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形成在前”说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启示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i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电子档案与电子文件是有区别的,一是电子档案形成在前,是电子文件的前身,电子文件是电子档案的复制件:二是电子档案是记忆工具,电子文件是办事工具。还认为“前端控制”、“全程管理”、“档案化管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等都有局限,应该在“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下实行电子档案全程管理。
  关键词:档案形成在前 电子文件 电子档案 全程管理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电子档案的产生,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挑战,也使“作为档案学支柱理论之一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受到了冲击和质疑,与此同时,西方档案界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由此,也产生了两种理论的优劣之争。国外档案界主要有“取代说”和“反对说”,国内主要有“有限取代说”、“修正说”和“兼容说”,这里不探讨两者孰优孰劣,而只是探讨两者对电子档案的管理是否适用。两者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来的”观点之上的。国内外档案界根据这两种理论提出了“前端控制”、“全程管理”、“档案化管理”的观点,但是并未解决问题。如我国学者杨霞“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强调档案馆应站在文件管理的开端从文件创建、使用到销毁或永久保管的整个生命过程采取连贯一致的方式予以管理”,“丁海斌博士针对杨霞博士提出的档案馆如同长江下游,而文件形成机构如同上游,档案馆应当参与上游的活动(政府信息公开职能)的观点提出‘上游污染,为何要下游治理?下游如何参与上游的治理?’的问题,丁博士认为,档案馆不可能防止‘上游污染’并参与‘上游的治理’”。还有学者认为:“档案管理实际上就是文件生命过程中的‘后期管理’。档案管理的内容从严格意义上讲,是难以实现对文件生命过程的所谓的全过程管理的。”事实上,在“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观点下,这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笔者认为:“档案形成在前,是文件的前身,文件则是档案的复制件”,并认为:“‘档案形成在前’说如果还用上下游作比喻的话,那么档案形成就是上游,这样就使档案管理者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或以主角的身份,解决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档案管理问题”。本文就“档案形成在前”观点下的电子档案管理谈点看法。
  
  2 本论
  
  为了能够与同仁在一个平台上探讨问题,本文所采用的文件概念是《档案学词典》中的狭义文件概念,即:“仅指法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形成的具有完整体式和处理程序的公文”。电子文件概念是冯惠玲教授主编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中的概念。即:“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电子文件中的文件概念是狭义文件概念。档案概念是陈兆祦、和宝荣主编的《档案管理学基础》中的概念。即“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可简述为:“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电子档案概念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生成的以代码形式记录的档案,电子档案中的档案概念即本文所采用的档案概念。
  
  2.1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区别
  传统的档案学理论是承认文件与档案有区别的。但是,电子档案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为了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前端控制”、“全程管理”、“档案化管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而这些管理思想和理论正在抹杀文件与档案的区别。如“档案化管理”认为“不应再人为地将之区分为‘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两个阶段”,“必须实行连续的、具有整体性的一体化全程管理”。从中可看出在淡化档案概念,淡化文件与档案的区别。有学者已指出:“淡化文件与档案的区别,这是不科学的”。在信息时代,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仍然有区别,如果用“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看区别更明显。
  2.1.1 电子档案形成在前,是电子文件的前身,电子文件是电子档案的复制件
  笔者认为:档案与文件的区别是,档案形成在前,是原始记录,是文件的前身,文件是档案的复制件。由于电子档案的一些特性,使有人认为电子档案不再有“原件”的概念,加上在文件是档案的前身的观点下的“全程管理”,似乎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没有区别了。果真如此吗?如果仔细观察它们就能看出,它们不仅有区别,而且,文件是档案的复制件的本质根本没有改变。在计算机上形成的原始记录,首先要保存到计算机的硬盘上,而在计算机硬盘上保存的这份原始记录正是电子档案,正是电子档案的原件。而需要办理或执行的则必须将这份原始记录(电子档案)复制成电子文件发往有关部门办理执行。图1是一位学者所绘的电子公文发文流程图,图2是另一位学者所绘的电子档案管理示意图,这两个图都是在“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观点下的产物。但是,仔细观察就会看出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区别。在图1中“确定文号”以上的程序都是“原始的历史记录”的形成过程,到“确定文号”整个“原始的历史记录”形成过程完毕,形成档案。接着才是印成(复制)“红头文件”发往有关部门办理执行。存与印成(复制)“红头文件”程序的同时是“归档”程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归档”不是形成档案的必要条件,“归档”只是保存档案的管理手段,归不归档并不影响档案的形成。也许有人会说,在“确定文号”之前的所有程序都是“文件”的形成过程。但是“文件”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原始的历史记录”,并不是文件(“红头文件”),而是档案,它记录着此稿本形成的过程。而文件则是档案最终稿本的复制件。因此,电子档案形成在前,是电子文件的前身,电子文件是电子档案的复制件。从图2看更明显,一路从“电子文件(设计、形成)”(实际是电子档案形成)直到“电子档案销毁”可看出,所谓的“电子文件”(实是电子档案),从形成到最后始终没有离开档案人员的视野和管理,也从未发生过办理事情,发挥过现行作用和被用于执行过。没有发挥现行作用的还是“文件”吗?另一路是“电子文件(设计、形成)”(电子档案)通过“网络”复制到“用户”(办理执行),到“用户”的才是电子文件,它们既没经过也没回到档案人员的管理中。怎么能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来的”呢?分明是档案形成在前,文件形成在后,文件是档案的复制件。图l图2比较复杂,可用一个简化的图来表示,见图3。从图3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电子档案和电子文件的关系并把它们区别开来。
  2.1.2 电子档案是记忆工具,电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两届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对其参赛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参赛作品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为例,分析竞赛作品所显露的人才培养问题,关联延伸至档案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而提出将学科竞赛引入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论证,为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建言献策。  关键词:档案学;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竞赛作品  Abstract: Based on the tw
如一杯放置了很久的水凉了下来  你慢慢变冷  维持你生命热度的云雾  蒸腾而去  剩下的,只是你的空壳子  叶脉耷拉,边缘模糊且迟钝  端着水杯,我时常重温这个细节  也时常模仿  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空间里  松懈下来,静默下去  把自己还原成一杯水  一个空壳子  那么久,那么多次  却没有一次  感应到你  目击  一片落叶就要离开人世了  一只乌龟驱赶着它  它们要经过一条十字路口  与其说这
1949年5月初,忙于准备解放上海的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邓小平、陈毅、粟裕等同志在江苏丹阳县新丰镇(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召开会议,决定建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简称华东革大),学校以中共华东局党校为基础,以山东干部南下纵队渤海区党委的班子为骨干,筹建成立华东革大,任命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部长舒同为华东革大校长。  学校的创办是为贯彻党中央关于放手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的战略决策,为了
摘 要:本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探讨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库平台,并提出利用数据平台开发利用校史档案资源的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校史档案;数据库;资源利用  整理校史不仅是对学校发展过程的梳理,同时也是对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发扬。因此,校史整理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必须是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才可以撰写,而且入选校史的资料都经过精挑细选的。[1]许多高校对于校史档案的归档范围作
作为一名85后,还记得高考后同学们选大学的标准暗含了一个心愿“离家越远越好”,哪怕是能在省内上重点大学的分数也宁愿报一个省外学校,这种心理今天的话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想必因为这种心理而报了离家千里远的大学的同学现在也不少。  对呆了18年的城市真是感觉够够的了,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但真到了大学,你往往来不及感受大学的诗意,先得经历一场适应的洗礼。  进入校园的第一天,你
春节是一年一度合家团圆的日子,“回祖国过春节”,可谓全体中国留学生心向往之的夙愿。结束研究生留学生活的我,终于可以回归大洋彼岸的祖国过年,并且能赶在年前到家。回国变身年夜饭大厨  今年过年赶上新型肺炎肆行,许多家庭聚会以及外出活动都因此取消。本以为这会是最没有意思的春节,但是没想到我感到的是最浓的年味。  往年年前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我每次都要和小伙伴玩到除夕当天的下午才不情不愿地回奶奶家吃团圆
对厦门理工大学会展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古婷(化名)来说,一说起求职,她最懊恼的事莫过于第一份工作没有慎重选择,但最庆幸的是自己很快就发现那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并作出了调整,没有让错误继续延续。  鸭子上架做AE  回顾自己大学四年,古婷想来想去,如果用两个字描述,最准确的是“学习”,她学会展设计专业,主攻方向是活动策划。大一大二那两年课业负担很重,几乎一直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大三时,她发觉
龚锦明,祖籍湖北黄陂木兰山。著有诗集《词的解析》,随笔集《旋转上楼梯》,散文集《梦特芳丹的回忆》,小说集《梦游人手记》《不带地图的旅人》。现居武汉青山。  朱砂  朱砂根一边死亡一边重生。  在酷烈的夏日,  它的某些叶子失去水分。  焦黄、枯萎、干脆。  另一些叶子,  在垂死的边缘抽出幼芽,  并迅速长大。  这是奇迹,如同我和你  在生死交替中  开白花  结红果  落黄叶  抽新芽。  血
正所谓“有实验室的地方就有传说”,实验台是黑暗的修罗场也是成功的摇篮。在大学近四年时间里读生物工程的我经常做实验,爬过几幢实验楼进过十多间实验室,目睹了许多奇趣故事。不提那些或辉煌或落寞的专业正史,今天在这里我要与各位分享人物列传三千字,洒一洒我对实验室同党们的热血!  包子王“陛下”  我做毕设的实验室是专攻食品方向的,因而在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们身上都若有若无罩着吃货光环。指导我毕业设计的师姐极
身外一片云  久别的客船,是一支笙箫  空阔江边,唯有风挽着我  来去空空  寂寥深处,有巨大的夜  占满了异乡城市,远处  响彻着老式柴油机的发动声  渡船尽头,是一个念着佛的人  无边的风,吹散了船头上的秋叶  吹落了这一辈子的春光  身前黄土深厚,身后无穷的泡影  都不曾带来什么,也将不带走什么  只是人间的肤色,加深了一点点  那里面藏着的,多了几分忧愁  无须盎然,也没有抱怨  春光再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