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节俭教育入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52-01
当前,很多学生不愿过“苦日子”,不想干体力活,不懂得节俭,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少数学生甚至当起了校园“大款”。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节俭了呢?这与学校节俭教育模式僵化与脱离实际,不能撼动学生的心灵,无法把节俭的观念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学校的节俭教育从内容、模式到方法都应该不断创新,使节俭教育更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节俭观念“人心”。
一、营造节俭的校园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
其实,学生并不是不懂得勤劳节俭的道理,只是当所谓的“时尚”充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看到其他同学穿着时髦、大把花钱的时候,自己的节俭像丑八怪一样不敢露面,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充起“胖子”来。只有当节俭成为一种公共的校园风尚时,学生才不会觉得节俭是寒酸丢人的,相反会觉得挥霍浪费才是可耻的。节俭的风尚来自于节俭的文化环境,节俭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举一动。如何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呢?首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全方位、全天候地宣传艰苦节俭的理念,抨击、批判校园中存在的畸形消费、奢侈浪费的现象,形成“艰苦节俭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另外,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要贯穿艰苦节俭观念。例如,有的学校举办“勤俭节约名言警句”书法展,“节约金点子”手抄报展,“校园节约三十六计”短文展,“废品小制作”展览;有的学校组织评选“建设节约型校园金点子奖”,建立‘节约环保回收站”,组织学生“节俭用餐劝诫队”……这些活动有利于形成艰苦节俭的校园主流文化环境。
二、发挥榜样力量,“不令而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平时,笔者经常给学生讲伟人、名人的节俭故事,如讲毛主席一件睡衣穿20多年、补过73次的故事,讲明太祖朱元璋摆宴“四菜一汤”的故事,讲比尔·盖茨用三道普通菜为胡锦涛主席接风洗尘的故事……作为教师,在节俭上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节俭教育的效果会事半功倍,讲一千遍道理,不如做个示范,高喊一万遍口号,比不上带头行动。有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为了教育学生节约,将学生扔进垃圾桶里的饼拣起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吃了。学生看了这一幕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笔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务求在节俭上给学生做好榜样:粉笔头要全部用完;在备课本上写教案时总将字写得小而密,当有学生把未用完的练习簿丢弃的时候,笔者便把自己的备课本展示给学生看。
三、强化生活体验,“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节俭教育如果一味停留在书本上,是不能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习惯与追求的,学生难免会出现言行不一。没有“锄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经历,“粒粒皆辛苦”就只是别人的辛苦而已。一个自小物质和金钱伸手即来的孩子,又怎么会懂得珍惜物质和金钱呢?学生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体验,才会知道讲节俭。哈佛有一句箴言:“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重在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和艰辛,由此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变得更加开阔。”在很多西方国家,学校和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花自己挣来的钱。许多学生靠课余时间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就连富豪、总统的子女也不例外。德国甚至明文规定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应当在家帮助父母亲完成什么样的家务活。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刻骨铭心地体验到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节俭对于生活、对于生存的重要意义。比如,规定学生每学期要自己想办法挣20元零花钱;组织“饥饿之旅”,到野外开展活动,要求学生不得自带食物和水,午餐只统一给每个学生发半个面包、供应二两水;组织学生“做太阳下的清洁工”,要求学生不戴帽,在太阳下扫街两小时,然后访问清洁工人,了解他们每天工作多少时间,每天的收入有多少。
艰苦节俭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持之以恒,相信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责编 雷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52-01
当前,很多学生不愿过“苦日子”,不想干体力活,不懂得节俭,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少数学生甚至当起了校园“大款”。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节俭了呢?这与学校节俭教育模式僵化与脱离实际,不能撼动学生的心灵,无法把节俭的观念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学校的节俭教育从内容、模式到方法都应该不断创新,使节俭教育更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节俭观念“人心”。
一、营造节俭的校园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
其实,学生并不是不懂得勤劳节俭的道理,只是当所谓的“时尚”充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看到其他同学穿着时髦、大把花钱的时候,自己的节俭像丑八怪一样不敢露面,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充起“胖子”来。只有当节俭成为一种公共的校园风尚时,学生才不会觉得节俭是寒酸丢人的,相反会觉得挥霍浪费才是可耻的。节俭的风尚来自于节俭的文化环境,节俭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举一动。如何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呢?首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全方位、全天候地宣传艰苦节俭的理念,抨击、批判校园中存在的畸形消费、奢侈浪费的现象,形成“艰苦节俭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另外,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要贯穿艰苦节俭观念。例如,有的学校举办“勤俭节约名言警句”书法展,“节约金点子”手抄报展,“校园节约三十六计”短文展,“废品小制作”展览;有的学校组织评选“建设节约型校园金点子奖”,建立‘节约环保回收站”,组织学生“节俭用餐劝诫队”……这些活动有利于形成艰苦节俭的校园主流文化环境。
二、发挥榜样力量,“不令而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平时,笔者经常给学生讲伟人、名人的节俭故事,如讲毛主席一件睡衣穿20多年、补过73次的故事,讲明太祖朱元璋摆宴“四菜一汤”的故事,讲比尔·盖茨用三道普通菜为胡锦涛主席接风洗尘的故事……作为教师,在节俭上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节俭教育的效果会事半功倍,讲一千遍道理,不如做个示范,高喊一万遍口号,比不上带头行动。有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为了教育学生节约,将学生扔进垃圾桶里的饼拣起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吃了。学生看了这一幕目瞪口呆,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笔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务求在节俭上给学生做好榜样:粉笔头要全部用完;在备课本上写教案时总将字写得小而密,当有学生把未用完的练习簿丢弃的时候,笔者便把自己的备课本展示给学生看。
三、强化生活体验,“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节俭教育如果一味停留在书本上,是不能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习惯与追求的,学生难免会出现言行不一。没有“锄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经历,“粒粒皆辛苦”就只是别人的辛苦而已。一个自小物质和金钱伸手即来的孩子,又怎么会懂得珍惜物质和金钱呢?学生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体验,才会知道讲节俭。哈佛有一句箴言:“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重在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和艰辛,由此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变得更加开阔。”在很多西方国家,学校和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花自己挣来的钱。许多学生靠课余时间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就连富豪、总统的子女也不例外。德国甚至明文规定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应当在家帮助父母亲完成什么样的家务活。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刻骨铭心地体验到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节俭对于生活、对于生存的重要意义。比如,规定学生每学期要自己想办法挣20元零花钱;组织“饥饿之旅”,到野外开展活动,要求学生不得自带食物和水,午餐只统一给每个学生发半个面包、供应二两水;组织学生“做太阳下的清洁工”,要求学生不戴帽,在太阳下扫街两小时,然后访问清洁工人,了解他们每天工作多少时间,每天的收入有多少。
艰苦节俭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持之以恒,相信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责编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