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语文教师要尤为关注古诗词教学,如何让小学生理解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古诗词过程中,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寻求突破,不失为一种教学好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语文教学 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老师们也有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我想,古文特有的表现手法,使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加上古诗内容时空跨度之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境,意同此理。但是,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小学里收录的古诗词更是千古佳作,脍炙人口,那么如何教好古诗?
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古诗教学可努力在整合上下功夫,三维目标可整合,课程资源可整合,教学方式可整合。在教学《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时,我大胆将两首诗进行整合,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两首古诗有机整合为一体:首先让学生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接着,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随机设疑:两首诗中写景只为写景吗?诗中的“游人”指的是哪些人?“遗民”又指的哪些人?再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被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通过让学生比较两诗中不同的人物,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将有相同背景不同架构的两首诗进行整合。在学校专题研讨中,我还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 :《江雪》 、《秋江垂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垂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情景结合,因果索解,整合对比学习,既然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孩子们的古诗词阅读量,实现了古诗词教学的模式突破。
二、情境导入,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词教学模式突破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画》时,如在教学《画》一诗中,我先将本班同学的画作收集好,在多媒体上进行直观展示,再直接导入:前两天,老师带同学们去郊游,同学们都画了画,把同学们的画搜集起来,办了个画展(让学生看课件,同学们兴致盎然);接着出示一幅山水画,再介绍:有一位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写了一首诗,就是《画》;随后,再咀嚼和体悟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和情绪,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这样情景式的导入,扎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合了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份心,是学诗的关键。“情”靠“象”去显,当平时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顿时投身其中,感同身受,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感染和引领下,喷薄而出,楚楚动人。
在教学《观书有感》一诗中,我先让学生听听古曲《阳春三月》,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一遍遍地读书,在朗读充分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质疑:“观书”是什么意思?接着又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指的是什么?“清”体现在哪儿?出示课件,展现出“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后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直接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联想:朱熹看到方塘里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认为的?通过“象”来“悟”情,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借助直观的景象帮助理解古诗,将深奥的古诗化为美丽的景象,教学起来,事半功倍。所以,借助“象”来悟“情”,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尤丽娜.古诗教学中的情感升华[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1,(6):29 -31.
[2]林巧燕.融诗象 悟真情[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37 -38.
[3]王丽敏.“五步”教古诗 还学生自主的“诗味”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09,(4):41 -42.
作者简介:蔡慧贞,上饶市第九小学,邮编:334000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语文教学 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老师们也有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我想,古文特有的表现手法,使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加上古诗内容时空跨度之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境,意同此理。但是,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小学里收录的古诗词更是千古佳作,脍炙人口,那么如何教好古诗?
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古诗教学可努力在整合上下功夫,三维目标可整合,课程资源可整合,教学方式可整合。在教学《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时,我大胆将两首诗进行整合,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两首古诗有机整合为一体:首先让学生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接着,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随机设疑:两首诗中写景只为写景吗?诗中的“游人”指的是哪些人?“遗民”又指的哪些人?再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被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通过让学生比较两诗中不同的人物,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将有相同背景不同架构的两首诗进行整合。在学校专题研讨中,我还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 :《江雪》 、《秋江垂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垂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情景结合,因果索解,整合对比学习,既然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孩子们的古诗词阅读量,实现了古诗词教学的模式突破。
二、情境导入,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词教学模式突破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画》时,如在教学《画》一诗中,我先将本班同学的画作收集好,在多媒体上进行直观展示,再直接导入:前两天,老师带同学们去郊游,同学们都画了画,把同学们的画搜集起来,办了个画展(让学生看课件,同学们兴致盎然);接着出示一幅山水画,再介绍:有一位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写了一首诗,就是《画》;随后,再咀嚼和体悟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和情绪,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这样情景式的导入,扎实有效的教学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合了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份心,是学诗的关键。“情”靠“象”去显,当平时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顿时投身其中,感同身受,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感染和引领下,喷薄而出,楚楚动人。
在教学《观书有感》一诗中,我先让学生听听古曲《阳春三月》,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一遍遍地读书,在朗读充分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质疑:“观书”是什么意思?接着又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指的是什么?“清”体现在哪儿?出示课件,展现出“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后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直接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联想:朱熹看到方塘里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认为的?通过“象”来“悟”情,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借助直观的景象帮助理解古诗,将深奥的古诗化为美丽的景象,教学起来,事半功倍。所以,借助“象”来悟“情”,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尤丽娜.古诗教学中的情感升华[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1,(6):29 -31.
[2]林巧燕.融诗象 悟真情[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37 -38.
[3]王丽敏.“五步”教古诗 还学生自主的“诗味”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09,(4):41 -42.
作者简介:蔡慧贞,上饶市第九小学,邮编:3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