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分析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越冬基数、品种抗性布局和种植方式以及冬、春季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等因素,判断2015年全国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仍呈偏重发生态势。
关键词:小麦; 水稻; 玉米; 病虫害; 趋势预报
中图分类号: S 431.2
文献标识码: B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冬前组织召开了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来自推广、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专家根据重大病虫冬前基数、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方式、冬春季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5年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重于常年,维持重发和多发态势;小麦、水稻和玉米累计发生面积分别为9.4亿亩次(“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为保留数字的完整性和方便读者阅读,本文暂时保留使用该单位,1亩=666.7m2,下同)、14.2亿亩次和12.0亿亩次。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小麦穗期蚜虫重发区域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流行风险高;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二点委夜蛾存在重度流行和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
1 发生趋势
1.1 小麦病虫害
病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3亿亩次。赤霉病在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沿淮及其以南、浙江中北部、上海沿海麦区偏重流行,长江流域的其他麦区、黄淮麦区、新疆伊犁河谷中等流行,华北南部麦区偏轻发生;中等及以上程度流行面积约8 500万亩,应预防面积超过1亿亩。条锈病在四川西北部“三江一河”流域、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沿江川道、甘肃陇南及陇中晚熟麦区偏重流行,西南大部、湖北江汉平原、河南南部、甘肃大部、陕西关中、宁夏南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疆中度流行,安徽沿淮及其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和胶东半岛地区、河北南部麦区有偏轻发生可能;发生面积2 000万亩。纹枯病在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北部高产麦区、安徽和江苏的沿淮和淮北、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偏重发生,江淮以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西南、西北麦区偏轻及以下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4亿亩。白粉病在河南沿黄稻茬麦和中北部高产麦区、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偏重发生,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西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和新疆北疆麦区中等发生,西北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8 500万亩。叶锈病、根腐病在黄淮和华北南部麦区呈上升危害态势,叶枯病、孢囊线虫病、全蚀病、黑穗病、病毒病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虫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5.1亿亩次。蚜虫在河北、山东大发生;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四川、长江中下游、江淮、西北的宁夏等麦区偏重发生;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4亿亩次。吸浆虫在河北平原麦区偏重发生,河南北部、陕西关中中东部、天津北部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其他麦区偏轻发生;西北麦区轻发生,发生面积3 000万亩。麦蜘蛛在河南西部、山东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的山地旱麦偏重发生;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西北麦区中等发生,西南、江淮大部麦区偏轻至轻发生,发生面积1.0亿亩。以金针虫、蛴螬、蝼蛄为主的地下害虫在河南、山西、天津、甘肃、宁夏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和西北大部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一代黏虫、麦叶蜂、灰飞虱、麦茎蜂、土蝗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白眉野草螟、瓦矛夜蛾、苹毛丽金龟等新发害虫呈上升为害趋势。
1.2 水稻病虫害
病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1亿亩次,其中,稻纹枯病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江淮、江南、西南和华南稻区偏重发生;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6亿亩。稻瘟病在黔东、渝北、川东、赣南及苏皖局部稻区有大流行的可能,东北大部稻区偏重流行,江淮以南大部常发区中等流行;发生面积为7 000万亩次。江南、华南和西南部分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苏、皖、豫等省份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仍有在局部地区流行的风险;发生面积500万亩以上。稻曲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
虫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10.1亿亩次,其中,稻飞虱在西南南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尤以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大发生概率高,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4.2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黔、湘、鄂局部稻区大发生,西南东部、华南和江南大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西南西部、华南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水稻螟虫在西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总体偏重发生,湖北等早稻局部产区大发生,华南、西南南部、江南和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大螟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上升态势明显;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灰飞虱、稻苞虫等其他虫害在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次。
1.3 玉米病虫害
病害:全国发生面积3.3亿亩次。其中,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偏重发生,种植‘先玉335’等感病品种比例高的地区可达大发生,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9 000万亩。小斑病总体中等发生,西南大部和黄淮海的部分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全国发生面积4 500万亩。褐斑病常发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偏重发生,东北春玉米区部分品种发生上升态势明显,全国发生面积3 000万亩。弯孢叶斑病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 600万亩。瘤黑粉病、灰斑病、顶腐病、粗缩病和矮化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虫害:全国发生面积8.7亿亩次。其中,玉米螟发生面积为3.5亿亩次,一代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偏重发生,吉林、辽宁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6亿亩;二代在新疆南部和伊犁河谷地区偏重发生,东北、华北、西南大部常发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2亿亩;三代在河南东部等地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二、三代黏虫在黄淮、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中等发生,西南和北方其他大部地区偏轻发生,但不排除在局部地方有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发生面积6 000万亩次。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总体中等发生,山东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等地发生程度可达偏重,发生面积2 500万亩。蚜虫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大部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 500万亩。棉铃虫在黄淮海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 500万亩。蓟马在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 500万亩。双斑萤叶甲和叶螨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 500万亩。地下害虫在东北大部、西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15亿亩。土蝗、玉米耕葵粉蚧、草地螟、三点斑叶蝉等其他害虫在部分地区可造成一定危害。 2 预测依据
2.1 小麦病虫害
2.1.1 秋苗病害基数偏低,蚜虫、麦蜘蛛基数偏高
2014年秋季,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生面积小、总体病情轻。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主发区发生面积251万亩,是2001年以来最小的一年[1]。其中,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宁夏南部山区、陕西关中发病程度多以单片病叶至小型发病中心为主,各地平均病田率为20%~40%,平均病叶率多在0.1%以下,仅平凉市庄浪县、定西市临洮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宁夏原州区、彭阳县部分田块发病较重。青海东部乐都、尖扎、化隆、贵德、循化5县查见零星病叶和较小发病中心,平均病叶率0.5%~2.0%,是近年来发生较重的一年。新疆伊犁、阿克苏2州(地区)的2个县零星见病,发生面积300亩,病情是近5年发生最轻的一年。截至2015年1月15日,冬繁区四川、云南、湖北、陕西4省57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5.2万亩;冬繁病情重于2013年,接近偏轻发生的2011、2012、2014年,轻于偏重发生的2010年,远远轻于重发的2009年。白粉病秋苗总体病情轻于常年和2013年同期。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260万亩,平均病叶率0.5%;山西平均病叶率2.5%,比2013年和常年同期分别偏高67%、150%;山东东部、河南西部山区零星见病。纹枯病秋苗病情大部麦区轻于常年,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重于2013年同期。黄淮、华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810万亩;平均病株率,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江苏分别为3.6%、2.9%、1.4%、1.2%、0.9%、0.5%,大部麦区低于常年,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南、安徽分别偏高7%、56%,河北、山西分别偏低37%、57%,山东持平,江苏2013年同期未见病。蚜虫秋苗虫量大部麦区接近常年、高于2013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1 550万亩;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北京、河北、宁夏等省(区)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7.4、6.5、5.1、5.0、4.6、4.1、2.7、1.9头,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山西偏低53%、34%以外,其他大部麦区接近;与2013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偏低68%以外,其他大部麦区均偏高50%~200%。麦蜘蛛秋苗螨量大部麦区高于常年和2013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1 100万亩;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宁夏等省(区)平均每尺单行虫量分别为63.5、19.0、17.0、10.0、7.2、4.0、1.8头,与常年和2013年同期相比,除宁夏偏低10%以外,其他大部麦区偏高6%~92%。吸浆虫虫口密度大部麦区明显下降。天津、河北、陕西、北京、河南、宁夏、山西等省(区)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小方虫量分别为7.9、2.5、2.0、1.5、1.6、1.2、0.2头,与常年和2013年同期相比,大部麦区偏低30%~90%。但仍有部分地区局部田块虫口密度偏高,最高每小方虫量,陕西蒲城、华阴、河北滦县、河南安阳、鹤壁、南阳分别为237、86、182、108、96、78头。大部麦区地下害虫虫口密度较低。陕西、山西、河南、北京、河北等省(市)平均每方混合虫量分别为4.5、3.2、2.9、1.6、1.2头,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南、北京分别偏高12%、23%,其他地区均偏低。秋苗被害株率,黄淮、华北和西北大部麦区多为0.5%~2%,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北、山西分别偏高89%、5%,其他地区均偏低[25]。
2.1.2 小麦苗情和品种布局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全国冬小麦越冬期苗情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基本实现了壮苗越冬,且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主产麦区有过量播种、群体偏大现象,近期个别田块旺长趋势明显,对多种病虫害发生有利。小麦品种对重大病虫害的抗性水平仍然较低。条锈病的抗性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和山东、江淮、黄淮、华北等主产麦区品种抗锈性较差,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条锈病菌贵农22新致病类群的出现和发展,加快了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速度[6];赤霉病没有高抗免疫品种,除长江中下游和江南麦区种植有一定比例的鄂麦、扬麦、宁麦系列耐病品种外,长江以北大部麦区主栽品种均不抗赤霉病,另外,北方高产品种跨区引种到江淮麦区,加大了赤霉病流行的风险[7];除山东白粉病抗性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外,江淮、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普遍较差。
2.1.3 气象条件对主产麦区虫害和黄河以南麦区病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5年1-2月,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对病虫害的越冬无明显不利影响;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蚜虫等虫害的冬季发生。2015年春季,全国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特别是河南北部、山东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等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以及西南大部麦区气温显著偏高,有利于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种群上升和发生为害[8];全国大部麦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降水偏多1~2成,且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偏多2~5成,对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如小麦抽穗扬花期遇2 d以上阴雨天气,会造成赤霉病暴发流行[9]。
2.2 水稻病虫害
2.2.1 主要病虫源地基数较高
越南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虫源地可为我国提供充足的虫源基数,据越南植物保护局提供的信息,2014年越南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和严重发生面积分别较2013年增加49%和102%;稻飞虱发生面积较2013年减少6%,但接近常年。二化螟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冬前基数高于2013年,在华南、西南和东北稻区略低于2013年。其中,江南、长江中游、东北南部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3 000~5 000头,西南、东北中北部稻区为1 000~2 500头,长江下游稻区为200~500头,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三化螟在广东、广西等华南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200~400头,其中华南东部较2013年减少近50%,华南西部与2013年接近。大螟在长江下游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50~400头,其中江苏较2013年增加22%。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真菌病害菌源在大部稻区广泛存在,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在局部稻区具备流行的菌源基础。 2.2.2 水稻种植制度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当前,我国湘、鄂、赣、浙等主区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栽插期不一、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较多,加之各地仍以种植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水稻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闭,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繁殖[10]。随着机收面积不断扩大,残留稻桩高,对水稻螟虫、纹枯病等病虫害的越冬、发生和繁殖十分有利。此外,水稻品种抗病性呈下降趋势,其中西南常发区和东北北部稻区稻瘟病抗病品种种植比例仅占20%~40%,华南、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稻曲病抗性普遍较低[11],有利于水稻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2.2.3 冬春季气候对南方稻区害虫越冬和发生较为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2015年冬春季,华南、西南稻区温度偏高1~2℃,降水偏少2成左右,温暖低湿对“两迁”害虫和螟虫越冬有利,对春季“两迁”害虫的迁入无明显不利影响;黑、吉地区温度偏低1~2℃,降水偏多2成左右,不利于螟虫越冬;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温度接近常年,降水偏多,对螟虫越冬、存活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有利于春季“两迁”害虫的迁入和繁殖。
2.3 玉米病虫害
2.3.1 玉米病虫基数总体维持较高水平
玉米螟:据各地冬前调查平均百秆活虫数,黑龙江、吉林、新疆为44~75头,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和湖北为30~40头,天津、河北、山西、陕西为10~20头,其中,吉林比前3年平均值、2013年值分别增加10.5%、23.8%,内蒙古比2013年增加43.6%,天津、湖北比近3年平均值分别增加17.7%、11.8%,其他大部省份数量低于近几年。二点委夜蛾:2014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8个省(市)35个市(区)发生,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6个省冬前查见越冬虫源,虫源面积为859万亩,比2013年增加5.3%。平均每亩虫口数量,山东为60头,安徽为33.4头,河南、山西分别为20头,河北为13.3头,其中河北邯郸、山东东营、山西运城、安徽宿州、江苏徐州等地最高在453~1 334头。黏虫:2014年黏虫在黄淮、华北等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外,其他大部地区发生范围和程度明显小于或低于前两年[12]。夏末秋初高空测报灯监测,在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均诱到黏虫成虫。其中,辽宁彰武、内蒙古通辽、北京延庆、天津宝坻、河北栾城、山西万荣、山东莱州、上海奉贤、江西万安、福建霞浦、广东蕉岭累计诱虫量在400头以下;山东北隍城岛9月份诱虫量为1 987头,远远低于2013年2.85万头和2012年42.81万头,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四川安县9月份累计诱虫量达4.78万头。
病害:玉米叶部病害连年发生,程度重、范围广[13],各地秸秆还田面积比率高,造成田间菌源逐年积累,菌源范围广、数量大。
2.3.2 玉米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近几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目前已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寄主条件。东北、华北和黄淮海主产区玉米连年种植,且多为大面积连作,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高肥水管理等措施,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积累和发生为害。东北、华北主栽品种对大斑病、黄淮海主栽品种对褐斑病抗性普遍较差,大部地区品种对玉米螟抗性差。但一些地区玉米秸秆粉碎可降低玉米螟越冬基数,清理播种行可破坏二点委夜蛾生境,都是减轻为害程度的有效措施[14]。
2.3.3 气象条件对玉米病虫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2014年前冬,北方大部气温偏高,东北北部、华北和黄淮大部降水偏少[15],对玉米螟和二点委夜蛾越冬有利。2015年春季,除东北东部气温偏低、降水明显偏多,对一代玉米螟发生有不利影响外,东北、华北大部气温和降水正常,对玉米螟的化蛹和羽化无不利影响;江淮和黄淮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对一代黏虫和二点委夜蛾种群增长有利[16],放大了为害玉米的虫源基数。2015年夏季,如遇降水偏多天气,将有利于玉米螟、黏虫和大斑病等喜湿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17];如是偏旱年份,则对棉铃虫、双斑萤叶甲、叶螨、蚜虫等喜干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有利。
参考文献
[1] 姜玉英,曾娟,张丽.全国小麦条锈病测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6):3235.
[2] 曾娟,姜玉英.2010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M]∥姜玉英,刘万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0.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曾娟.2011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M]∥姜玉英,刘万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曾娟.2012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预测预报建议[M]∥曾娟,黄冲.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 曾娟.2013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M]∥黄冲,陆明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 黄瑾,贾秋珍,金社林,等.2010-201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监测[J].植物保护,2014,40(3):101105.
[7]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4):3841.
[8] 曾娟,姜玉英,霍治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影响评价[J].科技导报,2011,29(20):6872.
[9] 张旭晖,高苹,居为民,等.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J].气象科学,2009,29(4):552556.
[10]喻大昭,曹雅忠,杨小军,等.农业结构调整与水稻病虫害的持续治理[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6872.
[11]潘波,杨春晓,杨志富,等.不同水稻品种(品系)对不同来源稻曲病菌株的抗性反应[J].湖南农业科学,2012(9):7173,76.
[12]曾娟,姜玉英,刘杰.2012年黏虫暴发特点分析与监测预警建议[J].植物保护,2013,39(2):117121.
[13]刘杰,姜玉英,曾娟.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J].植物保护,2013,39(6):8690.
[14]刘杰,姜玉英,曾娟,等.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9):2528.
[15]国家气候中心.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和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2014年12月1日-2015年1月30日)[DB/OL].http://cmdp.ncccma.net/upload/upload2/qhjc/t9a160.gif,http://cmdp.ncccma.net/upload/upload2/qhjc/r90a.gif.
[16]姜玉英.2011年全国二点委夜蛾暴发概况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0):3437.
[17]张云慧,张智,姜玉英,等.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J].植物保护,2012,38(5):18.
关键词:小麦; 水稻; 玉米; 病虫害; 趋势预报
中图分类号: S 431.2
文献标识码: B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冬前组织召开了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来自推广、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专家根据重大病虫冬前基数、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方式、冬春季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5年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谷类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重于常年,维持重发和多发态势;小麦、水稻和玉米累计发生面积分别为9.4亿亩次(“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为保留数字的完整性和方便读者阅读,本文暂时保留使用该单位,1亩=666.7m2,下同)、14.2亿亩次和12.0亿亩次。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小麦穗期蚜虫重发区域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流行风险高;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二点委夜蛾存在重度流行和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
1 发生趋势
1.1 小麦病虫害
病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3亿亩次。赤霉病在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沿淮及其以南、浙江中北部、上海沿海麦区偏重流行,长江流域的其他麦区、黄淮麦区、新疆伊犁河谷中等流行,华北南部麦区偏轻发生;中等及以上程度流行面积约8 500万亩,应预防面积超过1亿亩。条锈病在四川西北部“三江一河”流域、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沿江川道、甘肃陇南及陇中晚熟麦区偏重流行,西南大部、湖北江汉平原、河南南部、甘肃大部、陕西关中、宁夏南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疆中度流行,安徽沿淮及其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和胶东半岛地区、河北南部麦区有偏轻发生可能;发生面积2 000万亩。纹枯病在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北部高产麦区、安徽和江苏的沿淮和淮北、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偏重发生,江淮以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西南、西北麦区偏轻及以下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4亿亩。白粉病在河南沿黄稻茬麦和中北部高产麦区、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偏重发生,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西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和新疆北疆麦区中等发生,西北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8 500万亩。叶锈病、根腐病在黄淮和华北南部麦区呈上升危害态势,叶枯病、孢囊线虫病、全蚀病、黑穗病、病毒病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虫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5.1亿亩次。蚜虫在河北、山东大发生;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四川、长江中下游、江淮、西北的宁夏等麦区偏重发生;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4亿亩次。吸浆虫在河北平原麦区偏重发生,河南北部、陕西关中中东部、天津北部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其他麦区偏轻发生;西北麦区轻发生,发生面积3 000万亩。麦蜘蛛在河南西部、山东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的山地旱麦偏重发生;华北和黄淮的其他麦区、西北麦区中等发生,西南、江淮大部麦区偏轻至轻发生,发生面积1.0亿亩。以金针虫、蛴螬、蝼蛄为主的地下害虫在河南、山西、天津、甘肃、宁夏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和西北大部麦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一代黏虫、麦叶蜂、灰飞虱、麦茎蜂、土蝗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白眉野草螟、瓦矛夜蛾、苹毛丽金龟等新发害虫呈上升为害趋势。
1.2 水稻病虫害
病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1亿亩次,其中,稻纹枯病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发生;江淮、江南、西南和华南稻区偏重发生;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6亿亩。稻瘟病在黔东、渝北、川东、赣南及苏皖局部稻区有大流行的可能,东北大部稻区偏重流行,江淮以南大部常发区中等流行;发生面积为7 000万亩次。江南、华南和西南部分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苏、皖、豫等省份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仍有在局部地区流行的风险;发生面积500万亩以上。稻曲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
虫害:全国累计发生面积10.1亿亩次,其中,稻飞虱在西南南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尤以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大发生概率高,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4.2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黔、湘、鄂局部稻区大发生,西南东部、华南和江南大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西南西部、华南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水稻螟虫在西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总体偏重发生,湖北等早稻局部产区大发生,华南、西南南部、江南和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大螟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上升态势明显;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灰飞虱、稻苞虫等其他虫害在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次。
1.3 玉米病虫害
病害:全国发生面积3.3亿亩次。其中,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偏重发生,种植‘先玉335’等感病品种比例高的地区可达大发生,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9 000万亩。小斑病总体中等发生,西南大部和黄淮海的部分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全国发生面积4 500万亩。褐斑病常发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偏重发生,东北春玉米区部分品种发生上升态势明显,全国发生面积3 000万亩。弯孢叶斑病在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 600万亩。瘤黑粉病、灰斑病、顶腐病、粗缩病和矮化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虫害:全国发生面积8.7亿亩次。其中,玉米螟发生面积为3.5亿亩次,一代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偏重发生,吉林、辽宁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6亿亩;二代在新疆南部和伊犁河谷地区偏重发生,东北、华北、西南大部常发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2亿亩;三代在河南东部等地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 000万亩。二、三代黏虫在黄淮、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中等发生,西南和北方其他大部地区偏轻发生,但不排除在局部地方有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发生面积6 000万亩次。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总体中等发生,山东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等地发生程度可达偏重,发生面积2 500万亩。蚜虫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大部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 500万亩。棉铃虫在黄淮海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 500万亩。蓟马在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 500万亩。双斑萤叶甲和叶螨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 500万亩。地下害虫在东北大部、西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15亿亩。土蝗、玉米耕葵粉蚧、草地螟、三点斑叶蝉等其他害虫在部分地区可造成一定危害。 2 预测依据
2.1 小麦病虫害
2.1.1 秋苗病害基数偏低,蚜虫、麦蜘蛛基数偏高
2014年秋季,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生面积小、总体病情轻。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主发区发生面积251万亩,是2001年以来最小的一年[1]。其中,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宁夏南部山区、陕西关中发病程度多以单片病叶至小型发病中心为主,各地平均病田率为20%~40%,平均病叶率多在0.1%以下,仅平凉市庄浪县、定西市临洮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宁夏原州区、彭阳县部分田块发病较重。青海东部乐都、尖扎、化隆、贵德、循化5县查见零星病叶和较小发病中心,平均病叶率0.5%~2.0%,是近年来发生较重的一年。新疆伊犁、阿克苏2州(地区)的2个县零星见病,发生面积300亩,病情是近5年发生最轻的一年。截至2015年1月15日,冬繁区四川、云南、湖北、陕西4省57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5.2万亩;冬繁病情重于2013年,接近偏轻发生的2011、2012、2014年,轻于偏重发生的2010年,远远轻于重发的2009年。白粉病秋苗总体病情轻于常年和2013年同期。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260万亩,平均病叶率0.5%;山西平均病叶率2.5%,比2013年和常年同期分别偏高67%、150%;山东东部、河南西部山区零星见病。纹枯病秋苗病情大部麦区轻于常年,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重于2013年同期。黄淮、华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810万亩;平均病株率,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江苏分别为3.6%、2.9%、1.4%、1.2%、0.9%、0.5%,大部麦区低于常年,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南、安徽分别偏高7%、56%,河北、山西分别偏低37%、57%,山东持平,江苏2013年同期未见病。蚜虫秋苗虫量大部麦区接近常年、高于2013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1 550万亩;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北京、河北、宁夏等省(区)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7.4、6.5、5.1、5.0、4.6、4.1、2.7、1.9头,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山西偏低53%、34%以外,其他大部麦区接近;与2013年同期相比,除北京偏低68%以外,其他大部麦区均偏高50%~200%。麦蜘蛛秋苗螨量大部麦区高于常年和2013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生面积1 100万亩;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宁夏等省(区)平均每尺单行虫量分别为63.5、19.0、17.0、10.0、7.2、4.0、1.8头,与常年和2013年同期相比,除宁夏偏低10%以外,其他大部麦区偏高6%~92%。吸浆虫虫口密度大部麦区明显下降。天津、河北、陕西、北京、河南、宁夏、山西等省(区)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小方虫量分别为7.9、2.5、2.0、1.5、1.6、1.2、0.2头,与常年和2013年同期相比,大部麦区偏低30%~90%。但仍有部分地区局部田块虫口密度偏高,最高每小方虫量,陕西蒲城、华阴、河北滦县、河南安阳、鹤壁、南阳分别为237、86、182、108、96、78头。大部麦区地下害虫虫口密度较低。陕西、山西、河南、北京、河北等省(市)平均每方混合虫量分别为4.5、3.2、2.9、1.6、1.2头,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南、北京分别偏高12%、23%,其他地区均偏低。秋苗被害株率,黄淮、华北和西北大部麦区多为0.5%~2%,与2013年同期相比,河北、山西分别偏高89%、5%,其他地区均偏低[25]。
2.1.2 小麦苗情和品种布局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全国冬小麦越冬期苗情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基本实现了壮苗越冬,且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主产麦区有过量播种、群体偏大现象,近期个别田块旺长趋势明显,对多种病虫害发生有利。小麦品种对重大病虫害的抗性水平仍然较低。条锈病的抗性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和山东、江淮、黄淮、华北等主产麦区品种抗锈性较差,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条锈病菌贵农22新致病类群的出现和发展,加快了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速度[6];赤霉病没有高抗免疫品种,除长江中下游和江南麦区种植有一定比例的鄂麦、扬麦、宁麦系列耐病品种外,长江以北大部麦区主栽品种均不抗赤霉病,另外,北方高产品种跨区引种到江淮麦区,加大了赤霉病流行的风险[7];除山东白粉病抗性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外,江淮、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普遍较差。
2.1.3 气象条件对主产麦区虫害和黄河以南麦区病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5年1-2月,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对病虫害的越冬无明显不利影响;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蚜虫等虫害的冬季发生。2015年春季,全国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特别是河南北部、山东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等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以及西南大部麦区气温显著偏高,有利于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种群上升和发生为害[8];全国大部麦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降水偏多1~2成,且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偏多2~5成,对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如小麦抽穗扬花期遇2 d以上阴雨天气,会造成赤霉病暴发流行[9]。
2.2 水稻病虫害
2.2.1 主要病虫源地基数较高
越南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虫源地可为我国提供充足的虫源基数,据越南植物保护局提供的信息,2014年越南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和严重发生面积分别较2013年增加49%和102%;稻飞虱发生面积较2013年减少6%,但接近常年。二化螟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冬前基数高于2013年,在华南、西南和东北稻区略低于2013年。其中,江南、长江中游、东北南部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3 000~5 000头,西南、东北中北部稻区为1 000~2 500头,长江下游稻区为200~500头,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三化螟在广东、广西等华南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200~400头,其中华南东部较2013年减少近50%,华南西部与2013年接近。大螟在长江下游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50~400头,其中江苏较2013年增加22%。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真菌病害菌源在大部稻区广泛存在,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在局部稻区具备流行的菌源基础。 2.2.2 水稻种植制度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当前,我国湘、鄂、赣、浙等主区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栽插期不一、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较多,加之各地仍以种植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水稻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闭,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繁殖[10]。随着机收面积不断扩大,残留稻桩高,对水稻螟虫、纹枯病等病虫害的越冬、发生和繁殖十分有利。此外,水稻品种抗病性呈下降趋势,其中西南常发区和东北北部稻区稻瘟病抗病品种种植比例仅占20%~40%,华南、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稻曲病抗性普遍较低[11],有利于水稻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2.2.3 冬春季气候对南方稻区害虫越冬和发生较为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2015年冬春季,华南、西南稻区温度偏高1~2℃,降水偏少2成左右,温暖低湿对“两迁”害虫和螟虫越冬有利,对春季“两迁”害虫的迁入无明显不利影响;黑、吉地区温度偏低1~2℃,降水偏多2成左右,不利于螟虫越冬;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温度接近常年,降水偏多,对螟虫越冬、存活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有利于春季“两迁”害虫的迁入和繁殖。
2.3 玉米病虫害
2.3.1 玉米病虫基数总体维持较高水平
玉米螟:据各地冬前调查平均百秆活虫数,黑龙江、吉林、新疆为44~75头,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和湖北为30~40头,天津、河北、山西、陕西为10~20头,其中,吉林比前3年平均值、2013年值分别增加10.5%、23.8%,内蒙古比2013年增加43.6%,天津、湖北比近3年平均值分别增加17.7%、11.8%,其他大部省份数量低于近几年。二点委夜蛾:2014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8个省(市)35个市(区)发生,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6个省冬前查见越冬虫源,虫源面积为859万亩,比2013年增加5.3%。平均每亩虫口数量,山东为60头,安徽为33.4头,河南、山西分别为20头,河北为13.3头,其中河北邯郸、山东东营、山西运城、安徽宿州、江苏徐州等地最高在453~1 334头。黏虫:2014年黏虫在黄淮、华北等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外,其他大部地区发生范围和程度明显小于或低于前两年[12]。夏末秋初高空测报灯监测,在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均诱到黏虫成虫。其中,辽宁彰武、内蒙古通辽、北京延庆、天津宝坻、河北栾城、山西万荣、山东莱州、上海奉贤、江西万安、福建霞浦、广东蕉岭累计诱虫量在400头以下;山东北隍城岛9月份诱虫量为1 987头,远远低于2013年2.85万头和2012年42.81万头,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四川安县9月份累计诱虫量达4.78万头。
病害:玉米叶部病害连年发生,程度重、范围广[13],各地秸秆还田面积比率高,造成田间菌源逐年积累,菌源范围广、数量大。
2.3.2 玉米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近几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目前已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寄主条件。东北、华北和黄淮海主产区玉米连年种植,且多为大面积连作,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秆还田、高肥水管理等措施,有利于玉米病虫源积累和发生为害。东北、华北主栽品种对大斑病、黄淮海主栽品种对褐斑病抗性普遍较差,大部地区品种对玉米螟抗性差。但一些地区玉米秸秆粉碎可降低玉米螟越冬基数,清理播种行可破坏二点委夜蛾生境,都是减轻为害程度的有效措施[14]。
2.3.3 气象条件对玉米病虫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2014年前冬,北方大部气温偏高,东北北部、华北和黄淮大部降水偏少[15],对玉米螟和二点委夜蛾越冬有利。2015年春季,除东北东部气温偏低、降水明显偏多,对一代玉米螟发生有不利影响外,东北、华北大部气温和降水正常,对玉米螟的化蛹和羽化无不利影响;江淮和黄淮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对一代黏虫和二点委夜蛾种群增长有利[16],放大了为害玉米的虫源基数。2015年夏季,如遇降水偏多天气,将有利于玉米螟、黏虫和大斑病等喜湿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17];如是偏旱年份,则对棉铃虫、双斑萤叶甲、叶螨、蚜虫等喜干性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有利。
参考文献
[1] 姜玉英,曾娟,张丽.全国小麦条锈病测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6):3235.
[2] 曾娟,姜玉英.2010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M]∥姜玉英,刘万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0.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曾娟.2011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M]∥姜玉英,刘万才.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曾娟.2012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预测预报建议[M]∥曾娟,黄冲.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 曾娟.2013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M]∥黄冲,陆明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201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 黄瑾,贾秋珍,金社林,等.2010-201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监测[J].植物保护,2014,40(3):101105.
[7]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4):3841.
[8] 曾娟,姜玉英,霍治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影响评价[J].科技导报,2011,29(20):6872.
[9] 张旭晖,高苹,居为民,等.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等级预报[J].气象科学,2009,29(4):552556.
[10]喻大昭,曹雅忠,杨小军,等.农业结构调整与水稻病虫害的持续治理[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6872.
[11]潘波,杨春晓,杨志富,等.不同水稻品种(品系)对不同来源稻曲病菌株的抗性反应[J].湖南农业科学,2012(9):7173,76.
[12]曾娟,姜玉英,刘杰.2012年黏虫暴发特点分析与监测预警建议[J].植物保护,2013,39(2):117121.
[13]刘杰,姜玉英,曾娟.2012年玉米大斑病重发原因和控制对策[J].植物保护,2013,39(6):8690.
[14]刘杰,姜玉英,曾娟,等.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9):2528.
[15]国家气候中心.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和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2014年12月1日-2015年1月30日)[DB/OL].http://cmdp.ncccma.net/upload/upload2/qhjc/t9a160.gif,http://cmdp.ncccma.net/upload/upload2/qhjc/r90a.gif.
[16]姜玉英.2011年全国二点委夜蛾暴发概况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0):3437.
[17]张云慧,张智,姜玉英,等.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J].植物保护,2012,3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