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彰显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的基本理念,实在令人欣慰。因为在笔者看来,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是一门有关人文的学科,是一门具备审美特质的学科。而在这一片审美的天地中,诗歌阅读教学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倾听诗歌的声音,便是走近语言的核心,便是走近人的心灵。
李泽厚先生曾说:“审美体验分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志;悦志悦神。”笔者认为这也是现代诗歌阅读的三个层次,就是对诗歌引起注意、引发感动、引起共鸣的三个层次。现代汉语诗歌的阅读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三个层次,接近诗歌的灵魂,倾听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美感。
1 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词语的长短,感情的起伏,意象的组合,段落的呼应,就是诗歌的旋律,就是诗歌的声音。何况还有一些诗人非常在意诗歌的音律美,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笔者非常同意诗人北岛的观点:“诗歌不是拿来看的,诗歌是拿来读的。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会读懂诗,也不会写好诗。”因此,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学习诗歌首先要用耳朵而不是眼睛。听读,诵读,是接近诗歌的第一步,也许还是最关键的一步。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诗歌尤应如此。认真地听读,反复地诵读,是走近诗歌的一条捷径。
2 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诗歌的意象美
现代诗歌的意象作为艺术符号,是诗歌的基本元素。诗歌不仅属于耳朵,它还属于眼睛。一首诗歌,离开了意象美就无法谈语言美。
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作为包含诗人主体感情和思想的形象载体,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出现多种可能性。从表现形式看,意象有一般意义上的意象、潜意象、变形意象等。现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单一的,但更多的是系统的。在学生诗歌阅读过程中,想象和联想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就应该有一种诗人的情怀,带上敏感的心,带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
2.1 以联想体悟诗歌的意象美
诗歌阅读中的联想,实际上是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体验。而联想关系的建立,以创造性思维为前提。诗歌教学中的联想,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
比如在教学戴望舒的《烦忧》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诗歌的第一节,联想其他诗歌中描写“烦愁”的名句。结果学生说到了李清照的“唯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说到了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到了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说到了辛弃疾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学生在这样的联想中,能感受到中文的美感,能感受到诗人敏感的心灵,能体悟到诗歌的意象美,也能够感受到现代汉语在表现手法上的无穷变化。
2.2 以想象体悟诗歌的意象美
诗歌阅读中的想象,更多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是使诗歌阅读个性化和生活化的重要手段。狄德罗说:“没有想象,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人。”现代诗歌的意象极富暗示性,意象与意象之间也有很大的跳跃反差,而这也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无数的契机。
3 在比较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说到底是一门语言艺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影响诗歌的表意和整体效果。比如徐志摩的《偶然》里有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那是诗歌的语言,错落的起伏的语言里表现出情感的无奈和失落。而如果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那就不是诗歌语言,而是僵硬无趣的日常话语,类似于交通标语,或者是夫妻两人在离婚时的绝情话,绝无美感而言。诗歌语言的这种精美的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精致的语感是很好的对象。
以上是笔者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探索出来的几种方法。然而,方法只是方法,在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关键是人。教师是否是一个对汉语言敏感的情感丰富的人,是否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诗歌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诗歌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和学生一起,进一步发现现代汉语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参考文献
[1]秦训明,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北岛.失败之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5]狄德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李泽厚先生曾说:“审美体验分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志;悦志悦神。”笔者认为这也是现代诗歌阅读的三个层次,就是对诗歌引起注意、引发感动、引起共鸣的三个层次。现代汉语诗歌的阅读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三个层次,接近诗歌的灵魂,倾听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美感。
1 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词语的长短,感情的起伏,意象的组合,段落的呼应,就是诗歌的旋律,就是诗歌的声音。何况还有一些诗人非常在意诗歌的音律美,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笔者非常同意诗人北岛的观点:“诗歌不是拿来看的,诗歌是拿来读的。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会读懂诗,也不会写好诗。”因此,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学习诗歌首先要用耳朵而不是眼睛。听读,诵读,是接近诗歌的第一步,也许还是最关键的一步。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诗歌尤应如此。认真地听读,反复地诵读,是走近诗歌的一条捷径。
2 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诗歌的意象美
现代诗歌的意象作为艺术符号,是诗歌的基本元素。诗歌不仅属于耳朵,它还属于眼睛。一首诗歌,离开了意象美就无法谈语言美。
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作为包含诗人主体感情和思想的形象载体,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出现多种可能性。从表现形式看,意象有一般意义上的意象、潜意象、变形意象等。现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单一的,但更多的是系统的。在学生诗歌阅读过程中,想象和联想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就应该有一种诗人的情怀,带上敏感的心,带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
2.1 以联想体悟诗歌的意象美
诗歌阅读中的联想,实际上是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体验。而联想关系的建立,以创造性思维为前提。诗歌教学中的联想,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
比如在教学戴望舒的《烦忧》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诗歌的第一节,联想其他诗歌中描写“烦愁”的名句。结果学生说到了李清照的“唯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说到了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到了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说到了辛弃疾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学生在这样的联想中,能感受到中文的美感,能感受到诗人敏感的心灵,能体悟到诗歌的意象美,也能够感受到现代汉语在表现手法上的无穷变化。
2.2 以想象体悟诗歌的意象美
诗歌阅读中的想象,更多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是使诗歌阅读个性化和生活化的重要手段。狄德罗说:“没有想象,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人。”现代诗歌的意象极富暗示性,意象与意象之间也有很大的跳跃反差,而这也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无数的契机。
3 在比较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说到底是一门语言艺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影响诗歌的表意和整体效果。比如徐志摩的《偶然》里有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那是诗歌的语言,错落的起伏的语言里表现出情感的无奈和失落。而如果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那就不是诗歌语言,而是僵硬无趣的日常话语,类似于交通标语,或者是夫妻两人在离婚时的绝情话,绝无美感而言。诗歌语言的这种精美的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精致的语感是很好的对象。
以上是笔者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探索出来的几种方法。然而,方法只是方法,在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关键是人。教师是否是一个对汉语言敏感的情感丰富的人,是否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诗歌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诗歌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和学生一起,进一步发现现代汉语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参考文献
[1]秦训明,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北岛.失败之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5]狄德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