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裂缝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A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电影《裂缝》中的很多设计都富含象征意义,因此对这部电影的分析和评价一直颇有分歧。本文从电影的地点、人物、道具和关键情节四个方面入手,深度剖析这部电影中的象征含义,探讨本片的人性主题。
  关键词: 《裂缝》 象征 人性
  影片《裂缝》根据女作家谢拉·科勒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英国乡下一所寄宿女校中,跳水队队员们和女教师G小姐之间的故事。电影虽然延续了原著中阴郁的笔触,但在情节上做了较大改动,削弱了暴力色彩,凸显了人物形象,对人性的探索也触及了更深层面。本文试从影片中的地点、人物、道具和关键情节的设置入手,浅谈本片的隐喻象征。
  一、故事发生地点的设置及其象征意义
  孤岛是整个故事精神困境的隐喻。无论是地志空间,还是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作者都清楚地阐释了这一点。
  1.心理空间
  不安分是影片中几个主人公的共同特质。在这个刻板规矩的环境中,学校里那片小小的湖泊是跳水队专属的精神家园。准确地说,是G小姐的心灵之湖。在这个安全的范围之内,G小姐可以放心地在想象中达成那些在现实中永远做不到的事,从而获得满足感。而跳水队的女孩儿们,她们努力完成G小姐的要求,并不是因为她们有多热爱跳水这项运动,而是为了取悦G小姐,因为,G小姐是她们的灯塔,是这孤岛之中,她们唯一的精神希冀和梦想寄托。
  2.社会空间
  在这样一所孤岛般的寄宿学校里,生活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透过影片断断续续地暗示,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一些是因为丑闻被迫离开家乡的,或者被以前的学校开除无处可去的,要不就是因为复杂的家事成为多余的角色而被安置到此地的,等等。总之,这群可怜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被抛弃的意味,她们都经历了想要离开的苦苦挣扎,也有着家人终究会来接自己回家的美好幻想,但最后还是终于明白无人再可接纳她们,学校即她们唯一的安身之处。然而,这里没有亲人和蔼的脸庞,没有家的温暖,只有刻板的规矩、严肃的教师、聒噪的同伴,她们渴望外面的世界,却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她们的心理是封闭而孤独的。而学校里的教职员工,虽然影片中没有明确交代她们的身世背景,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苍老的女性,原著中有提到她们要不就是因为年龄太大无处可去,要不就是因为丑闻而被迫来到这里避世,G小姐是其中唯一年轻的教职员工,而她待在这里的原因是她从未离开过这里,她本是学校的学生,后留下来执教,因为她已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也没有勇气独自漂泊。因为是女校的缘故,男性教职工极少,有的也是年龄较大,从事一些体力劳作,离学生较远。这样一群人,从她们所处的社会空间来看,是一群处在社会边缘,被流放到这里的天涯沦落人。就她们本身而言,都是一座孤岛。
  3.地志空间
  影片将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南非改为了英国,导演乔丹·斯科特认为英国传统刻板的寄宿学校更能表达故事的讽刺意味。然而,在环境的设置上,影片遵循了原著的描写,大片荒芜的草原将寄宿学校与外界隔开。寄宿学校所在的小镇远离闹市、偏僻遥远,与外面的世界被一片海域隔开。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一特殊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只有在闭塞的环境之中,才能产生极权的统治。孤岛的设计象征着封闭与囚禁的牢笼,在这里生活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极为压抑和孤独。导演不仅要阐述残酷青春,还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1930年代极权时代欧洲人民的心理。
  二、主要人物的设置及其象征意义
  1.G小姐——懦弱、卑微、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
  “G小姐就是我们的裂缝。你若有了一条裂缝,看东西你会看得更清楚:深暗的阴影,阳光下透明的橡树叶,还有映衬在蜡质树叶下的粉红色木兰花瓣发出的柔和光泽……”[1]通过这段引自于原著的文字,我们可以领悟到所谓“裂缝”真正的涵义。少女们渴望的是自由,是追求自由的勇气,而G小姐的存在其实就是一道裂缝,让少女们透过这道裂缝看到一个她们憧憬向往的世界。为何女孩们如此迷恋G小姐?追溯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十五岁左右的这个年龄段,女孩已经开始逐渐脱离童真无知的心理状态,渴望向成熟迈进,早熟少女们已经厌烦身边无知懵懂的同伴,急切盼望新朋友,但在寄宿学校里,除却身边的同学,便是年迈的教员,只有G小姐是这其中最独一无二的存在,她如此年轻美丽、气质独特,符合少女们的一切期待。
  其次,对G小姐的迷恋来自于少女们被压抑的性冲动。女孩儿们已经到了发育的时期,对于情欲她们已经有所了解,并且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女孩儿们对性的向往开始萌发,并将此与成人的世界画上了等号。在女孩儿们的眼里,G小姐显然是对情欲了如指掌的,充满魅惑气质。另外,寄宿学校里缺乏男性,而G小姐身上却独有一种刚强的中性气质,吸引了少女,在一定程度上她代替了男性。于是,少女们将G小姐视为情欲对象,与G小姐任何的肌肤碰触都令她们震颤不已,这也更好地解释了为何费娅玛引起了少女们如此强烈的嫉恨,因为这类似于夺偶的行为,激发了少女们可怕的动物本能。
  2.费娅玛——牢笼与自由世界中间的那道裂缝
  远道而来的西班牙贵族女孩费娅玛打破了跳水队里原本病态却平衡的状况。她所引发的女孩儿的嫉妒非常容易理解,在这里想要阐释的是她和G小姐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为何G小姐要置她于死地?
  费娅玛即G小姐的裂缝。费娅玛是一位真正的公主,她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她本身,就是G小姐的梦想。费娅玛无视来自G小姐的各种示好,G小姐编织的谎言和浅薄的设想完全无法勾起她的一丝兴趣。费娅玛有她自己的一套生存处世哲学,她不需要讨好或者崇拜,亦不愿意真正“融入”这个封闭的空间。费娅玛身上具备的,其实正是包括G小姐在内的女校里其他人们向往憧憬的。
  当然,向往和憧憬在这样一种极度封闭的环境里很容易转化成为嫉妒。G小姐担心自己的地位被费娅玛夺走,而沦为孤立无援的人,再加上失恋之苦让她的感情扭曲,转化为对费娅玛致命的嫉妒。作为一生都在这样一个封闭空间里的人来说,G小姐熟练掌握着在这里的生存技巧,她挑拨着其他女孩对费娅玛的嫉妒情绪致使女孩们最终对费娅玛做出了攻击,而她也适时地利用自己的权威支开了其他女孩,最终任由费娅玛死在自己的怀里而没有人知道那救命的呼吸器其实就在她手边。一切都很完美,G小姐可以继续着她光辉又迷人的谎言人生,继续享受着女孩们的崇拜与爱慕……遗憾的是黛回来得稍微早了几秒钟,使G小姐的真实面目得以暴露。   三、细节道具的设置及其象征意义
  无论在多么封闭孤绝的环境,只要有人类群体的存在,就是一个小社会,就会建立起秩序。而这个群体的组成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她们虽然受成人的管制和约束,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人真正引导和影响她们的心灵。而且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女子学校里,孩子们自有一套生存方式和社会秩序,她们在这个远离世界的地方模仿成人进行游戏。在团体中,女孩儿们选出了头领,或者说总有女孩站出来争夺权力,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并且在这些孩子的游戏中,存在着许多处于支配地位的符号。
  1.红腰带——特权阶级及势力划分
  影片中最为明显的第一个权力符号来自于跳水队的红腰带。学校的制服为白色衬衣、黑色裙子,腰间系一根蓝色细腰带,只有跳水队的女孩们系的是红绸腰带。这惹眼的标志让女孩儿们区别于学校里的其他同龄人,这让她们感受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群,因为她们是——G小姐的宠儿。系上这根红腰带,你就能得到被允许的特权,享受众人艳羡的眼光,你在你所生活的环境中被默认为高人一等。跳水队的女孩儿们珍视自己这份荣耀,小心翼翼地跟随她们的领袖G小姐,维护G小姐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一旦G小姐的权力瓦解,她们的特权也随之崩塌。她们不知道为何被G小姐挑选,只是受宠若惊地捍卫这份特权。当费娅玛的死让女孩儿们清醒过来,看透G小姐的本质,终于鼓起勇气推翻G小姐的神话,这里的标志性动作是女孩儿依次解下自己的红腰带扔在G小姐面前。
  2.黑点图腾——权力与斗争
  G小姐对于女孩儿们来说是至高无上的王,但在女孩内部又自有分级。最受G小姐青睐,行事作风最像G小姐的黛,成了女孩团体的领袖。影片当中,出现了一个代表女孩权力的符号——黑点图腾。黑点的典故来自于《金银岛》,意思是谁被涂上黑点就会死去。黛和跳水队的女孩儿们用这个游戏宣示她们的敌意。费娅玛不愿意表示对团体规则的屈服,又独占了G小姐的宠爱,甚至藐视G小姐的权威,激怒了嫉妒的黛,于是费娅玛被涂上了黑点,这将她排除于团体之外,也暗示了她最终的死亡结局。
  四、关键情节的设计及其象征意义
  女孩儿们的午夜宴会成了费娅玛悲剧的导火索。这个象征情欲与释放的游戏,让扮演米德琳的费娅玛大醉,从而给了G小姐可乘之机,猥亵了费娅玛。然而值得探讨的是,在其他女孩儿们意识到费娅玛遭遇了什么事之后,她们的反应并不是害怕和同情,而是不可理喻地燃起了熊熊怒火,对费娅玛进行了围攻。这个情节是片中最为著名的片段,孩子们殴打费娅玛并无明确目的,只是为了泄愤,而费娅玛的抵抗使得施暴的女孩兴奋起来,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此时此刻,少女们身上所受的教育和道德的约束正在褪去,人类历史也在倒退,她们回到丛林,完全受本能的原始冲动支配,展现出嗜血的兽性。费娅玛一时逃脱,围猎她的少女们进入兴奋的巅峰状态,甚至有人学起野兽的嚎叫,游戏的成分更加明显,将费娅玛视为捕猎的对象。
  这样的恶行令人胆战心惊。这些美丽的少女生命缝隙中为何隐藏了如此惊人的犯罪冲动?这一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群体心理进行分析。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群体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天然的破坏性,二是易受暗示。群体具有破坏性不只是因为它能带给人虚幻的安全感,还在于它可以释放出蛰伏在个体身上的野蛮本能,并使人因感受到力量的存在而变得兴奋[2]。勒庞说:“群体慢慢杀死没有反抗能力的牺牲者,表现出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这种残忍,与几十个猎人聚集成群用猎犬追捕和杀死一只不幸的鹿时表现出的残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3]然而,群体不仅隐含可怖的破坏力,勒庞还指出:“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特有的激情。”[4]电影中少女们的暴行正好与之对应,此时理智已被抛却,幻觉在传染,而她们喜欢幻觉更甚过真实。费娅玛在她们眼中此时已不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而是一头可任她们宰割的小动物,而她们也从猎人转变为野兽,无情地撕咬,此时此刻,已经不仅是儿童残忍天性的暴露,更是人性的消逝。
  五、结语——忏悔与救赎
  本片中的忏悔并不是让人警觉自己欲念的产生,而是反省自己的罪恶,寻求生命的真谛。因为“忏悔是一种敞开,它意味着将外表撕开从而露出别人看不见的内在。然而忏悔只是敞开的一种方式,是主动的,人类并不都愿意忏悔,他们往往处于被动敞开的状态,需要他人对其罪恶的目击”[5]。影片的结尾,黛因为目睹了G小姐杀害费娅玛的过程而彻底击碎了G小姐的虚伪面具,在痛苦的反思和忏悔之后,黛勇敢地反抗了G小姐并告发了她,在校长为了不破坏学校声誉而企图镇压舆论之后,黛义无反顾地逃离了这所牢笼,把对费娅玛的忏悔转为对生命真正的追求。这无疑是这部阴郁影片中的一缕阳光,终于有人迈出了寻求自由与真理的第一步。但代价不可挽回,逝去的少女生命将永远哭泣,生命的裂缝,人性的丑陋,人在道德与欲望的夹缝中永远接受着拷问。
  参考文献:
  [1]谢拉·科勒著.申屠云峰,曹艳译.裂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29.
  [2]王彦兴,龚璇.孤岛上的荒唐游戏——对《蝇王》的心理分析批评外语研究,2005,1:66.
  [3][4]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汪顺宁.被撕裂的完美邪恶——电影《裂缝》的主题分析.电影评介,2011:55.
其他文献
《出山记》是由遵义市广播电视台和焦波光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焦波执导的纪录片。该片于2018年4月2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以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大通道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为主线,讲述了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贫困乡村大漆村的当地群众走出大山的故事。作为纪录电影《出山记》的姊妹篇,《进城记》同样也以相近的题材,在导演焦波精心拍摄下荣获“第26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
養儿子VS养女儿,爸爸的画风完全不一样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学生不感兴趣,学校难重视,老师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改变教授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90后”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尤其是电子产品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很容易被手机等移动设备吸引,英语老师可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引导作用,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将手机“变废为宝”,改变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移
摘 要: 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价值在于有具体的教学实践,离开课程实践的ESP是没有生命力的。文章从课程设置、教材、师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非英语专业开设的ESP课程机电英语加以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实施ESP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专门用途英语(ESP) 教学实践 机电英语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
拜人类科技发展与丰富的想象力所赐,微电影于2010年正式呱呱坠地,微电影的光影以光的速度在光通路的传播下迅速崛起,自2010年开始,微电影的“微”风来袭并且已经是风生水起,信息时代时间的碎片化产生了大众的视觉艺术快餐化需求,应因碎片化微时代微视觉的微电影带给了人们一种得以暂时游离于疲于奔命状态的最佳缓释,目前微电影的观赏人次早已远远超过了院线票房的观赏人次,亦远远超过了电视等媒体的关注人次,再加之
摘 要: 本文以“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理念为引领,深刻剖析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以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为例,进行了“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将教学内容与竞赛项目融合、教学资源与竞赛资源融合、教学过程与竞赛过程融合、教学评价与竞赛评价融合,进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以赛促改”。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赛教融合 教学模式 英语口语技能大赛  一、引言  “做中学,做中教”
[摘要]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题名人物安东尼奥,不论是从他的性格、经历来分析,还是从剧作者并未曾通过在剧名中指名道姓来表明他在剧中的重要性来看,他都是这一出喜剧中的不和谐音。  [关键词] 不和谐音 忧郁 曲折 未命名的剧名人物    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自诞生之曰起就是一部公认的喜剧。在一个基督徒的世界里,夏洛克这样一个无论从言论还是行为都不符合基督教规范的高利贷者最后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青年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进行分析,凸显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态,指出了网络语言对青年学生在利弊两方面的影响,以应对挑战为基本视角,从与时俱进、合理引导、深度挖掘三个方面,总结出培养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途径,并给思想政治教育以思考。  关键词: 网络语言 折射 思想行为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人类从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进入了全面的网络传播时代。与之相适
摘 要: “互联网 ”时代,博物馆功能的活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知名博物馆为调研对象。有关方面在整理研究博物馆现有互联网平台资源的基础上,着手设计了一款名为“城市宝藏”的综合性博物馆信息服务平台APP,更好地实现了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众的有效对接。作为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的成果之一,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实践技能及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博物馆
摘 要: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新课改后高中政治课的一个通行的教学手段和环节,然而,情境创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成为一种摆设和套路,而是要能够真正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推进课堂教学。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真实生活等都是在创设情境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是有效创设情境需依托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 高中政治选修课 学生资源 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