。而我们知道,学生因为其年龄特点,还不具备深刻的理解能力,他们更容易被新鲜有趣的文章所吸引。如果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不注意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就会很差,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拓展学习和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课堂“活”起来,学生“乐”起来,散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散文中的知识也变得更加直观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如何构建散文教学的“慢”艺术
1. 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课堂
填鸭式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能做的只是被动吸收和接受。在这种课堂模式之下,教学效果自然很差,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一些教师虽然避免了填鸭式教学,但在散文课堂上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一味地加快进度而不给学生参与和体验课堂的机会。这种“快”实际上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而解决它的方法就是“慢”下来——让学生感知内容、把握细节、领会情感、分析意境等。“生本课堂”的理念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然而我们在践行时却仍需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化身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帮助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感。这种教学理念应该贯穿散文“慢”教学的始终。
例如: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就是一篇兼有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名篇,作者丝毫不吝啬于表达对雨的喜爱。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对大自然、对雨、对美的美好感情。然而,什么是雨的美?如何描写和表达这种美?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够领会到的。雨分四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并从文章不同段落中找出能够突出表达这些特点的优美语句。比如,冬雨的特点是自然、平静和纯洁,但是这种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讨论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冬雨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欣赏学生具有个人特色的个性化的回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的学习主体意识。
2.细节教学彰显散文之美
散文往往没有宏观的叙事和抒情,其优点在于细节处的表达和描写。所以,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领会散文的这一特点,让自己的教学慢下来,让学生体会散文细节处的文字美。散文中某处短短的词句,也许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也许体现了作者的浓烈情感,也许传达了超越文字层面的更深层次的意味,又或者它是一处别出心裁的伏笔,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思考这些细节处的词句,才能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而理解它们则正是学生把握散文整体纹理、脉络及意蕴的基础。
例如:《藤野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笔下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散文以“藤野先生”为题,内容却并非仅仅围绕藤野先生展开。在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求学时的恩师藤野先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经历、情感态度和思想的变化。不论是写人还是表现自己的情感,作者都是从细节处入手的,我们的教学也要围绕细节展开。比如,在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从不同的句子入手,如“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等句子都是侧面描写的典型案例,它们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上不修边幅而学术上专注执着的特征,理解它们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散文中刻画人物形象。再比如,在表现作者自己的情感变化和爱国热情的时候,作者也是从细节处入手的。有的学生就发现了这么一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句话虽然平白,却对主题的表现和文章的结构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具体分析、句子中的“变化”是什么?“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变化”原因的“那时那地”又具体指什么?句子本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样一来,这句话就成为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把握文章结构的切入点和关注点。 3.标题虽小,意义非凡
散文教学的“慢”艺术,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一篇具体的散文时,教师应该重视文章标题的解读。事实上,散文的标题对于表现主旨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它常常作为“文眼”而存在,是我们破解散文教学的关键。在笔者看来,在初中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标题出发,紧扣标题展开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内容。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它的标题“背影”只有二字,言简意赅且内涵丰富。“背影”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还是情感的跳板,同时它也是作者抒情的主体,帮助作者表达了对父爱的歌颂、对父爱的感恩,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在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同学们发问:“你理解的背影是什么?” “生活中在什么情况能够见到背影?” “看到父母的背影时是什么感受?”这些问题既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为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此外,在对文章展开精读之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散文中的开篇点题的“背影”,望父买橘的“背影”,父子分别的“背影”,读父来信泪光幻化的“背影”,并引导学生对这几处“背影”的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理解。这样的围绕标题的针对性教学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深入浅出,既加深学生对散文情感的理解,又对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理解文章深意提供有益的帮助。
4.创新方法,让课堂出彩
散文教学的“慢”艺术,也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打磨不同的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帮助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不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课堂,还是从标题处和细节处入手的散文教学方法,都需要建立在课堂趣味性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设施为依托,创造出出彩有趣的散文教学课堂。
例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典型的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以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为主要载体,具有精美的词句和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朗读,采用朗读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散文主旨和深刻情感。在学生朗读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文章中情景交融的内容,如“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等。此外,在朗读时,教师也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或者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体现相关冬天景色的图片或视频。这样一来,朗读的效果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大大提升。此外,在朗诵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主要的句子进行品赏,也可以仿写,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当然,创新教学方法的手段还不止这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等方法,同样能够起到打造出彩课堂的作用。
散文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初中语文学科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文学素养灌输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使教学方法更加靈活,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散文教学中的“慢”艺术,能够让学生理解散文,爱上散文,从而更好地欣赏散文和领会散文。希望本文的论述对具体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伟伟《初中现代散文参与式教学分析》,《散文百家(理论)》2020年第12期。
[2] 杨月花《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探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年第5期。
[3] 牛丽娜《部编本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 核心素养 “慢”艺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9.047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被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所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层面的培养不能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成为主要的教学宗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背景下做好初中语文的散文教学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研究方向。在笔者看来,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具有“形散而神不散”与“文质兼美”的特点。它往往不以情节和趣味性取胜,而是在文章结构、语言、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打动读者。显然,散文教学并不容易,教师一不留神就会把教学工作带入枯燥、乏味的泥潭。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探索出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慢”艺术。以“慢”艺术为指导的散文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慢”不是放缓,也不是懈怠,而是从精从细、深度挖掘且松弛有度。这是符合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帮助学生加深对散文文体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散文写作技巧,带领学生领会散文内涵和理解作者情感等等。
一、现阶段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散文文体认识不够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散文的教学一定要从它的文体特征出发。忽略了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散文教学就难以达到实效。然而,在散文的文学体裁之下,又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哲理性散文、抒情类散文、写景类散文等多种类型。不同的散文类型,其写作手法、情感表达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教师不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具体化,而仅仅以同样的方法贯穿所有类型散文的教学,不仅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对散文的文体理解也会越来越模糊。此外,散文的可塑性也很大,不同的作者往往有着不同的文风、不同的写作方法,他们也通常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格外注意,在必要时采取对比教学、知人论世等教学方法,而万万不能将具有差异性的散文进行同类化教学。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散文这种文体在突出艺术性的同时,对其自身的趣味性有所忽略。而我们知道,学生因为其年龄特点,还不具备深刻的理解能力,他们更容易被新鲜有趣的文章所吸引。如果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不注意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就会很差,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拓展学习和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课堂“活”起来,学生“乐”起来,散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散文中的知识也变得更加直观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如何构建散文教学的“慢”艺术
1. 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课堂
填鸭式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能做的只是被动吸收和接受。在这种课堂模式之下,教学效果自然很差,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一些教师虽然避免了填鸭式教学,但在散文课堂上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一味地加快进度而不给学生参与和体验课堂的机会。这种“快”实际上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而解决它的方法就是“慢”下来——让学生感知内容、把握细节、领会情感、分析意境等。“生本课堂”的理念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然而我们在践行时却仍需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化身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帮助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感。这种教学理念应该贯穿散文“慢”教学的始终。
例如: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就是一篇兼有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名篇,作者丝毫不吝啬于表达对雨的喜爱。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对大自然、对雨、对美的美好感情。然而,什么是雨的美?如何描写和表达这种美?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够领会到的。雨分四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并从文章不同段落中找出能够突出表达这些特点的优美语句。比如,冬雨的特点是自然、平静和纯洁,但是这种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讨论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冬雨的特点。教师要注意欣赏学生具有个人特色的个性化的回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的学习主体意识。
2.细节教学彰显散文之美
散文往往没有宏观的叙事和抒情,其优点在于细节处的表达和描写。所以,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领会散文的这一特点,让自己的教学慢下来,让学生体会散文细节处的文字美。散文中某处短短的词句,也许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也许体现了作者的浓烈情感,也许传达了超越文字层面的更深层次的意味,又或者它是一处别出心裁的伏笔,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思考这些细节处的词句,才能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而理解它们则正是学生把握散文整体纹理、脉络及意蕴的基础。
例如:《藤野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笔下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散文以“藤野先生”为题,内容却并非仅仅围绕藤野先生展开。在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求学时的恩师藤野先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经历、情感态度和思想的变化。不论是写人还是表现自己的情感,作者都是从细节处入手的,我们的教学也要围绕细节展开。比如,在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从不同的句子入手,如“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等句子都是侧面描写的典型案例,它们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上不修边幅而学术上专注执着的特征,理解它们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散文中刻画人物形象。再比如,在表现作者自己的情感变化和爱国热情的时候,作者也是从细节处入手的。有的学生就发现了这么一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句话虽然平白,却对主题的表现和文章的结构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具体分析、句子中的“变化”是什么?“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变化”原因的“那时那地”又具体指什么?句子本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样一来,这句话就成为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把握文章结构的切入点和关注点。 3.标题虽小,意义非凡
散文教学的“慢”艺术,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一篇具体的散文时,教师应该重视文章标题的解读。事实上,散文的标题对于表现主旨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它常常作为“文眼”而存在,是我们破解散文教学的关键。在笔者看来,在初中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标题出发,紧扣标题展开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内容。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它的标题“背影”只有二字,言简意赅且内涵丰富。“背影”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还是情感的跳板,同时它也是作者抒情的主体,帮助作者表达了对父爱的歌颂、对父爱的感恩,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在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同学们发问:“你理解的背影是什么?” “生活中在什么情况能够见到背影?” “看到父母的背影时是什么感受?”这些问题既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为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此外,在对文章展开精读之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散文中的开篇点题的“背影”,望父买橘的“背影”,父子分别的“背影”,读父来信泪光幻化的“背影”,并引导学生对这几处“背影”的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理解。这样的围绕标题的针对性教学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深入浅出,既加深学生对散文情感的理解,又对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理解文章深意提供有益的帮助。
4.创新方法,让课堂出彩
散文教学的“慢”艺术,也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打磨不同的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帮助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不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课堂,还是从标题处和细节处入手的散文教学方法,都需要建立在课堂趣味性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设施为依托,创造出出彩有趣的散文教学课堂。
例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典型的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以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为主要载体,具有精美的词句和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朗读,采用朗读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散文主旨和深刻情感。在学生朗读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文章中情景交融的内容,如“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等。此外,在朗读时,教师也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或者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体现相关冬天景色的图片或视频。这样一来,朗读的效果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大大提升。此外,在朗诵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主要的句子进行品赏,也可以仿写,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当然,创新教学方法的手段还不止这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等方法,同样能够起到打造出彩课堂的作用。
散文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初中语文学科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文学素养灌输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使教学方法更加靈活,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散文教学中的“慢”艺术,能够让学生理解散文,爱上散文,从而更好地欣赏散文和领会散文。希望本文的论述对具体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伟伟《初中现代散文参与式教学分析》,《散文百家(理论)》2020年第12期。
[2] 杨月花《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探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年第5期。
[3] 牛丽娜《部编本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