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新思维、新项目、新人才和新治理

来源 :项目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tt_st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到基建,很多人都会想到铁路、桥梁、机场等与土地资源、钢筋混凝土、大型工程机械有关的工程,想到头戴安全帽、足蹬防护靴、顶着烈日工作的工人。但是新基建不是这些基建(我们简单称之为“传统基建”)的升级版,也不是一种物理性的量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管理方式、人才评价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上的质变。
  新基建是打造中国数字化社会的底盘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传统基建不是落后的、即将被淘汰的事物,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它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会对中国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何况还有“一带一路”沿线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发展这些传统基建。尽管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9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4.84万亿元,可见传统基建还有着巨大的潜力。而且,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也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在传统基建中也需要融入新基建的数字化技术,如智能建造等。
  我们可以用两个维度来划分基建市场(见图1):一个维度是基建的本质,即社会公共性平台建设,这个维度中有两个基本种类——物理化(实体)平台和数字化(虚拟)平台;另一个维度是完成基建的手段,这个维度也有两个基本种类——物理化手段和数字化手段。
  从图1可以看出,传统基建企业有三种发展方式:第一种是保留在传统基建行业,但可以选择市场地域;第二种是将智能技术嵌入传统基建中,如利用BIM和虚拟仿真等管理工具开展智慧化施工;第三种是承担数字化基础设施中的传统设施部分,如物联网的库房、智慧医院和数据中心的房建、5G的铁塔、智能交通的道路等。在这三种方式中,传统基建是主角,数字计算等技术是配角。
  新基建的本质是建设国家数字化社会的底盘,是互联网、物联网和能联网及其相关运维软硬件设施的集成。2020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从总体上看,在新基建中,传统基建是配角,数字计算等技术是主角。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有以下特征。
  (1)基建之上还有基建。传统基建基本上是一层基建,即在一个基础设施上运行的只是一些功能而已,就像汽车底盘,在底盘上是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功能,一条高速公路上面跑的是具有独立功能的汽车。但是,新基建经常是基建之上还有基建,它是多层的。例如,智能铁路是一个基建,其上可以嫁接一个订餐系统,它会连接餐食、配送物流等,这也可以看成一个基础设施。
  (2)一个独立的产品可以衍生出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和其上的功能性运行设施、设备、产品或服务的边界模糊。对新基建这种基础设施来说,其“设施”可以用“功能系统”来代替。例如,微信金融是微信的一个衍生品,但这种衍生品本身也成了一个金融系统,成了金融领域的一个基础设施。进一步讲,在数字化条件下,产品是独立的还是平台的(基础设施)不太容易区分。微信是腾讯的一个产品,但微信又是通信、金融和其他若干服务的基础设施。


  (3)新基建使用的消耗程度和维护升级操作较传统基建经常要少很多,也方便得多。新基建中,虚拟和实体成分交叉融合,用户使用这些设施实际上只是获得一些授权,设施本身不会造成消耗,甚至用户还会边使用边逆向建设,如帮助进行测试并提供数据等。因为这种低消耗,免费使用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一大特点。例如,用户通过微信、百度等获得大量信息实际上是免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民用服务也大多是免费的。此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升级并不需要暂停其服务,其升级使用几乎可以达到用户无感知的程度。
  (4)新基建围绕信息、融合和创新三大方面展开,具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和能联网等。这些网络的建设因为不消耗公共土地资源,因此并不需要政府发起,它们可以由一些大企业作为发起方,甚至一些小企业或个人也能成为这些网络的主要发起方或建设者。新基建将会带来大量衍生产品的供应商,从而覆盖社会的各个方面。
  (5)新基建是科技密集型或创造力密集型基础设施,资金依然重要,但其投入比例会向知识、技术、创造性人才方面倾斜。新基建的资产交易更加灵活,知识产权和数据成为其中的核心资产。
  可以说,新基建的特征还在不断拓展过程中。我们只有了解这些特征,意识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才能明白新基建给社会、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基建项目的本质是协同创新和创业
  不管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之间有多大区别,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的。但是,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在项目管理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项目呈现联合创业的特征
  在传统项目及项目管理活动中,甲方提出需求、乙方实现需求是常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常常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但在新基建项目中,创新的比重远高于传统基建项目。在此环境下,客户本身也在探索,他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试验之中。乙方不能等待甲方提供准确的需求才开始行动,如果这样可能永远等不来合同。同样,甲方也不希望和那些只会完成任务而不能对需求本身提供建设性贡献的乙方合作。
  进一步看,甲方和乙方的角色边界正在打破,双方彼此交融,相互促进需求的定义和满足需求方式的确认,快速迭代的敏捷项目管理过程或取代傳统基建中占有主要地位的瀑布型流程。这种方式必然带来合同条款(如定价方式)和仲裁等法务方面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甲乙双方是在联合创业,双方共同创造、共担风险并共享收益。在此情况下,项目更加泛化,其范围更加模糊。
  企业的公益性服务比重增加
  在新基建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免费”会成为使用基础设施的重要特点,特别是其中的虚拟或数字化部分,不能免费就丧失了虚拟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很多功能对世界各地的数十亿用户来说是免费的,公共医疗数据同样如此。   对参与新基建的企业来说,传统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这样的基本定义会发生改变,以公益之心做企业才是新基建建设和运营的前提条件。企业是公益平台,在此之上可以建立若干以盈利为目的的项目公司,新基建的盈利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将会与传统基建有显著不同之处。
  新基建的“施工企业”中高科技企业将占据主角
  对新基建而言,算法可能是设计,5G技术可能是新基建的“钢筋水泥”,数据则可能是金融。在新基建中,所有的企业都是服务型企业,不善于运作数据资本的企业将变成现在的工程施工企业,将位于附加值微笑曲线的最底端。新基建的产品或服务的研发和提供会交错进行,单纯的工程施工企业越来越少,高附加值中的相当一部分会被用来回馈社会,这就是免费条件的由来。
  新基建的组织和实施常常会突破空间的局限
  用户可以无接触远程使用新基建,不仅新基建的使用方可能来自世界各地,新基建的建设方也同样会在世界各地同步开展工作。项目团队既包括实体团队,也包括虚拟团队,管理工具需要通过在线呈现以消除各方的误解,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实时通信将成为重要方式。项目技术方案和管理方案的智能仿真系统将是重要的项目管理手段,区块链技术等将成为项目相关方缔结规制关系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自动化处理的管理工具将会被数据智能化手段逐步取代,工具开发商将成为建设采购的重要部分,其所占比例在很多方面超过设备和材料供应商。
  新基建带来项目咨询和研究行业的重大变化
  对传统基建来说,一座桥梁与另一座桥梁在外观上、地质条件上尽管不同,但设计方法、施工方法等可能有很多共同点;一个机场与另一个机场尽管造型不同、吞吐量不同,但功能可能大同小异。但对新基建来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技术差异和理念差异很大,过去成功的经验很难成为未来成功的指导,行业边界的交错、技术和管理的高度融合、项目的合同管理和质量管理等都会因项目不同而可能根本不同。依靠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理解和积累的行业经验作为竞争力的咨询行业会面临很大挑战,但也会带来大量的研究机会。
  新基建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
  项目经理是项目能否成功完成的核心人物。近年来,(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等国际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都调整了对项目经理能力的定义。PMI认为,项目经理需要具备技术型项目管理技能、领导力技能、战略和商务管理技能;IPMA则认为,项目经理需要具备行为能力、技术能力和环境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对新基建来说并不足够。人才相对于他人的矛盾而言,能够解决他人的矛盾就是人才,不能解决他人矛盾的对他人来说就不是人才。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面临的矛盾不同,对项目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
  简单说来,新基建的项目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STEM方面的能力
  STE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对新基建来说,STEM的知识成分相对于传统基建来说更高。不能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人,很难被作为管理人才对待,因为他们难以与大量的技術人才沟通,进而难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而信任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商务能力
  新基建的创新程度远高于传统基建,而创新需要多个专业的融合,需要与不同专业的人合作。合作不仅仅在于沟通,而是建立在对彼此需求了解基础上的沟通,是为了达成某种协作规则的沟通。新基建项目的团队成员经常不是来自一个固定的企业或部门,这些成员个人需求和所代表的利益团体不一样,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像对待下属一样,而应该像对待商业伙伴一样对待项目团队成员。另外,个人或团队在大型新基建项目中的嵌入方式远较传统基建频繁,这些个人和团队需要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和协作关系。因此,对外合作的商务能力而不仅是对内合作的管理能力越来越重要。
  金融和财务能力
  金融和财务能力与商务能力有关系,但在传统项目管理中更强调成本管理能力,甚至很多项目经理不懂财务,更不懂金融。但对新基建来说,由于其本质上的独特性,项目带有较浓的联合创业色彩,每个参与方都有自己独立的商业利益。每个参与方都像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他们参与项目,在项目分享利益的过程也离不开金融和财务能力。成本属于管理的范畴,金融和财务则属于经营的范畴,新基建中的项目经理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能力,每一个基建项目的部件都可能衍生出广阔的市场。
  需要强调的是,在新基建中,对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方式也与传统基建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不仅由新基建的特点决定,由新基建人才的能力和工作方式决定,也由新基建的主力军的年龄结构决定。无论是项目创新性的特点,还是人才流动的倾向性,都决定了项目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如何认可他们的贡献是新基建项目管理的重要课题。以能力的市场行情来确定工资水平、以当期的贡献确定奖金额度、以长期的价值确定股份分成将成为三种基本的激励机制,而零工经济和区块链技术会促使三类激励机制混合在一起,产品股东、项目股东这样能够有机融合短期性和长期性、贡献和风险的方式会逐渐兴起。
  新基建的社会治理
  对传统基建来说,土地资源是十分关键的,公路、医院和学校等建设都需要土地,而在中国,土地是国有的,因此在传统基建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一谈到传统基建,人们自然会想到投资金额大、公共性强等特征,这些也多与政府的职能有关联,所以在传统基建项目中,政府总是不可或缺的相关方,经常发挥主导作用或成为传统基建项目实际上的业主。在此背景下,传统基建项目很容易采用代建、PPP等模式开展,这几年在传统基建领域大力开展PPP模式的原因也在于此。
  但对新基建来说,由市场来配置其需要的资源、由企业来完成其全过程建设这样的情形越来越多,政府的角色将与传统基建有很大不同,因而也会带来大量新的社会治理问题需要解决。   “基础设施”的概念需要重新理解
  之所以说“理解”而不是“定义”,是因为前者可以有各种结果,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后者可以明确归类或者说有标准答案。当项目需要政府划拨资金时,自然要有归口部门和政策类别,因此做出明确的定义、划分明确的范围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项目不需要经过审批或获得政策资助,这样精确的定义就没有太大的必要。更何况新基建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行业边界,因为它是一个网络、数字和能源等为传播方式和服务方式的,这些方式是综合的而不是哪个单独的产业部门能够管理得了的。新基建中的“基”与其说是“基础设施”,还不如说“平台”更贴切。
  行政指令转变为政策引导
  对传统基建而言,铁路等建设需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因为它需要使用公共资源,如土地等。但对新基建而言,很多数字化、虚拟化基础设施并不需要使用公共资源或者不消耗公共资源,因此政府可以采用政策引导的方式,在税收、准入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而不能通过行政指令为主来建设,更不能靠投入资金作为主要的权益方式。
  治理要尽量走到问题的前面
  一般说来,政策有滞后性,政策是因为有一定数量的需求或问题后才制定的。但在新基建情况下,网络的扩散速度极快,影响面会迅速扩大,并且用户的黏性又很强,政策滞后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敏捷响应机制。对新基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预判,并制订好预案。例如,数据平台的利益分配涉及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交易和国家安全防范等问题。随着项目型公司的大量涌现,我们不仅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也需要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制、人才流動、虚拟货币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的很多精力需要由集中于行政审批和资金发放等转移到这些方面来。
  平台、项目和用户交融的治理机制有待建立
  政府部门的设置是按照平稳社会的运行而设立的,它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目前的设置方式大多是按照工业化时代的基础特征(分工明确)划分的条块结构。但在国民经济统计报表中,产业、企业类别的划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特点,以建设数字化社会为重要使命的新基建会加快这种交融性。企业越来越变成平台和项目交融的组织,政府设置和治理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此外,用户和新基建的关系更加深入,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会产生更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也值得研究和解决。市场的交给市场、行政的交给行政这样的理念会在新基建推进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结语
  新基建是围绕互联网、物联网和能联网开展的新一代社会发展平台建设,创造力会代替货币资本,企业会扮演主要角色,跨界融合的项目机制会带来新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重新审视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爱因斯坦曾说“我们不能用产生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寓言叫《刻舟求剑》,这些说的都是一回事,即环境变了、社会变了,我们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也要随之而变。
其他文献
我国建筑供应链中,多数承包商由于负债较高、资金流状况较差,贷款利率居高不下;绝大多数分包商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被迫转向民间小额贷款公司,月息2.5分(年利率30%),甚至更高。承包商和分包商的融资成本体现在高报价中,从而加大业主的建设成本。  业主通常根据承包商及其分包商完成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按月支付相应的工程款。当业主资信高、实力强时,其具有良好的资金保障,可以按时支付承包商的费用,保证承包商及
期刊
在大型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返工往往难以避免。它涉及人员多且范围广,形成原因复杂。同时,大部分返工都会对整个建筑项目的目标完成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造成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演化成严重的社会事件,由此引发的社会风险对大型建筑项目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探究大型建筑项目返工的社会风险,意义重大。  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般情况下,建筑业都是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
期刊
辽阳石化俄罗斯原油加工优化增效改造项目(下称“俄油加工优化项目”)是中俄原油二线工程的保障项目,是列入国家石化产业发展布局和第二轮振兴东北计划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  该项目由某央企集团公司(下称“公司”)负责,在全体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583天的施工建设和投料试车,全面实现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等各项建设目标。HSE管理体系实现“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
期刊
为应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进一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思路。央企要主动融入双循环格局,助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为建筑业产业链的一环,中型建筑央企首先要了解自身所处环境,认清形势,知己知彼,才能明确企业所处方位,精准发力,有所作为。  中型建筑央企的发展环境  从产业链角度明确自身方位  建筑業产业链及
期刊
随着国内外建设工程行业的发展,工程索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有关某个具体索赔事项对工程企业的实质影响,工程企业更多地需要在针对个案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自身日常索赔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索赔程序启动后的有效跟进措施,才能更好地达到索赔预期效果,实现各方风险合理分担、工程顺利推进的目的。  本文对索赔的定义、定性及相关法律概念不做展开,仅从索赔管理的角度,结合笔者以往工作经验及思考,对日常索赔管理及
期刊
设计意图:  “洞洞”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中、自己身上都有,对孩子来说非常熟悉,而在平时生活里,孩子总是乐此不疲的探索着自己的身体,摸摸耳朵、挖挖鼻孔,发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感兴趣,充满着探索的欲望。但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对于自己身体的保护意识不是很薄弱,经常会出现抠鼻子抠的流鼻血,不明物体放嘴巴里嚼。班里还出现孩子将珠子塞到鼻孔里。因此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
期刊
验收是每个项目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每个项目经理最关心和重视的活动。验收顺利通过不仅关系到项目目标的最终达成,而且是项目回款、提升客户及团队满意度等活动的关键条件。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按照項目生命周期阶段划分,验收处于项目收尾阶段,但是很多项目经理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似曙光就在眼前,实则刀光剑影,步步惊心!可见,验收顺利通过不容易,项目经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验收不通过的常见问题  验收环节常见
期刊
火电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一般需要2~3年时间,因此对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火电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后几年内还没有完成结算或投资费用超出概算,为后期生产运营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更好地解决火电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本文提出了精细化造价管理的方法。精细化造价管理从管理阶段上划分,包括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五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从管理主体来
期刊
罗伯特·巴特里克(Robert Buttrick)被称为“项目管理标准界的实践派”。他专注于商业驱动的方法、流程和标准,参与了众多项目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他是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BSI)项目管理委员会MS2的成员、ISO技术委员会TC258(项目组合、项目集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英国首席专家,亦是PRINCE2(2017年版)的合著者,主
期刊
主持人:丁荣贵,山东大学项目管理研究所所长,《项目管理评论》主编、首席管理专家,Project Leadership & Society(《项目领导力和社会》)副主编,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全球研究协调人。  访谈嘉宾:徐洪才,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财经头条首席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特约经济评论员。  双循环是国家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