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新常态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好地贯彻这一宗旨,进一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由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去阐述小学信息技术的变革、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变革创新;新常态
“新常态”是习近平主席对当今中国发展所提出的一个词语。教育处于一个变革时期那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一个新常态,才能促进变革的发生,变革的发生需要资源的融合,需要创新,新思维、新方法、新实践。
一、基于认知兴趣的碎片化知识统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微信、微博、微课等,人们越来越容易以碎片化的思维去接受碎片化的知识。学生大多喜欢看视频,而以“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资源,对学生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碎片化的知识,学生会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来是“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实现自主管理、主动学习。
案例1:教授word快速修改文章,分五个知识点,复制粘贴、剪切粘贴、拖动文字、查找文字、替换文字,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五个知识点讲解视频,要求同学先看讲解视频,完成五个不同的任务。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做任务,哪里不会学哪里,视频也可以重复多次观看。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融合与分解
1.任务以活动、情景为主线
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我们只要巧妙地融合一些生活性、趣味性的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有深度,也有温度。信息技术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导致教材部分的内容或案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搬教材,在教学案例上更新,贴近时代。
①生活化情景
“生活”资源就是信息技术教学来一依托的重要资源,与生活相融合。信息技术教材上部分内容常常让学生觉得距离有点遥远,很多案例也已经过时,或者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将书本知识与生活情景相融合。以一个完整的生活情景呈现,更容易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到一起,从而更好的建构知识脉络。
案例2:教授直线工具的使用,以小女孩果园生活的线索创设情境,小女孩摘不到苹果,要画梯子(引出直线工具的使用),摘完果子要用车运走,但车子不能动,要同学们画车轴(学会使用shift建画出特定的角度的直线),运完果子,发现果园的篱笆被大风吹走了,要同学们修补篱笆(综合练习),最后,干完一天的活,累了,用直线工具画出娱乐设施,让小女孩休息休息(个性创作)。
②趣味性情景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创设轻松自由趣味性强的学习情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重难点。
案例3:在教授PPT让幻灯片动起来时,以学生熟悉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为线索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去认识的事物,从熟悉的事物中去理解、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萌爸萌娃的出场,学会动画效果的添加,然后由萌爸萌娃出场顺序的改变,懂得改变动画的播放顺序,紧接着,通过蝴蝶不是直线路径的出场,掌握自定义动画设置,最后,学生自由设置有趣的明星父子介绍动画(个性创作)。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各个知识点也很快的掌握了,由此可见,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的学习效果也进一步提升。
2.逐层递进,分解子任务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把大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知识点的层层深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本任务,学会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完成探索任务。
案例4:在让幻灯片动起来这一课中,基本任务是给对象设置动画,动画顺序的改变,自定义动画的添加,在这个基础上设了探索任务,通过开始设置改变对象的动画顺序、通过效果选项设定动画的效果、个性创作。基础任务是必须掌握的,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前提下,
学生完成探索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知识可学。
三、基于过程性的有效性评价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注意力有限,评价手段应尽量简化。尽量以最少的占用时间,最快的反馈速度,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中评价主要运用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体现出来,教师的一声赞许,同学的一次鼓掌,个人作品介绍就可以涵盖师评,互评和自评。有效的评价能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5:在画图中直线工具的使用中的评价方式,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方面进行。
1.教师评价
加分标准
2.教师评价与互评:小组推选出一幅好的作品出来展示
3.课堂最后的自评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涂星星)
四、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助帮扶制
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很多教师都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是没有必要的。但小学信技术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进一步让老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明确任务,重视引导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初期,意志力薄弱,合作学习中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会陷入无序的状态。首先在做任务前,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任务有清晰的了解,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任务的理解程度,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分工不清、混乱时要耐心讲解。
2.小组分数制度
小组合作有很多时候会只是停留在形式,浮于表面。因此,可以通过小组分数制度,进一步促使小组合作的发生。例如上述的案例1中,可以设整个小组完成任务一加2分,完成任务二加分4,完成任务三加6分,完成任務四加8分,完成任务五加10分,有个分数的梯度,学生会不断地挑战,小组内成员也更有激情地互相帮助,争取获得更高的分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当然分数的背后,还要有一些学生小奖励(物质或其他学生感兴趣),让他们真正在意这个分数,不断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变革、融合、创新的这个新常态下,教师的观念要先行改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不断去变革、融合与创新,才能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任伟.资源融合三部曲 课堂生动更有效[J].浙江教育技术,2015(2).
[2]赵志坚.整合资源,任务驱动,提升水平[J].启迪智慧,2015(7).
[3]莫正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融合多元智能教学[J].教育与科技,2015(3).
[4]邱金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学园,2014(1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变革创新;新常态
“新常态”是习近平主席对当今中国发展所提出的一个词语。教育处于一个变革时期那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一个新常态,才能促进变革的发生,变革的发生需要资源的融合,需要创新,新思维、新方法、新实践。
一、基于认知兴趣的碎片化知识统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微信、微博、微课等,人们越来越容易以碎片化的思维去接受碎片化的知识。学生大多喜欢看视频,而以“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资源,对学生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碎片化的知识,学生会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来是“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实现自主管理、主动学习。
案例1:教授word快速修改文章,分五个知识点,复制粘贴、剪切粘贴、拖动文字、查找文字、替换文字,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五个知识点讲解视频,要求同学先看讲解视频,完成五个不同的任务。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做任务,哪里不会学哪里,视频也可以重复多次观看。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融合与分解
1.任务以活动、情景为主线
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我们只要巧妙地融合一些生活性、趣味性的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有深度,也有温度。信息技术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导致教材部分的内容或案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搬教材,在教学案例上更新,贴近时代。
①生活化情景
“生活”资源就是信息技术教学来一依托的重要资源,与生活相融合。信息技术教材上部分内容常常让学生觉得距离有点遥远,很多案例也已经过时,或者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将书本知识与生活情景相融合。以一个完整的生活情景呈现,更容易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到一起,从而更好的建构知识脉络。
案例2:教授直线工具的使用,以小女孩果园生活的线索创设情境,小女孩摘不到苹果,要画梯子(引出直线工具的使用),摘完果子要用车运走,但车子不能动,要同学们画车轴(学会使用shift建画出特定的角度的直线),运完果子,发现果园的篱笆被大风吹走了,要同学们修补篱笆(综合练习),最后,干完一天的活,累了,用直线工具画出娱乐设施,让小女孩休息休息(个性创作)。
②趣味性情景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创设轻松自由趣味性强的学习情境,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重难点。
案例3:在教授PPT让幻灯片动起来时,以学生熟悉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为线索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去认识的事物,从熟悉的事物中去理解、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萌爸萌娃的出场,学会动画效果的添加,然后由萌爸萌娃出场顺序的改变,懂得改变动画的播放顺序,紧接着,通过蝴蝶不是直线路径的出场,掌握自定义动画设置,最后,学生自由设置有趣的明星父子介绍动画(个性创作)。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各个知识点也很快的掌握了,由此可见,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的学习效果也进一步提升。
2.逐层递进,分解子任务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把大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知识点的层层深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本任务,学会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完成探索任务。
案例4:在让幻灯片动起来这一课中,基本任务是给对象设置动画,动画顺序的改变,自定义动画的添加,在这个基础上设了探索任务,通过开始设置改变对象的动画顺序、通过效果选项设定动画的效果、个性创作。基础任务是必须掌握的,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前提下,
学生完成探索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知识可学。
三、基于过程性的有效性评价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注意力有限,评价手段应尽量简化。尽量以最少的占用时间,最快的反馈速度,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中评价主要运用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体现出来,教师的一声赞许,同学的一次鼓掌,个人作品介绍就可以涵盖师评,互评和自评。有效的评价能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5:在画图中直线工具的使用中的评价方式,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方面进行。
1.教师评价
加分标准
2.教师评价与互评:小组推选出一幅好的作品出来展示
3.课堂最后的自评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涂星星)
四、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助帮扶制
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很多教师都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是没有必要的。但小学信技术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进一步让老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明确任务,重视引导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初期,意志力薄弱,合作学习中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会陷入无序的状态。首先在做任务前,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任务有清晰的了解,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任务的理解程度,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分工不清、混乱时要耐心讲解。
2.小组分数制度
小组合作有很多时候会只是停留在形式,浮于表面。因此,可以通过小组分数制度,进一步促使小组合作的发生。例如上述的案例1中,可以设整个小组完成任务一加2分,完成任务二加分4,完成任务三加6分,完成任務四加8分,完成任务五加10分,有个分数的梯度,学生会不断地挑战,小组内成员也更有激情地互相帮助,争取获得更高的分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当然分数的背后,还要有一些学生小奖励(物质或其他学生感兴趣),让他们真正在意这个分数,不断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变革、融合、创新的这个新常态下,教师的观念要先行改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不断去变革、融合与创新,才能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任伟.资源融合三部曲 课堂生动更有效[J].浙江教育技术,2015(2).
[2]赵志坚.整合资源,任务驱动,提升水平[J].启迪智慧,2015(7).
[3]莫正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融合多元智能教学[J].教育与科技,2015(3).
[4]邱金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学园,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