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实验教学是否有效,主要通过实验教学后,学生在上述诸多方面获得的发展程度来衡量.只有学生真正获得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获得了兴趣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是有效的实验教学.
下面,本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因此,教师不仅要保证实验的成功,而且还应精心设计演示方法,使演示产生最佳效果.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实验来设置情境,充分利用这些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实验在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1.注重新颖
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应注重新颖性,实验也应如此.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到许多科学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实验仅是对这些现象的简单重复,那么学生会感到乏味.这时教师应另辟蹊径、推陈出新、增加刺激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奇特
奇在于有悖“常理”,这常常会成为鞭策学生深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演示时,要注意创设有悖“常理”的奇妙情景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渲染惊险
险是绷紧心灵之弦的绝招.教师将实验预设为有一定险情,渲染惊险的气氛,催促学生搏击在惊险的风浪中,拉响开航的汽笛,迈开探索科学的步伐.当学生想象中的实验结果引起不良后果(如损坏东西或人体等)时,学生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地关心实验的进行.
例如,在学习 “动能和势能转化”时,教师可把书中的单摆实验改为“铁球碰鼻”的演示:将一个铁球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让铁球能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朝教师打来时,教室里必会发出惊叫声,学生为教师捏了一把汗.但教师镇静的神态又会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什么这球不会撞到鼻子呢?如此情境创设在有惊无险中成功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探讨的浓厚兴趣.
二、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实验的效果可吸引更多学生对实验产生研究兴趣,让更多学生关心留意课本知识与实验结果的联系,也使更多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与教师、同学的交流沟通,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增强实验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显度
实验应使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因此,教师应想办法把一些细微的现象进行放大.
例如,在学习 “声音的发生”时,可借助“纸人跳舞”的装置(即用纸人来代替纸屑)扩大声音的振动效果.看到可爱的小纸人在泡沫盒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开心之余也深深地记住了“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这一知识.
此外,还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优势,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创造美感
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我们的实验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产生美的感受.这种科学美一旦深入学生的脑海,就往往会显得深刻持久.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为了说明二氧化碳跟水反应,传统的做法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在教学中实验效果不够理想,于是做了如下的改进:先将紫色石蕊实验分别喷到两朵纸制的小白花上,然后分别喷上稀醋酸和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水不能;再将喷满水的那朵纸花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再取一朵一样的未经处理的小白花也放入该集气瓶中,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通过一步步操作,小花变幻着它们的颜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
三、改变实验方式,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教无定法,在科学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实验教学亦是如此.实验教学的方式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参与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教材中的实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增强实验创新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先将实验结果和方案讲清楚,再做实验验证其正确性,这样的过程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操作的地位,缺乏挑战性.而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操作乃至分析探究结果,这样学生会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往“斜面实验”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的运动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再推导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实验能否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且操作的可靠性不够强(如小车在斜面上是否都是静止下滑等),更主要的是学生没有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可引导、启发学生来探究“运动的小车所受摩擦力越来越小的时候,小车的运动速度减小的更快还是更慢?”通过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等一系列过程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体验了这个定律得出的过程,所以他们对这个定律理解得也越深刻,掌握得也越好.这样探究性实验活动对增强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3.变课内实验为课外探究,拓展实验空间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确实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有一定的趣味性,坚持用生活中的器材做实验,不断改进课本中的实验方案或装置,使学生实验均能随堂进行,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新课程中有很多具有丰富的科学教育价值的实验内容.但是限于紧张的课时,许多实验要么没有开展,要么在实验中学生没有实验探究的机会,要么由教师越俎代庖呈现实验结果,从而造成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即是任重而道远.作为科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重点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实验活动,借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下面,本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因此,教师不仅要保证实验的成功,而且还应精心设计演示方法,使演示产生最佳效果.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实验来设置情境,充分利用这些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实验在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1.注重新颖
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应注重新颖性,实验也应如此.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到许多科学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实验仅是对这些现象的简单重复,那么学生会感到乏味.这时教师应另辟蹊径、推陈出新、增加刺激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奇特
奇在于有悖“常理”,这常常会成为鞭策学生深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演示时,要注意创设有悖“常理”的奇妙情景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渲染惊险
险是绷紧心灵之弦的绝招.教师将实验预设为有一定险情,渲染惊险的气氛,催促学生搏击在惊险的风浪中,拉响开航的汽笛,迈开探索科学的步伐.当学生想象中的实验结果引起不良后果(如损坏东西或人体等)时,学生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地关心实验的进行.
例如,在学习 “动能和势能转化”时,教师可把书中的单摆实验改为“铁球碰鼻”的演示:将一个铁球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让铁球能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朝教师打来时,教室里必会发出惊叫声,学生为教师捏了一把汗.但教师镇静的神态又会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什么这球不会撞到鼻子呢?如此情境创设在有惊无险中成功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探讨的浓厚兴趣.
二、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实验的效果可吸引更多学生对实验产生研究兴趣,让更多学生关心留意课本知识与实验结果的联系,也使更多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与教师、同学的交流沟通,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增强实验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显度
实验应使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因此,教师应想办法把一些细微的现象进行放大.
例如,在学习 “声音的发生”时,可借助“纸人跳舞”的装置(即用纸人来代替纸屑)扩大声音的振动效果.看到可爱的小纸人在泡沫盒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开心之余也深深地记住了“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这一知识.
此外,还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优势,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创造美感
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我们的实验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产生美的感受.这种科学美一旦深入学生的脑海,就往往会显得深刻持久.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为了说明二氧化碳跟水反应,传统的做法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在教学中实验效果不够理想,于是做了如下的改进:先将紫色石蕊实验分别喷到两朵纸制的小白花上,然后分别喷上稀醋酸和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水不能;再将喷满水的那朵纸花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再取一朵一样的未经处理的小白花也放入该集气瓶中,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通过一步步操作,小花变幻着它们的颜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
三、改变实验方式,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教无定法,在科学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实验教学亦是如此.实验教学的方式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参与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教材中的实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增强实验创新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先将实验结果和方案讲清楚,再做实验验证其正确性,这样的过程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操作的地位,缺乏挑战性.而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操作乃至分析探究结果,这样学生会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往“斜面实验”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的运动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再推导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实验能否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且操作的可靠性不够强(如小车在斜面上是否都是静止下滑等),更主要的是学生没有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可引导、启发学生来探究“运动的小车所受摩擦力越来越小的时候,小车的运动速度减小的更快还是更慢?”通过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等一系列过程来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体验了这个定律得出的过程,所以他们对这个定律理解得也越深刻,掌握得也越好.这样探究性实验活动对增强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3.变课内实验为课外探究,拓展实验空间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确实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有一定的趣味性,坚持用生活中的器材做实验,不断改进课本中的实验方案或装置,使学生实验均能随堂进行,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新课程中有很多具有丰富的科学教育价值的实验内容.但是限于紧张的课时,许多实验要么没有开展,要么在实验中学生没有实验探究的机会,要么由教师越俎代庖呈现实验结果,从而造成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即是任重而道远.作为科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重点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实验活动,借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