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思考及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在对幸福感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并从个体、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职业价值观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及指导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关注和了解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有利于辅导员自身发展和工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现代心理学对幸福感研究呈现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取向。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幸福感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的统一。所谓幸福感,是指“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及个人综合状态)的整体性、肯定性评估,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展、力量得以增长的持续快乐体验”。①因而,幸福感既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又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评价和体验,是主观心理体验与客观心理功能状态的统一。
  所谓职业,就是“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②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实现职业理想,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幸福体验和感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主要路径
  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具有多源性,既有来自外界的积极评价,又有来自教师自我得以实现等内在的原因。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人的职业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体现;个人职业应激水平,是面对工作中不同的困难和压力,个人的内心主观体验;职业价值观,是浸透于个性之中支配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职业行为;经济因素,是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幸福体验。由于辅导员的职业的特殊性,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工作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指导、道德交流和人生指引,因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具有精神性、延展性、多层次、开放性等特点。
  (一)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认可。
  学生对辅导员的真挚感情是辅导员主观幸福感获得的重要来源,这种真挚的感情一旦形成,无论是对辅导员还是对学生都具有终身的影响。工作的成功会给辅导员带来精神上的快乐,使其充分体验到尊严和快乐。
  (二)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辅导员间的人际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平等性、目标一致性、持久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辅导员之间比较容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辅导员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中通过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除了辅导员间的人际关系,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同院系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相处,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领导、家长的支持与肯定。领导对辅导员的赏识是辅导员工作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家长是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之一,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辅导员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辅导员辛勤劳动的承认和回报。这种承认对辅导员来说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代表着他们的职业生活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重视。
  2.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家庭支持。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家庭支持是辅导员获得主观幸福感重要来源。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使辅导员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内在的辅导员个体主观因素。
  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工作,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工作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有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大学生,因此辅导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比较大,工作任务过多过重,在这种情势下,辅导员如果业务素质水平不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较差,职业价值观薄弱,不能积极正确应对,就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辅导员身心疲惫,容易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和职业倦怠感,进而影响到辅导员个体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外在的客观支持因素。
  1.社会对辅导员职业本身仍存在偏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实。由于辅导员流动较快,队伍比较年轻,又不承担授课与科研工作,时间一长,往往形成辅导员谁都可以做的片面印象,从而影响辅导员的整体形象。
  2.学校的考核不全面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辅导员工作主要是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与专职教师的工作不同,很难以量化标准考核工作成绩。因此,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经常趋于主观化,考核指标不尽合理,考核结果不够公正,致使辅导员出现工作努力却得不到认可的情绪,工作积极性逐渐削弱。
  总之,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辅导员容易出现身心疲惫、工作懈怠、情绪消极等现象,造成职业忠诚度降低,职业倦怠感增强,职业幸福感也难以确立的现象。
  四、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根据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路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个体、学校组织、社会三个方面努力,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良好职业价值观是职业幸福感建立的指向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辅导员个体始终坚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基准,而且以“传道”为先、为上,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需要辅导员超越“安身立命”的层面,将自身的职业看成一项事业,在为这个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所以,辅导员在职业生活中应加强自身修养,追求职业内在的价值和快乐,把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和辅导员育人职业的神圣使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和能力水平主动获取教育工作中的主观幸福感。
  (二)合理规划好职业生涯,使工作目标与人生目标有机结合。
  辅导员应当对自身成长的规律有所把握,明确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对自己合理定位,选定职业发展的路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管理,将工作目标与人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过程中享受创造与努力的愉快,从而进入一个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在岗位上充分施展个人的才华。一旦工作开始呈现良好的教育成效,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辅导员在学生、院系或学校的资历和信任度就开始不断提高。在承担更多开拓性和重要工作的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实现工作目标,从而使自己活出最佳的状态,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感受。
  辅导员肩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辅导员以此为起点开展工作,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感受。每一個热爱生活、热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热爱学生的辅导员,都将直接从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体验到职业之乐,必将从自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中体悟到职业的内在价值和生命的升华。辅导员通过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求真、向善、逐美,造就自己的幸福人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高校辅导员才会变成职业生命的主体,将学生教育管理的使命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从而对辅导员职业生活充分认同。因此,辅导员的幸福和愉悦更多地来自学生成绩取得和顺利成长成才。
  (四)建立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优化社会支持系统对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缓解教师倦怠压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社会大环境,社会要广泛宣传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作用,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使其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与肯定。二是高校校园内部的小环境,高校要在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和谐氛围,创造人性化管理,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考评机制,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被信任和尊重,并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要营造和谐、包容、友善的工作氛围,理顺、协调好各部门职责,为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展示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良好形象。
  
  注释:
  ①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51-52.
  ②[日]近藤大生等编著.宇欣等译.职业与教育——职业指导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2.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追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5).
  [2]马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3]封福霖.道德情感: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08,(5).
  [4]凌霞,黄韫慧.高校辅导员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5]黄淑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
  [6]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其他文献
现今社会,到处充满绿色,食品要吃绿色的,衣服要穿生态的,游玩要到自然之中。当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贴近自然的时候,教育也顺应时代趋势,把绿色引进了我们的课堂。创建绿色课堂,是现今教育者首要面对的课题。  什么是绿色课堂?我认为课色课堂应该是自然的、高效的、和谐的、创新的;应该是教师只是合作者与服务者的课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的课堂;应该是为每个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课堂;应该是情趣盎然、情感流
摘 要: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能够通过英语B级考试,而能够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少之甚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本文将着重从校方,教师,学生三大方面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分析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英语自主学习 学习情境 学习策略    这几十
优质的教学素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对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质的教学素材应如何创设?该到何处去寻找?近年来,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换取材视角,在挖掘本土素材并服务于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实验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实效。那么,此次实验的背景是什么?收到的效果如何?在具体的操作中又有什么要求?我就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验情况,谈谈感受和认识。
摘 要: 山区内敛的学生,不少是留守孩子,较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应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在课堂内外,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及时发现;用鼓励、互助等正确和人性的关怀进行疏导。让内敛的学生得到人文关怀,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内敛学生 人文关怀 沟通 疏导  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胆小、羞涩、孤僻、敏感的内敛学生。研究证明:有一部分性格内敛的人存在不健康心理,如忧郁、压抑、悲愤……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基地,课堂教学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和情感培养的重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为了践行“新课标”,构建创新化学课堂,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优势资源,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1.丰厚的学识。  新课改后,学科知识的边缘性、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语文不是筐,啥东西也能装。”这句话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明确的、准确的目标,教师就会胜似闲庭漫步,毫无目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没有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以一
摘 要: “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改教学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小组合作学习”,设置一些有思想性、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讨论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以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方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 学导为主 讲练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问题  初中时代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自学的方法,为后续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基础,这是培养有创新意识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南
乡土资料是指能较强地反映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特色,且与该地方有密切联系的书面或口头材料。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资料。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在政治教学中对学
摘 要: 教育中要融入爱,然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爱不是万能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全面的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理解,渴望能找到“共鸣”,渴望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关键词:学生教育 关爱 同理心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还是作为一个有着近六十名学生的班级的班主任,我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爱我的学生的,把她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关怀着。”然而,这几天,在反复研读了
摘 要: 本文通过介绍向田邦子其人并简要分析其后期作品《阿哞》中特有的昭和时期的家庭特征,并结合现今日本“3·11”大地震后的具体背景,探讨日本民众在经历社会重大灾难后对于家庭的回归倾向。同时,探讨日本在“多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迅速复兴的问题。  关键词: 向田邦子 昭和时期 灾后 家庭 回归    向田邦子出生于1929年(昭和4年),逝于1981年(昭和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