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文练笔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又被称为是课堂小练笔。其主要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内容,对其语言表达形式加以生发或迁移的一种微写作训练。运用这种方式,对相关的阅读内容可以进行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学生作文和阅读之间的壁垒能够被打破,在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书面表达能力加以渗透,最终达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这对于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文章就重点对此加以分析与简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随文练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基础不同,其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部分学生可以在进行充分的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会有新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的产生,继而其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有的教师则是让学生自己联系课文、生活或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运用文字将其感受表述出来。也有的则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模仿、运用一些语句、段落、逐渐体悟其中的表达规律,最终对其加以消化,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练笔目的,导致学生们不知道练笔是为了什么。
(二)呆板教条的教学形式
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过程中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在课堂随文练笔中,每一次采用的形式都很呆板和单一。最常见的一个形式就是课堂中总是会有“假如你是×××,你会做什么?……”之类的形势。但是因为学生相对年纪较小,而且生活体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常常是陈词滥调,抑或是一些干巴巴的内容。很多呆板的小练笔都是一种“公式”代入法。生搬硬套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模式不但达不到随文练笔的目的,甚至因为过于生硬和呆板,造成学生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例如厌烦或者排斥等,这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三)练笔教学过于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练笔最终也只有小部分学生可以写出,多数学生多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清洗,有些甚至拿上笔就放下。这种形式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量强,成绩优异的学生适用,但是并不适用于全体学生。很多老师写完后只是安排个别学生当堂读一下,完全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所以其实等于是没有设计。不面向全体的练笔,等于放弃一部分学生,最终导致随文练笔成浮于表面。
(四)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反馈评价体系做后续支撑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在教学中一般会将随文练笔放在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上,一旦时间不够,就会将练笔安排在课后或者回家完成。一般课程结束后,练笔也就结束,但是后续的反馈工作则非常的不到位。当前存在的一个现状就是绝大多数教师是写了就算,听之任之,没有评价,没有修改,没有提升。有的老师虽有评价,但没能抓住每次“练笔”的不同目的,进行对症下药。
二、提高学生语文随文练笔能力的对策探究
(一)运用仿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训练应当注重篇章的训练,尤其是需要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变现手法,随文练笔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生对经典语句的感悟与品读,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最终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清晰把握,对作者语言表达的分析,对写作手法的结构,帮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例如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整体写法,然后可以仿照优美句段进行句子的仿写,同时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随文练笔不但学习和借鉴了文章的规范句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发散式训练,让学生驰骋想象、展开联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技巧,将语言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二)理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在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内化,最终在情感上可以融入,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心灵去感受,才能切实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理解性的小练笔,学生可以更加多元、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涵,最终写出来的小练笔才会更加的丰满和深刻。所以其重点就在于如何在理解出进行随文练笔的设计,主要是从文本的重难点着手,或者也可以从文本的一些关键词入手,教师也可以从文本中一些比较深刻或者空白处进行设计。当学生对课文形式和内容均有所理解和领悟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刚学的文章中对语言形式加以转换,最终对课文内容进行丰富和发展。这种方式重点在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的主题和教学过程是具有统一性的,而且通过学生的理解和运用也能达到学生读写的统一性。
(三)积极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力,对随文练笔的内容加以丰富化
在随文练笔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主要就是通过学生对文章中文本中心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或者词语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凝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空白处的内容进行再理解和创造,最终确保其所理解的内容的丰富性。这样学生对于其脑中的语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练笔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充分调度其记忆表象,并且在其中融入学生的个人理解和体验,最终将其头脑中的再造形象加以完善和充实,继而创造出一种源于课文却又不同于课文的意念形象。部分文本中的内容,作者仅用高度概括或者简短的句子一气呵成,而字里行间其实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供发挥的,因此对于随文练笔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契机。所以教师在随文练笔教学过程中,需要紧扣这些与中心内容相关的句子,再对其进行丰富的创新,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找准“练点”,然后加强学生的训练,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莉琪.课堂练笔——沟通阅读与习作的桥梁[J].学周刊,2015(14).
[2]赵颖杰.浅谈小学语文习作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18).
[3]朱雅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随文练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基础不同,其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部分学生可以在进行充分的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会有新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的产生,继而其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有的教师则是让学生自己联系课文、生活或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运用文字将其感受表述出来。也有的则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模仿、运用一些语句、段落、逐渐体悟其中的表达规律,最终对其加以消化,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练笔目的,导致学生们不知道练笔是为了什么。
(二)呆板教条的教学形式
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过程中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在课堂随文练笔中,每一次采用的形式都很呆板和单一。最常见的一个形式就是课堂中总是会有“假如你是×××,你会做什么?……”之类的形势。但是因为学生相对年纪较小,而且生活体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常常是陈词滥调,抑或是一些干巴巴的内容。很多呆板的小练笔都是一种“公式”代入法。生搬硬套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模式不但达不到随文练笔的目的,甚至因为过于生硬和呆板,造成学生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例如厌烦或者排斥等,这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三)练笔教学过于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练笔最终也只有小部分学生可以写出,多数学生多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清洗,有些甚至拿上笔就放下。这种形式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量强,成绩优异的学生适用,但是并不适用于全体学生。很多老师写完后只是安排个别学生当堂读一下,完全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所以其实等于是没有设计。不面向全体的练笔,等于放弃一部分学生,最终导致随文练笔成浮于表面。
(四)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反馈评价体系做后续支撑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在教学中一般会将随文练笔放在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上,一旦时间不够,就会将练笔安排在课后或者回家完成。一般课程结束后,练笔也就结束,但是后续的反馈工作则非常的不到位。当前存在的一个现状就是绝大多数教师是写了就算,听之任之,没有评价,没有修改,没有提升。有的老师虽有评价,但没能抓住每次“练笔”的不同目的,进行对症下药。
二、提高学生语文随文练笔能力的对策探究
(一)运用仿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训练应当注重篇章的训练,尤其是需要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变现手法,随文练笔过程中,应当强化学生对经典语句的感悟与品读,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最终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清晰把握,对作者语言表达的分析,对写作手法的结构,帮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例如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整体写法,然后可以仿照优美句段进行句子的仿写,同时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随文练笔不但学习和借鉴了文章的规范句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发散式训练,让学生驰骋想象、展开联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技巧,将语言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二)理解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在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内化,最终在情感上可以融入,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心灵去感受,才能切实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理解性的小练笔,学生可以更加多元、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涵,最终写出来的小练笔才会更加的丰满和深刻。所以其重点就在于如何在理解出进行随文练笔的设计,主要是从文本的重难点着手,或者也可以从文本的一些关键词入手,教师也可以从文本中一些比较深刻或者空白处进行设计。当学生对课文形式和内容均有所理解和领悟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刚学的文章中对语言形式加以转换,最终对课文内容进行丰富和发展。这种方式重点在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的主题和教学过程是具有统一性的,而且通过学生的理解和运用也能达到学生读写的统一性。
(三)积极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力,对随文练笔的内容加以丰富化
在随文练笔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主要就是通过学生对文章中文本中心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或者词语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凝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空白处的内容进行再理解和创造,最终确保其所理解的内容的丰富性。这样学生对于其脑中的语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练笔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充分调度其记忆表象,并且在其中融入学生的个人理解和体验,最终将其头脑中的再造形象加以完善和充实,继而创造出一种源于课文却又不同于课文的意念形象。部分文本中的内容,作者仅用高度概括或者简短的句子一气呵成,而字里行间其实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供发挥的,因此对于随文练笔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契机。所以教师在随文练笔教学过程中,需要紧扣这些与中心内容相关的句子,再对其进行丰富的创新,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找准“练点”,然后加强学生的训练,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莉琪.课堂练笔——沟通阅读与习作的桥梁[J].学周刊,2015(14).
[2]赵颖杰.浅谈小学语文习作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18).
[3]朱雅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