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教学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h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是由特定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环境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但当前仍然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存在这样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其实这是相当片面的看法——“研究性学习”这个短语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和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
  一、要“以人为本”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要做到“以民为本”,对于教育来讲,那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二、要注重对教材的挖掘
  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多是文学名家的典范之作,或主旨思想、或思路脉络、或表现手法、或形象语言,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教材文本,进行充分的挖掘。
  我们以教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可以依据课文设计小论文。例如,以《荷塘月色》为载体设计《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以《祝福》为载体设计《〈祝福〉的讽刺艺术》;以《拿来主义》为载体设计《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以《十八岁和其他》为载体设计《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对于诗歌单元,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配乐朗诵并录制磁带,对于记叙类文章,包括记叙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等等。
  三、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强化学生主体观,树立“大语文”观,关注生活热点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语文学习应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这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建立学生主体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大诗人陆游说:“汝欲果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对于身处现代的我们来讲仍然适用。我们一定要强化“大语文”观念,积极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学环境。环境对人有相当大的影响,环境不但能感染人、熏陶人,更能影响人、改变人。针对中学学生生活圈狭窄,信息接受相对闭塞的情况,及时创设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大语文”观作为新型教学思想,笔者认为应该以下由三个课堂组成:课堂上、教材里的学习为第一课堂;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为第二课堂;演讲、辩论、语文课外活动及校园内外部环境为第三课堂。“大语文”的范围还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强化“大语文”教学观,是教育之需,是人文之需,是时代之需。
  要强化“大语文”教学观,就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语文课堂紧密联系生活,在课堂上引进一些充满时代气息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说一说新闻时事,侃一侃电影电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要强化“大语文”教学观,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生活,去感受大自然。
  四、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亲情,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本的情感,却最容易被人忽视,有的孩子甚至认为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导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以至于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便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亲情话题的情感熏陶。
  比如我在教学《十八岁和其他》时,上课伊始我就问学生:“在你们家里,你感觉到你的爸爸妈妈爱你吗?”一开始问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致很高,七嘴八舌。有的很随意地说:“爱!”有的则懒于回答。然后我又开始了第二个问题:“相比较而言,那你觉得是你爸爸更爱你,还是妈妈更爱你?”学生就有的说是父亲,有的说是母亲。然后我又问学生,“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你是更喜欢父爱,还是更喜欢母爱?”在这简单而随意的问答中,像是在和学生拉家常,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距离。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受了亲情的情感熏陶。
  结合对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我布置了《给孩子的一封信》的作文,让学生换位思考,以父母的身份口吻写给自己一封信。一周后,学生交上了明显具有自己真情实感的、令我相当满意的文章。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孩子,你长大了,开始了你人生的第一次军训。夏日炎炎训练苦,一直想逃离家的你开始想家想父母,给家里打电话时,总能听到你委屈的抽泣,而电话线的这端,你母亲早已是泪流满面......我们到学校去看你,你一下子扑到父母面前,眼泪在刹那间汹涌而出。孩子啊,你要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但请你记住:家永远是你躲避风浪的港湾,家是你疲惫心灵的栖息地,无论何时,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看着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的文章,我的心弦被触动了,我知道我的学生们接受了一场灵魂的洗礼,我知道他们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了。我心里产生了欣慰,还有一丝成功的喜悦。
  五、要注重设计灵活多样、别出心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个教案用数年,长此以往,教学形式日趋僵化。在教学形式上应求新求变。不断地向我们教学的池塘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在学习《父亲》一文时,我不是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情节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设计以父爱为主题,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蓝本的歌词改写。这种形式正好迎合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由于照顾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所以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几天以后,学生的作业全部交上来了。当一首首歌词交到我手上时,我和在场的老师都惊讶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惊讶于学生非凡的创作能力。尽管这些创作可能还比较简单粗拙,但毕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真实体验,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父爱的自我理解和自我阐释。我认为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是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们在教学中最应该担心的是什么?最应该担心的是学生不主动参与。一旦学生主动参与,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挖掘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学形式。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成为一个绚烂多姿的大舞台。
  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应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不断的激励和引导,使学生保持好奇和欲望,养成敢于善于质疑探索的个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启发和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仅能学得到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作为老师,一定要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质疑个性、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观念,要把自己从“学术权威”变为“导演”,变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指路人。老师要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实践,探索世界上无穷的奥秘。对于学生的不同于传统的观点和看法,不要一棒子打死,以免挫伤学生探索和质疑发现的积极性,最好是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就是唤醒”,而执教者的责任恰恰就在于此。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他们就能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引起共鸣。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开展好语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必将为我们语文教学注入大量的活水,开创语文教学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行车舒适、耐磨抗滑、低噪声、施工周期短、维修简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人们乘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平整度能直接反映高速公
期刊
作为防波堤导航灯的基础,其所处位置一般为整个码头工程中波浪条件最为恶劣的区域,而导航灯基础又兼具防浪墙及独立墩柱的双重特性,因此其波浪力的计算较为复杂。基于实际工
当前社会,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国民品格的日趋下滑。这其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难辞其咎,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导致当代青年迷茫彷徨者有之,心灵荒芜者有之,甚至屠戮同窗,杀害师长的事件都不时地见诸报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将人格教育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更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那么,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学生的难关,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科学的写作训练方法提高的写作能力。  夯实写作基础  词汇量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要构造一篇文章出来首先要有一定基础的词汇量,因此要加强高中生词汇量的有效积累。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高中生日常词汇的积累,但应保证在扩充词汇量训练同时确保学生应用到位。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成语接龙、猜
洗钱对国际社会各成员国具有极大的危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各国对此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在"9.11事件"以后,洗钱与恐怖主义发生了密切联系,犯罪分子洗钱采用了诸多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当代农民面临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农村隐性失业日趋显性化,公开失业数量大增.对此,中央政府应未雨绸缪,
对于屈原自沉选择的讨论一直是屈原研究的一个重点,但受时代意识的束缚一直拘于忠君或者爱国的藩篱.本文通过对前人关于屈原自沉的种种说法的梳理和反思,提出应从其独特的个
中国电影发端于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创作文化形态,在经历了短暂的宣传与商业本位并存的格局后转变为泛政治化一元格局,及至新时期艺术本位逐步确立、商业传统艰难复归之后,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