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官僚私人投资与天津近代工业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津近代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1912年至1928年,天津近代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时期天津民族工业厂家累计约有2471家,资本总额累计约82427000元,涉及66个工业门类,工业人口约4万余人。①与1911年前的民族工业比较,厂家增加了22倍,资本额增加了11倍,行业增加3.1倍。②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天津已逐步形成以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为骨干,以大机器生产为主,手工工场为辅的工业生产体系,从而为天津成为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创造了条件。在北洋政府里握有权力兼有资财的北洋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是此
其他文献
把历史上人们的群体生活和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社会史,在我国的复兴已有10年左右的历史,并且正在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然而,中国社会史研究毕竟刚刚起步,诸如西方社会史研究者所犯的理论体系滞后、研究问题松散而缺乏综合性分析、领域过于宽泛而显得范围不清等等毛病,在我国社会史学界中也同样存在着,并已成为社会史深入发展的绊脚石,究竟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笔者略呈愚见,以供同道参考和指正。社会史是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区别的一种对社会生活从中观和微观意义上展开探索的新学科。因此,从微观入手,剖析
当前深入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关键在于研究工作者要扩大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方法修养。从这几年涌现出的研究成果看,有关社会生活、风俗方面的比较多,深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思潮等方面变迁的成果则很少。这与研究工作者的视野即对社会史研究对象范畴的认识有关。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社会史主要研究社会生活的历史;一种认为社会史应是再现人类社会过去的经历,包括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历史,这实际上是法国年鉴派的主张。我认为,前者将社会史局限于研究社会生活,视野似乎偏狭;后者则是符合历史
近10年来,胤祯及其《抚远大将军王奏档》一书已引起清史界的广泛重视。胤祯为清圣祖玄烨之第十四子,康熙晚年,深得乃父宠信,故有抚远大将军之特命。皇太子胤礽一废再废,诸皇子党夺嫡之争日烈。圣祖之命胤祯远出及久留西宁,岂亦有如诸葛亮为刘琦谋,所谓"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者耶?圣祖溘逝,皇四子胤禛继位,胤祯改名允(?),幽禁终身。胤祯西征一段史实几被湮灭,官书、上谕及《实录》改而又改,删除殆尽。迄今仅存的满文原抄本《抚远大将军王奏档》,不分卷,20册,为胤祯西征在外时亲笔上奏乃父圣祖玄烨之原档。墨迹幸留
由于研究的拓展性和学术视野以及指向的广阔性,社会史研究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历史学最令人瞩目的领域之一。然而,在发展了几年后,当前我国的社会史研究也出现了欧美一些国家,如美国社会史研究在本世纪50年代初所面临的那种"缺乏创造性"的状况。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社会史研究的各种著述不断增加,但它们所负载或提供的新意灼见却没有相应的增添,就是说,社会史研究表面上的方兴未艾,并不能掩盖它实质上的困境,表面上的"热"正在"冷"中摇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缺乏创造性的状况?是已经走到了研究的饱
近年来中外史学界对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的研究饶有兴趣,意见亦颇为纷纭。我曾经对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为止的孙中山对日观试作剖析,认为孙中山的对日观既不能用对日本从依靠到批判来概括,也不是直线的、简单的反侵略进行曲,而是常常表现为幻想与策略运用交织、正确与失误并呈、前后相互矛盾的情形;总的行进方向,则是逐步朝着联合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被压迫人民,共同反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帝国主义的目标前进。此后到孙中山逝世,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又是怎样呢?是否可以笼统地说孙中山已坚决站在反帝反军阀立场上,不再对日本政府存在幻想
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中农民离村人数激增。这种社会现象尖锐地反映了农村社会趋于崩溃的现实,在当时引起全社会的注目。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却鲜有论述。本文拟对这一社会现象作初步探讨。一农民离村,即农民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村庄或居所,外出谋生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人口移动,不包括那些走乡串寨和临时外出办事的人,也不仅仅是人口迁移。
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华军事进攻的同时,曾不断地策动"和平交涉"。但是,中国有关的档案记录迄未披露。不少交涉活动的来龙去脉还朦胧不清。本文以可能搜集到的档案、文献及当事人的日记、手记等原始资料为依据,就八年当中日本施弄一系列"和平交涉"的基本事实、性质及其在日本对华总战略中的位置,进行探讨。
一般认为,所谓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独立宣言》所表达的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不错的。但该宣言虽然宣布了美国的独立,并没有完成"立国"的历史任务。从宣言发表到国家建成,中间还有一段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其中包括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思想的激烈斗争。其间,虽然激进和保守、革命和反动、前进和倒退交织在一起,但主流还是进步的,《权利法案》的通过就是明证。从总体看,这些斗争不仅继承了宣言的精神,也丰富了宣言所提出和阐述的原则,给它增添了新的内容。因此,笔者以为,美国的"立国精神",应
弗吉尼亚在英属北美各殖民地中颇具代表性。它是英国皇家直辖殖民地和国教殖民地,但却是第一个实行代议制,同《五月花号公约》构成了美国制度的两大基石;它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发祥地,所制定的"宗教自由法案"和"权利法案"曾是其他殖民地乃至美国联邦宪法参照的蓝本。在这块土地上还培育了诸如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托马斯·杰斐逊、乔治·梅森、帕特里克·亨利等美国开国元勋。因此,研究殖民地时代的弗吉尼亚,对理解美国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渊源,进而把握美国立国的基础,是很有意义的。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社会一直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重心。家族关系在各种社会联系、社会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各种社会联系、社会关系无不受家族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家族是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家族利益制约指导人们的各种活动。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点。因此,研究中国家庭、家族史,对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家庭、家族史有关资料十分丰富,仅流传至今的族谱就有几万部,然而这些资料大多是关于上层社会家庭、家族的,而且比较零星分散;同时,在近代以前,也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所以,对包括平民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