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正确”举例及分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包括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答案,就答案本身而言,或者从浅表的层面上看,没有什么错误,但如果细细深究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正确”是在某些条件下的正确,或者说是一种表面的假性的正确。这样的正确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叫“假性正确”。
  对于“假性正确”,不加分析,就答案论答案,很可能会以假当真,误导学生,还会失去一次宝贵的纠正学生错误的机会,影响学
  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批改学生作业,或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必须独具慧眼,增强“透视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隐藏在正确答案之中的错误,并把错误及时纠正过来,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正确。
  
  一、不懂型
  
  在用“汗”组词的时候,一位学生组成了“愧汗”一词。这是一个生僻词,学生的答案让我开了眼界,判它正确还是判它错误,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学生见我愣在那里,便向我解释说:“这个词语我是从字典上查到的。”口气非常肯定,以示不必怀疑答案的正确性。我抬起头来问他:“‘愧’是什么意思?”他摇摇头说:“不知道。”词语的意思都不知道,那这样的正确答案对于学生来说仅是“一面之交”,算他正确很是勉强。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组词里,在近反义词等练习中也会出现。当学生做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从字典(或其他工具书)中找一个答案写上去。这样的答案,单就答案本身而言不能说它有错,但对于学生来说,对答案本身都不理解,这样的“正确答案”意义不大,充其量只能算是“假性正确”。练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把答案写正确.还要让学生真正弄懂答案。懂了,印象就深了,以后就可以灵活运用了,相关的能力也形成了。
  因此,在进行组词、近反义词等练习时,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属于自己“词库”里面的词语。如果非要从字典等工具书中去查找,不是不可以(使用工具书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提倡),只不过查到答案之后还须弄清楚该词语的意思,至少有个大概的了解。有了这一步工作,才算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正确。
  
  二、人为型
  
  改正句子的错别字,是一种常见的练习形式。一次作业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汽车奔弛,一行行挺拨的白杨树飞快地向后退去。”句中的错别字有“弛”、“行”、“拨”三个字,应该把它们分别改为“驰”、“棵”、“拔”。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不少学生只改了“弛”“拨”两字,没有注意到“行”字,正要给他们判错。一位教师知道这种情况后,认为“行”字不改也可以。理由是,如果公路两旁是大片的绿化带,那就会出现“一行行”的情况。诚然,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没有,只是学生有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如果学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并且作了一番认真的思考,然后决定不改“行”字,那学生的做法是别具一格的创新,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那就是一种疏忽。在实际情形当中,学生很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予他们肯定,那就肯定了学生的疏忽,学生无意中得到了一个正确,甚至是创新,这对于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必须给予指出,让学生把错别字改正过来。
  还有,在朗读中,有时学生无意中读出了某种“效果”。读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师听了学生的朗读后,大加赞赏,还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弄得学生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学生的朗读有时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朗读效果也是在无意中产生,所谓的“正确”、“很棒”是我们给他们附加上去的。遇到这种情况,鼓励学生是可以的,但把它当真就显得不妥了,因为它毕竟是“假性正确”。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十分复杂的。当出现了有别于一般的情况时,我们要认真分析,看看学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抑或是一种疏忽。
  
  三、问题型
  
  在用“像……一样”造句时,一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昨天考试考砸了,回到家里,妈妈看到我的分数后,像疯狗一样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这个句子从语法角度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思想认识的角度看,就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那就是对长辈的不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可能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孩子对家长有看法;有可能学生本身缺乏教养,不注意尊敬长辈;还有可能只是为了取乐一下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通过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找到思想上的根源,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假性正确中获取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既教书又育人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再如,在作文练习中,也常常有文道脱节、文道不一的情况。有的作文从“文”的角度看起来,词汇丰富,语句流畅,文采飞扬,是一篇佳作,但从“道”的角度看,存在着认识上和思想上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学生,使作文练习同时又是一个“练人”的过程。
  
  四、投机型
  
  游戏是在一定的规则中进行的,教学活动中也有一定的规则,有了规则,就能确定公平公正,便于操作。如排列句子练习,在批改的时候,为统一标准,一般是对一句,得一分,这就是一种“规则”。这一规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视同仁的,可以说是公平的,基本上也是合理的。但有时合理的规则也会产生不合理的结果。有的学生弄清楚了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对于其中的一句,到底是放在首句,还是放在末句,拿不定主意,结果把本是第一句的放到了最后一句,结果每句都排错了,一分未得;而有的学生其实没有弄懂句子之间的关系,但排出来的句子没有全错,一数有好几句“排对”了。这样,本是错误少的学生扣了较多的分数,而真正问题大的学生,反倒得了一定的分数。其实,后一位学生的正确也是一种假象,说得直白一点是被“撞”上了,蒙对了。
  这是无意识的投机,另外,还有一种有意的投机。如,判断题考试时,在吃不准是错是对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干脆全部判错,结果至少保证了一半的正确率,而有的学生动了一番脑筋,下了一番工夫,最后结果反而错了很多,甚至出现全错现象。前者的正确就是一种投机型的假性正确。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学生订正了一个判断题,让老师去批改,结果老师还是批他错。学生非常不解,问老师,怎么两次都不对?原来第一次老师批错了。造成笑话的原因是学生订正的时候没有动脑,因为判断题只有两种情况,不是对就是错。
  对于投机型的假性正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答案的表面上,而要由表及里地深入研究。有时就是学生做得正确了,也不能简单地肯定,要考虑是否存在偶然的因素,如果有偶然的因素存在,就要跟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弄懂、理解并掌握。
  
  五、歪曲型
  
  所谓歪曲型,就是歪曲了练习的本意,写出来的答案跟练习中的要求根本没有关系。如,在用“一面……一面……”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造句的时候,一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一元硬币的一面是字,一面是图。”学生造的句子中也有“一面……一面……”,但此“一面”不是彼“一面”。学生没有按照要求造句,也就没有达到本次造句的目的。再如,在仿造句子练习中,例句是:“他跟爸爸去了商场。”一位学生造的句子是:“我跟小明是好朋友。”两个句子中都有“跟”字,但两个“跟”字词性不一样。再有,在用“诱人”造句的时候,一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他在引诱人上当。”这样的句子造得更是离谱,假的成分就更多了,必须把它纠正过来。
  造成歪曲型假性正确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清楚练习要求,对练习要求的理解是不到位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写出来的答案只是“形似”而已。因此,在进行练习之前,我们要跟学生讲清练习要求,让学生明确要求之后再进行练习。如果这样之后还是出现问题,那要做好事后的补救工作,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把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自己的错误。
  “假性正确”的情况非常复杂,它的类型远不止以上几种。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我们必须深入、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要善于识别真伪,引导学生在求知道路上求真向上,不断获取真知。
其他文献
一,摄取身边的美.成为交际的起点,在学生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鲜活事物,这是他们练习说话,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丰富源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既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又能有助
近年来作为科研主力军的博士群体发生的“逃离科研”事件不断,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在一些人对逃离博士进行口诛笔伐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中国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的一系列问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