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考高考备考阶段如何实现学生作文的快速升格。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猎取人文素材的兴趣、帮助学生人文情结的回归与外化、培养学生时代性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养成“大人文情怀”等手段,“标”、“本”兼治,实现学生文品与人品的双重升格。
关键词:人文素养;文品;大人文情怀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身边的人与事非常冷漠,对事物完全没有个人见解与立场。在作文中爱空唱高调,讲假话,甚至只把作文当作另一种标准化考试,背熟作文格式与事例,照套不误。这样的文章体现出来的“文品”是不高的。但另一方面,当教师呼吁学生要说真话,抒真情的时候,又发现写真话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或意识不积极甚至低俗,反映的是作者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欠缺,“人品”不高尚。作文贵在真,但这种真并不是简单的讲真话,而是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对自然对社会的“赤子”之心,体现作者在处理个体与自然、他人、社会关系的人文素养。要“标”、“本”兼治,实现“文品”与“人品”的升格,我采取以下做法:
一、激发学生猎取人文素材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受到港台文化和“哈韩”“哈日”文化的影响极深,他们普遍关注港台、日、韩等地流行音乐,流行服饰和漫画,也关注国内一些表述浅白的网络流行作品。但对需要琢磨思考的正统文化现象了解得极少,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某日,我与一学生讲作文,我建议她不妨用项羽刘邦的例子来论证某个观点。她傻傻地望着我,最后蹦出一句:“项羽刘邦是谁?”据悉,她还是一位美术生!这或许是一个特例,但足以说明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程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大量积累人文素材。为了激发学生猎取知识,搜集素材的兴趣,我结合课前五分钟进行素材展示。之前,我作了素材范围搜集的提示,横向有: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军事、体育、科技,外交等领域;国外、国内;个人、集体、国家。纵向有:过去,现在,未来。
二、帮助学生人文情结的回归
学生对人文方面的素材关注了,记录下来了,这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好材料买回来了,还需要有好的“厨艺”,才能做出好的菜。现代文学发展初期,就有人提出“吾手写吾心”,也就是要写出人内心真实的情感。但另一方面,所谓内心的真实情感虽然未必要“文以载道”,但必须是健康的高尚的,有人文性的,决不能是低级庸俗的。这涉及到语文教学的一个大任务,即德育与美育,操作起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高考备考这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文格”(即文章体现出来的作者品格)呢?我觉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人文情结,将之外化为文字表达出来。何为人文情结?有个人尊严,有人生目标,热爱家人,热爱环境、热爱集体或国家。其实每个学生,只要他遵纪守法,都具备这种情结。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学生内心的这些潜在的人文情结,鼓励他外化成文。因此我在学生中提出这样一种言论:“只要你是一个好人,就能写出好文章”。
三、肯定学生时代性的人文视角
一个人,当他有了个人的尊严,有了对家人,对环境的爱,他就很容易随这些人与物而或喜或悲。引导得当,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广的人文情怀。其实,学生从小就接受宽广的人文情怀的教育熏陶:王二小为保护解放军而牺牲;刘胡兰为保护党组织而献身;雷锋帮助其他人不惜一切,自己生活却非常俭朴;杜甫有“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怀。这些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做法,为什么并没有成为学生日常行为自觉的道德选择?为什么每次这些例子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几乎同一种观点,同一种论调?学生说:“这些事例离我们太远,他们的做法今天看来不可思议:要王二小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小孩子来保护解放军,极不人性化,现在不是不提倡见义勇为了吗?不是说要衡量自己力量才“勇为”吗?刘胡兰为何不懂反间计,却一心求死,想成就英名吗?雷锋叔叔帮助陌生人,在今天肯定会官司缠身……学生的问题是尖锐的,他们的质疑也是在情在理的。这些才是学生所在的时代真实的声音,不尊重这样的声音,学生在作文中就惟有选择说假话。如何才能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善良的弦,我觉得一定要讲好那些能引起他们情感上共鸣的、时代性的素材,让悲天悯人的宽广的人文情怀“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才能真正收到“以文促德”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形成“大人文情怀”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发展的共同体,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放眼世界的、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爱国爱家情感。在课堂上,我常常要求学生对固有的历史评价多提个“为什么”。如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不少“以汉为尊”的狭隘民族观念,汉族人非要建立汉人的江山不可。因此在讲到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时候,我注意引导学生讨论:面对昏君的十二道军令,你认为岳飞是否一定要遵从?面对已然腐朽的王朝,文天祥是否应该誓死效忠?经过引导,学生往往能“语出惊人”,生发独特的观点。如《道士塔》讨论课上,一个学生就说出“文物研究应该是世界的,不是某民族的”这样的观点。在讨论陆秀夫誓死保护幼主的行为时,有学生说:“一个毫无治国经验的小孩,肯定无法给当时的民族带来真正的幸福,陆秀夫的行为,实际只顾及自己‘成就英名’,是自私的,实质是没有‘以人为本’。”(竟然用到一个这样时髦的词语来评价古人。)某学生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陈家洛领导的“红花会”为例,批判了他在清朝如日中天时,仍然要反清复明的错误。某同学自编出这样的材料作文题:
在二战时,美国开始猛烈轰炸日本,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得知后,赶到美军指挥部,要求他们不要炸奈良城。原因是那里有中国唐朝高僧鉴真大师指导设计庆兴建的一座唐招提寺,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建筑。因为他的建议,奈良城被从轰炸名单中划掉。其实抗战期间,梁思成和中华民族饱受着日军侵略带来的痛苦,他的一位亲人更是直接牺牲在日空战中。国仇家恨,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国炸日本古城赶到高兴。然而,梁思成却做出另外的选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这是关于“战争与文化永恒”、“个人仇恨与宽广人文胸怀”的思考。学生在取材上关注了这样有深度的人文素材,何愁他的作文主题不深刻?本次作文,学生就举出“郎平出任美国女排教练”等例子,并提出“体育交流应该是世界性的”这样深刻的具有“大人文情怀”的观点。
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品”与“人品”,教师在备考中就要注意一步步地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达到“读书——写作——修为”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人文素养;文品;大人文情怀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身边的人与事非常冷漠,对事物完全没有个人见解与立场。在作文中爱空唱高调,讲假话,甚至只把作文当作另一种标准化考试,背熟作文格式与事例,照套不误。这样的文章体现出来的“文品”是不高的。但另一方面,当教师呼吁学生要说真话,抒真情的时候,又发现写真话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或意识不积极甚至低俗,反映的是作者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欠缺,“人品”不高尚。作文贵在真,但这种真并不是简单的讲真话,而是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对自然对社会的“赤子”之心,体现作者在处理个体与自然、他人、社会关系的人文素养。要“标”、“本”兼治,实现“文品”与“人品”的升格,我采取以下做法:
一、激发学生猎取人文素材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受到港台文化和“哈韩”“哈日”文化的影响极深,他们普遍关注港台、日、韩等地流行音乐,流行服饰和漫画,也关注国内一些表述浅白的网络流行作品。但对需要琢磨思考的正统文化现象了解得极少,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某日,我与一学生讲作文,我建议她不妨用项羽刘邦的例子来论证某个观点。她傻傻地望着我,最后蹦出一句:“项羽刘邦是谁?”据悉,她还是一位美术生!这或许是一个特例,但足以说明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程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大量积累人文素材。为了激发学生猎取知识,搜集素材的兴趣,我结合课前五分钟进行素材展示。之前,我作了素材范围搜集的提示,横向有: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军事、体育、科技,外交等领域;国外、国内;个人、集体、国家。纵向有:过去,现在,未来。
二、帮助学生人文情结的回归
学生对人文方面的素材关注了,记录下来了,这只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好材料买回来了,还需要有好的“厨艺”,才能做出好的菜。现代文学发展初期,就有人提出“吾手写吾心”,也就是要写出人内心真实的情感。但另一方面,所谓内心的真实情感虽然未必要“文以载道”,但必须是健康的高尚的,有人文性的,决不能是低级庸俗的。这涉及到语文教学的一个大任务,即德育与美育,操作起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高考备考这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文格”(即文章体现出来的作者品格)呢?我觉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人文情结,将之外化为文字表达出来。何为人文情结?有个人尊严,有人生目标,热爱家人,热爱环境、热爱集体或国家。其实每个学生,只要他遵纪守法,都具备这种情结。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学生内心的这些潜在的人文情结,鼓励他外化成文。因此我在学生中提出这样一种言论:“只要你是一个好人,就能写出好文章”。
三、肯定学生时代性的人文视角
一个人,当他有了个人的尊严,有了对家人,对环境的爱,他就很容易随这些人与物而或喜或悲。引导得当,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广的人文情怀。其实,学生从小就接受宽广的人文情怀的教育熏陶:王二小为保护解放军而牺牲;刘胡兰为保护党组织而献身;雷锋帮助其他人不惜一切,自己生活却非常俭朴;杜甫有“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怀。这些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做法,为什么并没有成为学生日常行为自觉的道德选择?为什么每次这些例子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几乎同一种观点,同一种论调?学生说:“这些事例离我们太远,他们的做法今天看来不可思议:要王二小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小孩子来保护解放军,极不人性化,现在不是不提倡见义勇为了吗?不是说要衡量自己力量才“勇为”吗?刘胡兰为何不懂反间计,却一心求死,想成就英名吗?雷锋叔叔帮助陌生人,在今天肯定会官司缠身……学生的问题是尖锐的,他们的质疑也是在情在理的。这些才是学生所在的时代真实的声音,不尊重这样的声音,学生在作文中就惟有选择说假话。如何才能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善良的弦,我觉得一定要讲好那些能引起他们情感上共鸣的、时代性的素材,让悲天悯人的宽广的人文情怀“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才能真正收到“以文促德”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形成“大人文情怀”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发展的共同体,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放眼世界的、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爱国爱家情感。在课堂上,我常常要求学生对固有的历史评价多提个“为什么”。如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不少“以汉为尊”的狭隘民族观念,汉族人非要建立汉人的江山不可。因此在讲到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时候,我注意引导学生讨论:面对昏君的十二道军令,你认为岳飞是否一定要遵从?面对已然腐朽的王朝,文天祥是否应该誓死效忠?经过引导,学生往往能“语出惊人”,生发独特的观点。如《道士塔》讨论课上,一个学生就说出“文物研究应该是世界的,不是某民族的”这样的观点。在讨论陆秀夫誓死保护幼主的行为时,有学生说:“一个毫无治国经验的小孩,肯定无法给当时的民族带来真正的幸福,陆秀夫的行为,实际只顾及自己‘成就英名’,是自私的,实质是没有‘以人为本’。”(竟然用到一个这样时髦的词语来评价古人。)某学生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陈家洛领导的“红花会”为例,批判了他在清朝如日中天时,仍然要反清复明的错误。某同学自编出这样的材料作文题:
在二战时,美国开始猛烈轰炸日本,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得知后,赶到美军指挥部,要求他们不要炸奈良城。原因是那里有中国唐朝高僧鉴真大师指导设计庆兴建的一座唐招提寺,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建筑。因为他的建议,奈良城被从轰炸名单中划掉。其实抗战期间,梁思成和中华民族饱受着日军侵略带来的痛苦,他的一位亲人更是直接牺牲在日空战中。国仇家恨,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国炸日本古城赶到高兴。然而,梁思成却做出另外的选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这是关于“战争与文化永恒”、“个人仇恨与宽广人文胸怀”的思考。学生在取材上关注了这样有深度的人文素材,何愁他的作文主题不深刻?本次作文,学生就举出“郎平出任美国女排教练”等例子,并提出“体育交流应该是世界性的”这样深刻的具有“大人文情怀”的观点。
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品”与“人品”,教师在备考中就要注意一步步地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达到“读书——写作——修为”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