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资源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探究活动为例,分析如何在探究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利用生成性资源,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生成性资源 探究活动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即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生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预先安排。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最终有利于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提出的质疑、发表的意见、表达的观点、争论乃至错误等。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物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教师如何在探究性课堂中捕捉和利用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以“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探究活动为例,分析在探究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具体做法。
  1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中抓住契机,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的开端。在实施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惑可看作是一种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在“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探究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催发师生问的互动对话。此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与生活紧密联系;有些来自于不懂的习题,可以暴露其思维误区;有些是源于对某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多而杂,但稍作整理即是课堂生成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例如,学生提出“探究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探究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代替外表皮完成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方法,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对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结果的影响,相同浓度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对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影响等。显然,对于这些由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若能敏锐地捕捉、放大,将探究活动安排在学生产生的问题之后,解决问题来自于学生在課堂中产生的疑惑。这样的教学比事先安排的实验要自然得多。
  确定探究的问题之后,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假设的合理性。例如,探究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代替外表皮完成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方法时,学生提出先用红墨水将内表皮染成红色再做实验方便观察,并解释用红墨水染色的可行性。上述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实验的强烈要求。
  2在实验设计中挖掘错误,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有效提炼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现行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丰富的科学史素材,描述了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和思维方式,为学生设计实验、选择方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实验设计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和错误,教师要尽可能挖掘出学生“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因势就利,组织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修正,从而使学生不断深化知识内容、完善探究方案,反复进行探究实践。
  例如,在“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探究活动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生阅读教材的实验方案后,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对实验方案加以修改或创新。在“探究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代替外表皮完成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方法”这一问题的实验设计中,学生用混有碘液的质量浓度为0.3g/L蔗糖溶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使其染色方便观察。但是,学生并没考虑到碘液有杀死细胞的作用。此时,教师并没有马上更正学生的“错误”,而将这种错误作为探究素材,促进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自我纠错,生成正确的认识:①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会导致其死亡;②应选用不能通过原生质层的染料,使其颜色停留在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形成对比方便观察;③改用混有红墨水质量浓度为0.3g/L的蔗糖溶液做实验。
  教师从学生的错误资源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教师的问题引导,剖析错误,自我反省和纠错,构建正确的概念,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在分析和交流中捕捉闪光点,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拓展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交流是探究活动中知识升华,构建核心概念的环节。教师在这个阶段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实验结束,每组派代表阐述选择本方案的原因、探究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遇到的问题,最后分享实验现象和结果。在分析和交流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往往是潜在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变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将闪光点转化为课堂教育的高潮。
  在“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探究活动中,探究相同问题的不同小组,其探究结果可能不尽相同。例如,“相同浓度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对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影响”实验中,有的小组认为一定浓度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都能使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加清水后能复原。而有小组则认为一定浓度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都能使洋葱细胞质壁分离,一定浓度KNO3溶液处理后的洋葱细胞即使不加清水也能自动复原。此时,教师应捕捉这课堂生成的闪光点,引导学生针对实验过程展开反思和讨论,再通过互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解决问题,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事先认知顺应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富变化的动态生成体系,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尤其在探究活动中,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育观念调控教学课堂,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教育。
其他文献
1问题的提出:科学发展史与论证式教学的关系  1958年,英国哲学家图尔敏(Toulmin)提出了论证研究的经典模型。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推理”和“论证”被引入课堂,论证式教学应运而生。基于科学发展史的论证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严谨的论证推理方式,学习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运用生物学事实进行思维,利用实验证据和逻辑进行论证,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2科
摘 要 以“PCR技术和原理”一节为例,谈如何利用图示打造高效课堂。在构建图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图示教学 PCR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将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摘要 以“5E教学模式”开展“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节课的教学,通过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分析讨论引发认知冲突,层层递进的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 5E教学模式 概念教学 呼吸作用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概念教学和科学探究,并提出“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教学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相应的水平,需以大概念为理念进行教学。笔者认真学习了这三节内容为“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的研讨课,尝试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1对教材的分析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摘要:从1970年开始,在国家财政资金紧张、问责制制度逐渐推行并且应用的大环境下,美国各级政府开始对本辖区内高等教育的绩效考核问题倍加关注,因此,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绩效拨款的先例。田纳西州作为该体系的创立者与实行者,是最早开始实行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政策的,特色明显,效果显著。文章主要对美国公立高校绩效拨款体系进行分析,并且以田纳西州高等教育领域绩效拨款政策为例,分析田纳西州绩效拨款指标体系,提炼并分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认真研读今年的理科综合生物卷(I卷)可以发现,今年试题在考查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表现在对生物学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呈现与分析等方面延续了以往要求,强化了对实验的分析和讨论,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将结果以曲線、图表直接呈现而后分析的要求,而是要求考生能够将数据转化为曲线再分析得出结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1 培养生物学思维特质是提高生物素养的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片、动画、小故事等让学生感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和欣赏。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事实,发扬协
对DNA复制方式的考查,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笔者在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此知识点作了适当的延伸,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P82中“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早期推测”内容有机渗透于复习课中,同时辅以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在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但学生在解答2010年北京理综卷第30题时,对题中解题思维和答案产生质疑,因为所给答案没有考虑对DNA分子复制的第三种方式——
应用斐林试剂与碘液时的几点注意问题    1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为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性糖生成,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试剂分析:底物用淀粉和蔗糖做对照,不但要证明淀粉酶能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对如何确定样方的面积,如何进行随机取样等知识点,因为缺乏实际的认识总会出现一些理解的错误。笔者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实际调查,来突破以上难点,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了一节真正走进自然的生物课。  1实验准备  1.1调查场地的选择  笔者所任教学校因为建设体育館划出了一块空地,长满杂草,形状大致如图1所示。  草地1长约150m,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