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职校德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领悟、提升。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情绪渲染法、情景展示法、角色扮演法和实践体验法,寓理于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方式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3-01
新课程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德育课上,德育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以现实生活热点为背景,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向他们展现现实生活的复杂和多样,让学生在典型的环境中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
一、情境创设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
1.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遵循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时期。在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录像等,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训练了抽象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2.情境创设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①可见,好奇心是人们固有的,一旦好奇心得以满足,就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动力。情境设置运用电化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及表演的再现等多元化的形象构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给学生的知觉,感觉以新的刺激,充分满足了中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3.情境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中学生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绪易受感染。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这一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产生出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
二、德育课情景创设的误区
1.片面追求活动过程中的文艺形式
德育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来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法纪、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形式不拘泥于哪一种,可以是歌曲、舞蹈、小品等。但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最终不能脱离教学的预期目标。然而,在德育活动课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活动的趣味性,活动课上安排了一些形形色色的文艺性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由于文艺性质的节目篇幅过重而严重影响了活动课的实效性。
2.片面追求活动过程中的华丽语言
有些竞赛课上,老师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也反复的练习课堂上的语言,然而通过他们木然的表情,呆滞的眼神我们不难发现这不过是背台词而已。德育活动课要求真实性,如果学生的参与以背稿子为主要的形式,那么德育课只不过是流于一种形式而已。
3.让情境服从于教学内容,忌“牵强附会”
“德育情景的创设应该保持教学味兼顾实用性,切忌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③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偏离教材的基本观点,甚至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
三、德育课情景创设的具体方法
1.情绪渲染法
即通过教师或者是有准备的学生主动的言语,丰富而准确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等方面的情绪渲染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和教师达到共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情感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情绪的尺度,达到不温不火。
2.情境展示法
即通过诸如投影、录像、音乐、小品、漫画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渲染适当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和教育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展示的多种手段无需在一堂课中全部使用出来,而只能结合教材选择一两种运用,否则过多过滥的感官刺激会造成学生的大脑疲劳和注意力分散而削弱对情境的体验和思索。
3.角色扮演法
即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德育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4.实践体验法
即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社会大情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自我体验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情境,只要教师精心地选择社会环境中积极的、光明的教育要素,带领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途径,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在接触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激发积极的情感、获得相应的知识观念”。④ 正如荀子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行而止矣。”
实践表明,精心设置的情境通过寓理于情,引情入境能抓住形、进入境、激起情、揭示理,使学生在乐中学、学而思、思后行,使德育教育本身与教育对象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使教育对象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亲历感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提升,情感与理智直接对话,让道德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胡兴松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李吉林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年版
[3]杨玉厚 《中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述评》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4]《德育,应该拿什么占据孩子的心灵》 新华网 焦点访谈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方式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3-01
新课程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德育课上,德育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以现实生活热点为背景,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向他们展现现实生活的复杂和多样,让学生在典型的环境中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
一、情境创设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
1.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遵循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时期。在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录像等,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训练了抽象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2.情境创设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①可见,好奇心是人们固有的,一旦好奇心得以满足,就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动力。情境设置运用电化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及表演的再现等多元化的形象构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给学生的知觉,感觉以新的刺激,充分满足了中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3.情境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中学生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绪易受感染。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这一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产生出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
二、德育课情景创设的误区
1.片面追求活动过程中的文艺形式
德育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来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法纪、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形式不拘泥于哪一种,可以是歌曲、舞蹈、小品等。但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最终不能脱离教学的预期目标。然而,在德育活动课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活动的趣味性,活动课上安排了一些形形色色的文艺性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由于文艺性质的节目篇幅过重而严重影响了活动课的实效性。
2.片面追求活动过程中的华丽语言
有些竞赛课上,老师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也反复的练习课堂上的语言,然而通过他们木然的表情,呆滞的眼神我们不难发现这不过是背台词而已。德育活动课要求真实性,如果学生的参与以背稿子为主要的形式,那么德育课只不过是流于一种形式而已。
3.让情境服从于教学内容,忌“牵强附会”
“德育情景的创设应该保持教学味兼顾实用性,切忌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③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偏离教材的基本观点,甚至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
三、德育课情景创设的具体方法
1.情绪渲染法
即通过教师或者是有准备的学生主动的言语,丰富而准确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等方面的情绪渲染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和教师达到共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情感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情绪的尺度,达到不温不火。
2.情境展示法
即通过诸如投影、录像、音乐、小品、漫画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渲染适当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和教育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展示的多种手段无需在一堂课中全部使用出来,而只能结合教材选择一两种运用,否则过多过滥的感官刺激会造成学生的大脑疲劳和注意力分散而削弱对情境的体验和思索。
3.角色扮演法
即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德育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4.实践体验法
即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社会大情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自我体验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情境,只要教师精心地选择社会环境中积极的、光明的教育要素,带领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途径,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在接触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激发积极的情感、获得相应的知识观念”。④ 正如荀子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行而止矣。”
实践表明,精心设置的情境通过寓理于情,引情入境能抓住形、进入境、激起情、揭示理,使学生在乐中学、学而思、思后行,使德育教育本身与教育对象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使教育对象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亲历感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提升,情感与理智直接对话,让道德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胡兴松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李吉林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年版
[3]杨玉厚 《中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述评》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4]《德育,应该拿什么占据孩子的心灵》 新华网 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