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中农民离村人数激增。这种社会现象尖锐地反映了农村社会趋于崩溃的现实,在当时引起全社会的注目。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却鲜有论述。本文拟对这一社会现象作初步探讨。一农民离村,即农民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村庄或居所,外出谋生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人口移动,不包括那些走乡串寨和临时外出办事的人,也不仅仅是人口迁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中农民离村人数激增。这种社会现象尖锐地反映了农村社会趋于崩溃的现实,在当时引起全社会的注目。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却鲜有论述。本文拟对这一社会现象作初步探讨。一农民离村,即农民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村庄或居所,外出谋生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人口移动,不包括那些走乡串寨和临时外出办事的人,也不仅仅是人口迁移。
其他文献
11世纪德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兴起是其重要标志之一。城市的兴起是由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远程贸易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远程贸易为德国城市兴起选择了合适的地理位置,创造了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同时也提供了市民组织形式。本文拟就远程贸易对中世纪德国城市兴起所产生的历史作用略作分析。
李唐氏族问题,即李渊祖先种族、郡望、姓氏问题,曾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受到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历史问题。30年代前期,陈寅恪先生相继发表《李唐氏族之推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本1分,1931年)、《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同上3本4分,1933年)、《三论李唐氏族问题》(同上5本2分,1935年)等三篇论文,对李唐出于陇西李氏的旧说提出质疑。在《后记》一文中所作结论如下:
近十年来,我国史学领域引人瞩目的变化和成就之一,就是以往长期被冷落乃至被遗忘的社会史研究,又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史研究的队伍发展之快,论著出版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借用英国社会史学者哈罗德·珀金的形象比喻,可谓"灰姑娘变成了一位公主,即使政治史和经济史不允许她取得独立地位,那么她也是历史研究中的皇后。"然而,人们在欣喜之余,又普遍对现状感到忧虑,都在思考下一步如何将社会史研究从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排比、缕述点评,或曰孤立、细琐的微观考察状态,尽快提高到系统、辩证地分析、
史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前进息息相关。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在传统史学领地上突兀而起并迅速发展,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社会史研究使史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然而社会史在我国毕竟是一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学科,要使它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肯定和汲取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又须借鉴60多年来西方社会史研究的有益经验,并注视国际社会史发展的方向。以下提出几点浅见,期望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化。第一,加强社会史学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史学的理论指导,一些西方社会史研究者也承认,他们在
社会史是因历史学变革的时代需要而应运兴起的,它确实为变革中的历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活力的新样式。但是,仅仅引入一些社会学、人类学的新名词,改换上"社会史"的包装,很难为学术界所认同。这应该是一次从外延到内涵、从观念到方法的全面性的、创造性的大转变。我想,为了使社会史真正承当起历史学变革的学术角色,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首先应显示出与之相符的、强烈的维新变革意识,力求在"变"字上做文章,敢于另辟蹊径,踏出一条新路。基于探寻历史海平面之下深层奥秘的认识论使命,社会史关注的中心不再是"国家"的历史,而是
把历史上人们的群体生活和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社会史,在我国的复兴已有10年左右的历史,并且正在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然而,中国社会史研究毕竟刚刚起步,诸如西方社会史研究者所犯的理论体系滞后、研究问题松散而缺乏综合性分析、领域过于宽泛而显得范围不清等等毛病,在我国社会史学界中也同样存在着,并已成为社会史深入发展的绊脚石,究竟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笔者略呈愚见,以供同道参考和指正。社会史是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区别的一种对社会生活从中观和微观意义上展开探索的新学科。因此,从微观入手,剖析
当前深入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关键在于研究工作者要扩大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方法修养。从这几年涌现出的研究成果看,有关社会生活、风俗方面的比较多,深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思潮等方面变迁的成果则很少。这与研究工作者的视野即对社会史研究对象范畴的认识有关。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社会史主要研究社会生活的历史;一种认为社会史应是再现人类社会过去的经历,包括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历史,这实际上是法国年鉴派的主张。我认为,前者将社会史局限于研究社会生活,视野似乎偏狭;后者则是符合历史
近10年来,胤祯及其《抚远大将军王奏档》一书已引起清史界的广泛重视。胤祯为清圣祖玄烨之第十四子,康熙晚年,深得乃父宠信,故有抚远大将军之特命。皇太子胤礽一废再废,诸皇子党夺嫡之争日烈。圣祖之命胤祯远出及久留西宁,岂亦有如诸葛亮为刘琦谋,所谓"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者耶?圣祖溘逝,皇四子胤禛继位,胤祯改名允(?),幽禁终身。胤祯西征一段史实几被湮灭,官书、上谕及《实录》改而又改,删除殆尽。迄今仅存的满文原抄本《抚远大将军王奏档》,不分卷,20册,为胤祯西征在外时亲笔上奏乃父圣祖玄烨之原档。墨迹幸留
由于研究的拓展性和学术视野以及指向的广阔性,社会史研究无疑是近年来中国历史学最令人瞩目的领域之一。然而,在发展了几年后,当前我国的社会史研究也出现了欧美一些国家,如美国社会史研究在本世纪50年代初所面临的那种"缺乏创造性"的状况。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社会史研究的各种著述不断增加,但它们所负载或提供的新意灼见却没有相应的增添,就是说,社会史研究表面上的方兴未艾,并不能掩盖它实质上的困境,表面上的"热"正在"冷"中摇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缺乏创造性的状况?是已经走到了研究的饱
近年来中外史学界对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的研究饶有兴趣,意见亦颇为纷纭。我曾经对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为止的孙中山对日观试作剖析,认为孙中山的对日观既不能用对日本从依靠到批判来概括,也不是直线的、简单的反侵略进行曲,而是常常表现为幻想与策略运用交织、正确与失误并呈、前后相互矛盾的情形;总的行进方向,则是逐步朝着联合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被压迫人民,共同反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帝国主义的目标前进。此后到孙中山逝世,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又是怎样呢?是否可以笼统地说孙中山已坚决站在反帝反军阀立场上,不再对日本政府存在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