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语文不是筐,啥东西也能装。”这句话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明确的、准确的目标,教师就会胜似闲庭漫步,毫无目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没有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以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容易导致学习内容杂乱和学习质量低下。所以,目标是教学的船舵,指引前行的方向。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课堂的实效性就越高。下面,我结合整体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一、处理好整体目标和年段目标的关系,让目标明晰化
我校举行了“同题异构、同题异年段”教学研讨,尝试让老师将同一篇课文分别在中高年级实施教学。在评课过程中,大家提出疑惑:“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应该作怎样的准确定位?”其实,对于各种题材的文章,2011版新课标分别在总体目标和年段目标上进行了详细阐述,如叙事性的作品,总体目标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年段目标则是:中年级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交流阅读感受;高年级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阐述,较为明晰地指导我们在年段中注意侧重点的不同和落实。
但是,在课标中,不可能对每种题材文章的年段目标进行具体阐述,如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议论文、民间故事……这些题材各具特色,将他们作为叙事性的作品教显然是不可行的,那么,如何确定好各自的年段目标教学?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制定较为明确的目标。
【案例】如中年级的民间故事《九色鹿》一课,在内容上也是属于写事的文章,但准确地说是属于民间故事,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就将目标定位于:1.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九色鹿和调达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想象画面,将课文变成一副连环画,出现整体的感知。3.重点进行第八小节的学习,透过多样化的朗读,体悟人物的情感和形象。4.通过续写完善故事情节,再次进行老百姓扬善惩恶的民间故事精神的宣扬和普及。
再如高年级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文,因其语言平实朴素,理解难度低,所以我将其目标定位于:1.粗略认识牛郎、侄女和老牛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2.体会民间故事的语言的特色和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特点。3.用课文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4.关注故事结尾,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思考】同样是民间故事,但是各年级段有共同的基调,即体会民间故事的传奇性和体会人物的形象,以及百姓对于善恶的主观观念。但是还必须在共同的基础上有提升,上述目标定位就是根据课文内容,从中年级偏重于理解和感悟人物形象到高年级的分析语言特色和运用语言方面转化,目标的提升和侧重不同,就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能力的体现。
二、处理好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关系,让目标集中化
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点是单元主题十分明晰,单元专题的角度、内容灵活多样。每个单元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编排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课文。新课标对年段目标有一个大致的指向,但是因为各单元的课文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语言文字训练的落脚点时就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如对于叙事的文章,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年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这样的定位,因此在中年级的所有写人写事的文章中,我主要让学生品悟文章表达的人的形象,通过寻找重点字词句的方式,让学生一个单元下来对一类文章有了明确的学法的归纳和总结。这样通过同类文章同类归纳的方法,就能将文章的脉络理得更加清晰。
如在三年级第三单元有一组写景的文章,分别是《赶海》、《荷花》、《望庐山瀑布》和《绝句》两首诗。这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语言文字中间体会景色的美、活动的趣等。那么,如何在学习本单元文章时,体现出中年段学习的目标呢?在中年段教学目标中间有这样一段话:学会边读边想象,入境体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将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边读边展开想象”贯穿于语言文字的体会之中。
【案例】《赶海》片段:边读边想象作者和伙伴们摸海星的乐趣。
师:找一找,文中描写摸海星的句子在哪里?读一读,小作者在摸海星的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感觉?什么心情?
生:快乐、高兴、兴奋、有趣……
师:小作者摸海星的时候多高兴啊!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请你们想象一下小作者摸海星的画面是怎样的?(师读:“摸呀摸呀”慢一些,“嘿,抓住了!”读得兴奋一些。)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小作者在水中用手小心地摸着,东边摸一下,没有,西边摸一下,也没有。
生:小作者小心地伸出手去,突然,手指碰到了一个东西,他慢慢地拎起来一看,啊,原来是一只五角星的海星,他高兴地蹦起来。
生:小作者捧着海星,迫不及待地将海星给边上的小伙伴看呢。
生:小作者拿着小海星,可是小海星扭动着身子,还想逃跑呢!
……
师:摸海星多有趣啊!来,咱们把这种趣味放到朗读中去吧!
《荷花》片段:边读边想象荷花姿态的美。
师: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那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刚才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三种荷花的姿态,可是荷花的姿态哪是这三种能够描绘完的呢?想一想,这满池的荷花还会有什么样的姿势呢?请你也用上“有的……有的……”来说。
生:有的刚刚是一个青涩的花苞,只有小山芋那么大。 生:有的一半花瓣展开,一半没有展开,像是热情邀请的一只小手。
生:有的只裂开了一条缝,好像顽皮的孩子正在偷看外面。
生:有的已经凋谢了,上面还剩下几片花瓣,但还是生机勃勃。
生:有的只剩下了小莲蓬,里面正生长着莲子呢!
……
师:想象得多美啊,这真是叶圣陶先生说的——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感悟】想象在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到位和深刻,并且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上更加扎实和有效。
三、处理好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关系,让目标具体化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策略和媒体使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教与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一篇文章往往和串珍珠是同一道理,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训练点用一根主线串起来?这根主线刻底应选择什么?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常常选用分析讲解每篇课文,则显然是简单粗糙的劳动。教师要学会针对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课时目标。如高年级的课文中间,有这样一个单元,《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三篇文章,都是讲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三篇文章的题材各不相同,如何找到全文学习的一根主线?在《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我抓住“你姥姥神了”这样一句短句,以“神”字为线,牵起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出现大量排比句,且用词优美,气势磅礴,这样的文章,则选择以朗读为主线,以朗读、评读贯穿课文,生成感悟;《牛郎织女》一文的教学目标在上面已经叙述过,主要是分析语言特色和运用语言,各有侧重的目标使语文课堂更加指向明确。
【案例】再以《赶海》为例,“边读边想象”是单元训练的主题,那么,本课的主线应该是什么呢?在这篇课文中,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叹词。四个叹词,分别出现在赶海的三件趣事中间,所以我选择认识叹词、读好叹词、运用叹词作为主线,将“边读边想象”穿插在理解之中,使课文目标更加多维立体化:
第一步:课前导入出示叹词,让学生读准音,并告知学生,这样的词语叫叹词,让学生初步接触并感知这样一类词语。
第二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比较、辨别读音、理解意思等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叹词的作用,并辅助“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赶海的趣味,将趣味的感悟和叹词的强化效果最终落实在朗读中。
第三步:在课文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运用的叹词,并出示相关的句子进行练习。
【感悟】触摸—内化—运用的三部曲真正使学生在一节课上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注重一课一得,这种每课一关注、一训练的方式,必将使学习的效果加倍凸显。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有了强烈的课程目标意识,才能使课文的教学有核心和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以2011版新课标为基准,从整体上把握年段目标,分解课时目标,实现宏观和微观的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的语文素养,提高专业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水平。
一、处理好整体目标和年段目标的关系,让目标明晰化
我校举行了“同题异构、同题异年段”教学研讨,尝试让老师将同一篇课文分别在中高年级实施教学。在评课过程中,大家提出疑惑:“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应该作怎样的准确定位?”其实,对于各种题材的文章,2011版新课标分别在总体目标和年段目标上进行了详细阐述,如叙事性的作品,总体目标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年段目标则是:中年级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交流阅读感受;高年级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阐述,较为明晰地指导我们在年段中注意侧重点的不同和落实。
但是,在课标中,不可能对每种题材文章的年段目标进行具体阐述,如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议论文、民间故事……这些题材各具特色,将他们作为叙事性的作品教显然是不可行的,那么,如何确定好各自的年段目标教学?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制定较为明确的目标。
【案例】如中年级的民间故事《九色鹿》一课,在内容上也是属于写事的文章,但准确地说是属于民间故事,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就将目标定位于:1.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九色鹿和调达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想象画面,将课文变成一副连环画,出现整体的感知。3.重点进行第八小节的学习,透过多样化的朗读,体悟人物的情感和形象。4.通过续写完善故事情节,再次进行老百姓扬善惩恶的民间故事精神的宣扬和普及。
再如高年级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文,因其语言平实朴素,理解难度低,所以我将其目标定位于:1.粗略认识牛郎、侄女和老牛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2.体会民间故事的语言的特色和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特点。3.用课文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4.关注故事结尾,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思考】同样是民间故事,但是各年级段有共同的基调,即体会民间故事的传奇性和体会人物的形象,以及百姓对于善恶的主观观念。但是还必须在共同的基础上有提升,上述目标定位就是根据课文内容,从中年级偏重于理解和感悟人物形象到高年级的分析语言特色和运用语言方面转化,目标的提升和侧重不同,就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能力的体现。
二、处理好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关系,让目标集中化
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点是单元主题十分明晰,单元专题的角度、内容灵活多样。每个单元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编排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课文。新课标对年段目标有一个大致的指向,但是因为各单元的课文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语言文字训练的落脚点时就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如对于叙事的文章,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年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这样的定位,因此在中年级的所有写人写事的文章中,我主要让学生品悟文章表达的人的形象,通过寻找重点字词句的方式,让学生一个单元下来对一类文章有了明确的学法的归纳和总结。这样通过同类文章同类归纳的方法,就能将文章的脉络理得更加清晰。
如在三年级第三单元有一组写景的文章,分别是《赶海》、《荷花》、《望庐山瀑布》和《绝句》两首诗。这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语言文字中间体会景色的美、活动的趣等。那么,如何在学习本单元文章时,体现出中年段学习的目标呢?在中年段教学目标中间有这样一段话:学会边读边想象,入境体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将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将“边读边展开想象”贯穿于语言文字的体会之中。
【案例】《赶海》片段:边读边想象作者和伙伴们摸海星的乐趣。
师:找一找,文中描写摸海星的句子在哪里?读一读,小作者在摸海星的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感觉?什么心情?
生:快乐、高兴、兴奋、有趣……
师:小作者摸海星的时候多高兴啊!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请你们想象一下小作者摸海星的画面是怎样的?(师读:“摸呀摸呀”慢一些,“嘿,抓住了!”读得兴奋一些。)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小作者在水中用手小心地摸着,东边摸一下,没有,西边摸一下,也没有。
生:小作者小心地伸出手去,突然,手指碰到了一个东西,他慢慢地拎起来一看,啊,原来是一只五角星的海星,他高兴地蹦起来。
生:小作者捧着海星,迫不及待地将海星给边上的小伙伴看呢。
生:小作者拿着小海星,可是小海星扭动着身子,还想逃跑呢!
……
师:摸海星多有趣啊!来,咱们把这种趣味放到朗读中去吧!
《荷花》片段:边读边想象荷花姿态的美。
师: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那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刚才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三种荷花的姿态,可是荷花的姿态哪是这三种能够描绘完的呢?想一想,这满池的荷花还会有什么样的姿势呢?请你也用上“有的……有的……”来说。
生:有的刚刚是一个青涩的花苞,只有小山芋那么大。 生:有的一半花瓣展开,一半没有展开,像是热情邀请的一只小手。
生:有的只裂开了一条缝,好像顽皮的孩子正在偷看外面。
生:有的已经凋谢了,上面还剩下几片花瓣,但还是生机勃勃。
生:有的只剩下了小莲蓬,里面正生长着莲子呢!
……
师:想象得多美啊,这真是叶圣陶先生说的——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感悟】想象在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到位和深刻,并且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上更加扎实和有效。
三、处理好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关系,让目标具体化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策略和媒体使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教与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一篇文章往往和串珍珠是同一道理,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训练点用一根主线串起来?这根主线刻底应选择什么?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常常选用分析讲解每篇课文,则显然是简单粗糙的劳动。教师要学会针对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课时目标。如高年级的课文中间,有这样一个单元,《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三篇文章,都是讲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三篇文章的题材各不相同,如何找到全文学习的一根主线?在《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我抓住“你姥姥神了”这样一句短句,以“神”字为线,牵起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出现大量排比句,且用词优美,气势磅礴,这样的文章,则选择以朗读为主线,以朗读、评读贯穿课文,生成感悟;《牛郎织女》一文的教学目标在上面已经叙述过,主要是分析语言特色和运用语言,各有侧重的目标使语文课堂更加指向明确。
【案例】再以《赶海》为例,“边读边想象”是单元训练的主题,那么,本课的主线应该是什么呢?在这篇课文中,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叹词。四个叹词,分别出现在赶海的三件趣事中间,所以我选择认识叹词、读好叹词、运用叹词作为主线,将“边读边想象”穿插在理解之中,使课文目标更加多维立体化:
第一步:课前导入出示叹词,让学生读准音,并告知学生,这样的词语叫叹词,让学生初步接触并感知这样一类词语。
第二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比较、辨别读音、理解意思等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叹词的作用,并辅助“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赶海的趣味,将趣味的感悟和叹词的强化效果最终落实在朗读中。
第三步:在课文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运用的叹词,并出示相关的句子进行练习。
【感悟】触摸—内化—运用的三部曲真正使学生在一节课上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注重一课一得,这种每课一关注、一训练的方式,必将使学习的效果加倍凸显。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有了强烈的课程目标意识,才能使课文的教学有核心和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以2011版新课标为基准,从整体上把握年段目标,分解课时目标,实现宏观和微观的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的语文素养,提高专业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