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施工机械在不断改进,施工工艺也随着不断进步,桩基础在桥梁的建造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钻孔灌桩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由于它属于隐蔽的地下工程,所以它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很不容易控制,很容易造成质量问题或者是事故的发生,从而延误工期,甚至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桥梁使用过程当中受到的破坏很多都是来自于桩基础受到了破坏,桩基础的破坏主要是由于断桩引起的。在施工过程当中,要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还要排除一切可能发生断桩的因素。本文分析了施工过程当中的断桩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防治的措施,希望对以后的断桩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桥梁;断柱防治
1 断桩的主要形式以及影响因素
目前比较常见的断桩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混凝上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由于导管下孔距孔底过远或混凝上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而出现断桩现象。第二种是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泞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使局部混凝土水灰比增大,也能产生断桩现象。第三种是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在浇注混凝土时,泞管提升过多,露出了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这些问题也是产生断桩现象的重要原因。第四种是桩身出现空洞体。原因是未采用“回顶”法灌注,而是从孔口直接倾倒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个别区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断桩是由于桩基混凝土的某一部分和全部端面段泥浆浸入,破坏了桩的整体性受力形态,形成废桩。影响断桩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但主要是由于材料、工艺不当造成的,归纳起来,这些产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水泥初凝时间过短;骨料粒径偏太,砂粒中有大卵石;水泥混凝土的和易性差,流动性差;清孔工作不彻底;导管埋得过深或过浅;导管进水了;由于机械故障、施工机具配置、劳动力组织不合理,致使灌注时间过长。
2 断桩产生的原因
断桩能够严重影响桥梁的质量,我们需要在施工的初级阶段就清除各种隐患,并且准备相应的对策来预防断桩的发生。断桩的原因主要有:
2.1桩身的截面强度不够
在施工过程当中水泥的用量不够,混凝土的配比不当可能会造成断桩。灌注的时候测量的深度不够准确,或者是计算的错误导致导管提升的高度过高导致底部脱离砼层,最终导致断桩。在施工设计过程当中忽略了冻胀力的破坏作用,只考虑了桩身的冻拔,忽略了切向的冻胀力与桩截面的强度的关系,切向的冻胀力如果比桩截面的强度大,就会造成断桩。钢筋混凝土桩的钢筋如果品质低劣,或者是钢筋的焊接不够规范也会造成断桩。
2.2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造成断桩
如果在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的时候产生了错误,就会导致导管的埋深太小,产生拔脱提漏的现象,造成夹层的断桩。尤其是后期,超压力不够或者是探测器不够精确,就会把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认为是混凝土表面。所以说,要严格按照规定来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避免失误的产生。在施工当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重要的指标,如果导管埋置深度太大,而且灌注的时间太长,会导致已经灌注的混凝土的流动性下降,增加了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而且导管在提升的时候,由于连接螺栓的拉断或者是导管破裂也会产生断桩。
2.3卡管或坍塌造成断桩
人工配料的随意性很大,如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就会造成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在执行的时候产生很大的误差,造成坍落度波动比较大,所搅拌出来的混合料有时候干有时候稀。坍落度过大会产生离析的现象,粗骨料会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会缩短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导致卡管,造成断桩。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例,缩短灌注的时间,避免断桩的发生。
工程地质的情况比较差的话,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还可能会转包出去,在灌注过程当中出现流砂或者是严重的井壁坍塌,会造成类泥砂性断桩。这种现象很常见,而且很严重,也很难处理,是导致工期延期以及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
3 断桩的防治措施
3.1保证截面设计的强度
不是所有的桥梁设计都会经过严格的计算,很多桥梁的设计中很少考虑到冻胀力对桩身的危害,所以要求保证桩身的强度。对于钢筋,在使用之前要做力学性能的实验,保证质量,不合格的钢筋不能使用,在焊接工艺中要按照规范去实施。
3.2缩短浇筑的时间
在施工之前,要准备齐全灌孔的工具,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导管的分解长度应该小于导管提升设备的提升高度,中节约为2米,下端可以达到4米到6米之间。导管内壁要光滑,各节的内径大小要求一致,严格控制拨导管以及拆卸导管时间,拆卸导管的时间要小于15分钟,开始灌注以后不能中途停止。要严格控制塌落度,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保证在18cm到22cm之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早于5小时,如果有必要,要加入一些外加剂,延长初凝的时间。导管的埋置深度不能太大,一般是小于2m,最少也不能小于1m,最大不能超过6m;如果埋置深度过小,容易使得泥浆涌入底口。
3.3防止坍孔
在施工过程当中,应该有专门的人负责观察施工的水位,观察是否有渗水的情况,在水钻孔桩的施工过程当中,由于河流汛期,要注意测量河流的水位,如果发现水位差降低了,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孔内水头的高度,还要注意不能让孔口震动太大。
4 结束语
造成断桩的原因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找出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的产生。
【关键词】 桥梁;断柱防治
1 断桩的主要形式以及影响因素
目前比较常见的断桩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混凝上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由于导管下孔距孔底过远或混凝上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而出现断桩现象。第二种是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泞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使局部混凝土水灰比增大,也能产生断桩现象。第三种是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在浇注混凝土时,泞管提升过多,露出了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这些问题也是产生断桩现象的重要原因。第四种是桩身出现空洞体。原因是未采用“回顶”法灌注,而是从孔口直接倾倒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个别区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断桩是由于桩基混凝土的某一部分和全部端面段泥浆浸入,破坏了桩的整体性受力形态,形成废桩。影响断桩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但主要是由于材料、工艺不当造成的,归纳起来,这些产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水泥初凝时间过短;骨料粒径偏太,砂粒中有大卵石;水泥混凝土的和易性差,流动性差;清孔工作不彻底;导管埋得过深或过浅;导管进水了;由于机械故障、施工机具配置、劳动力组织不合理,致使灌注时间过长。
2 断桩产生的原因
断桩能够严重影响桥梁的质量,我们需要在施工的初级阶段就清除各种隐患,并且准备相应的对策来预防断桩的发生。断桩的原因主要有:
2.1桩身的截面强度不够
在施工过程当中水泥的用量不够,混凝土的配比不当可能会造成断桩。灌注的时候测量的深度不够准确,或者是计算的错误导致导管提升的高度过高导致底部脱离砼层,最终导致断桩。在施工设计过程当中忽略了冻胀力的破坏作用,只考虑了桩身的冻拔,忽略了切向的冻胀力与桩截面的强度的关系,切向的冻胀力如果比桩截面的强度大,就会造成断桩。钢筋混凝土桩的钢筋如果品质低劣,或者是钢筋的焊接不够规范也会造成断桩。
2.2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造成断桩
如果在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的时候产生了错误,就会导致导管的埋深太小,产生拔脱提漏的现象,造成夹层的断桩。尤其是后期,超压力不够或者是探测器不够精确,就会把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认为是混凝土表面。所以说,要严格按照规定来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避免失误的产生。在施工当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重要的指标,如果导管埋置深度太大,而且灌注的时间太长,会导致已经灌注的混凝土的流动性下降,增加了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而且导管在提升的时候,由于连接螺栓的拉断或者是导管破裂也会产生断桩。
2.3卡管或坍塌造成断桩
人工配料的随意性很大,如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就会造成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在执行的时候产生很大的误差,造成坍落度波动比较大,所搅拌出来的混合料有时候干有时候稀。坍落度过大会产生离析的现象,粗骨料会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会缩短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导致卡管,造成断桩。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例,缩短灌注的时间,避免断桩的发生。
工程地质的情况比较差的话,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还可能会转包出去,在灌注过程当中出现流砂或者是严重的井壁坍塌,会造成类泥砂性断桩。这种现象很常见,而且很严重,也很难处理,是导致工期延期以及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
3 断桩的防治措施
3.1保证截面设计的强度
不是所有的桥梁设计都会经过严格的计算,很多桥梁的设计中很少考虑到冻胀力对桩身的危害,所以要求保证桩身的强度。对于钢筋,在使用之前要做力学性能的实验,保证质量,不合格的钢筋不能使用,在焊接工艺中要按照规范去实施。
3.2缩短浇筑的时间
在施工之前,要准备齐全灌孔的工具,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导管的分解长度应该小于导管提升设备的提升高度,中节约为2米,下端可以达到4米到6米之间。导管内壁要光滑,各节的内径大小要求一致,严格控制拨导管以及拆卸导管时间,拆卸导管的时间要小于15分钟,开始灌注以后不能中途停止。要严格控制塌落度,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保证在18cm到22cm之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早于5小时,如果有必要,要加入一些外加剂,延长初凝的时间。导管的埋置深度不能太大,一般是小于2m,最少也不能小于1m,最大不能超过6m;如果埋置深度过小,容易使得泥浆涌入底口。
3.3防止坍孔
在施工过程当中,应该有专门的人负责观察施工的水位,观察是否有渗水的情况,在水钻孔桩的施工过程当中,由于河流汛期,要注意测量河流的水位,如果发现水位差降低了,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孔内水头的高度,还要注意不能让孔口震动太大。
4 结束语
造成断桩的原因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找出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