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们要改革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把案例教学和分组教学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可以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快、更有效地使学生建立起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体系,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 高职《Java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考核方式
1.引言
Java作为目前功能强大、最流行的网络编程语言,它所具有的面向对象,以及和平台无关等特性是当今企业电子商务开发、信息建设、WEB应用程序等应用软件开发的首选技术。为此,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也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但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抽象、枯燥、难懂。针对本课程难学的特点,我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改革《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高效的实践方法,经过实际检验,效果良好。
2.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的程序设计课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有时精心准备、滔滔不绝讲解的内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以课本为主、以程序设计语言自身的体系为教学路线,侧重于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句和语法的详细讲解,没有把逻辑与实际编程解题思路作为教学的主线。教师大多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却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时,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Java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的语言,和其它过程化语言比较起来,需要转换思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概念抽象、内容枯燥难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上机实验课没有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学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时,学生的普遍反映就是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显得很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没对实验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动手能力相当差。传统的做法是教师事先布置几道编程题,然后要求学生上机编程操作验证,教师在机房不停地来回走动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但由于学生上机目标不是很明确,再加上这种实验方式使学生没有紧迫感,学生有时甚至觉得无事可做,从而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一旦进入企业,就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侧重培养企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理论课教学上以案例教学为主,其间穿插理论教学。对于案例教学而言,案例的选编是至关重要的,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其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对课堂上所要用到的案例要精挑细选,必须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要能覆盖Java语言的大部分知识,这些案例与平时的课堂举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案例组织者,需要在开课前有详细周密的教学安排,其内容包括案例实施的过程及安排,案例素材的发放,案例分析中哪些是理论分析、哪些是应用操作分析,并对案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外延知识及对策作出安排。
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增长知识视野,丰富分析应用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如何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实战型人才。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是指把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员自由搭配,以同寝室一组为宜[3],选举组长。刚开始通过讲解几个典型案例,循序渐进地介绍Java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基本的要领和方法,并对面向对象的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的案例分析,为各小组分配编程任务,提出纪律要求、技术要求和完成期限,分析完成后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然后对各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给予必要的协助和引导。我们通过实行小组教学,可以让不同思想的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所产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地传递给教师,便于教师迅速地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卷面考试,往往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为最终成绩,这种方式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中,考核方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结合案例教学的特点,对分好的小组要求每组针对案例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然后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可以自己定,给他们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最后完成代码设计、程序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其所学知识掌握更加系统、牢固,这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60%。第二,在平时的课堂小组讨论中,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记录,学期末组织各个小组的成员互相评价、打分,然后综合两部分的成绩给个综合的评定,这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4.结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以“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入案例教学和分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强伟.《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宁夏电脑,2007,(8):213-215.
[2]曾晓凤.浅析案例教学在高职计算机语言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5,(14):38-40.
[3]叶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组教学讨论[J].计算机时代,2007,(8):42-43.
关键词: 高职《Java程序设计》 案例教学 考核方式
1.引言
Java作为目前功能强大、最流行的网络编程语言,它所具有的面向对象,以及和平台无关等特性是当今企业电子商务开发、信息建设、WEB应用程序等应用软件开发的首选技术。为此,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也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但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抽象、枯燥、难懂。针对本课程难学的特点,我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改革《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高效的实践方法,经过实际检验,效果良好。
2.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的程序设计课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有时精心准备、滔滔不绝讲解的内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以课本为主、以程序设计语言自身的体系为教学路线,侧重于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句和语法的详细讲解,没有把逻辑与实际编程解题思路作为教学的主线。教师大多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却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时,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Java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的语言,和其它过程化语言比较起来,需要转换思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概念抽象、内容枯燥难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上机实验课没有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学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时,学生的普遍反映就是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显得很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没对实验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动手能力相当差。传统的做法是教师事先布置几道编程题,然后要求学生上机编程操作验证,教师在机房不停地来回走动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但由于学生上机目标不是很明确,再加上这种实验方式使学生没有紧迫感,学生有时甚至觉得无事可做,从而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一旦进入企业,就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侧重培养企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理论课教学上以案例教学为主,其间穿插理论教学。对于案例教学而言,案例的选编是至关重要的,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其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对课堂上所要用到的案例要精挑细选,必须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要能覆盖Java语言的大部分知识,这些案例与平时的课堂举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案例组织者,需要在开课前有详细周密的教学安排,其内容包括案例实施的过程及安排,案例素材的发放,案例分析中哪些是理论分析、哪些是应用操作分析,并对案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外延知识及对策作出安排。
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增长知识视野,丰富分析应用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如何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实战型人才。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是指把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员自由搭配,以同寝室一组为宜[3],选举组长。刚开始通过讲解几个典型案例,循序渐进地介绍Java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基本的要领和方法,并对面向对象的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的案例分析,为各小组分配编程任务,提出纪律要求、技术要求和完成期限,分析完成后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然后对各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给予必要的协助和引导。我们通过实行小组教学,可以让不同思想的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所产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地传递给教师,便于教师迅速地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卷面考试,往往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为最终成绩,这种方式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中,考核方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结合案例教学的特点,对分好的小组要求每组针对案例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然后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可以自己定,给他们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最后完成代码设计、程序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其所学知识掌握更加系统、牢固,这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60%。第二,在平时的课堂小组讨论中,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记录,学期末组织各个小组的成员互相评价、打分,然后综合两部分的成绩给个综合的评定,这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4.结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以“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入案例教学和分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强伟.《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宁夏电脑,2007,(8):213-215.
[2]曾晓凤.浅析案例教学在高职计算机语言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5,(14):38-40.
[3]叶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组教学讨论[J].计算机时代,2007,(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