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觅真意,“四读”通幽处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诗穷而后工”,“诗圣”一生困顿心忧天下,七律《登高》就把晚年杜甫时势之叹、羁旅之思、伤身之痛、孤独之愁的四重哀伤写得悲情凄婉,催人泪下,该设计紧紧抓住诗歌教学的本质特点,运用“四读”涵泳探究式教学思路,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高效把握诗景诗意诗境诗情。
  【关键词】诗歌 杜甫 《登高》 吟诵涵泳
  一、设计思路
  杜甫的《登高》,化用脂砚斋评价《红楼梦》的话可以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诗”,全诗沉郁顿挫,情景交融,把晚年杜甫时势之叹、羁旅之思、伤身之痛、孤独之愁的四重哀伤写得令人回肠九转、悲情叹惋,有“古今律诗第一”的美誉,基于此,本设计主要从两个维度上进行拓展,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渗透出的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二是把握本诗的写法特点。
  同时,紧密结合诗歌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高一学生诵读涵泳古诗的良好学习习惯亟待培养,鉴赏诗歌的思路方法有待加强指导的学情实际,本设计精心设置“四读”涵泳探究式教学思路,让学生一读感整体,二读悟意境,三读味情感,四读明写法,从整体到细节,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容到写法,从诗景诗意到诗境诗情,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多维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在较强的可操作性中有益有效地锻炼提升了学生诵读能力、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突出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内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读准字音,理解诗中重点词语含义。
  ②赏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③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当堂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四读”涵泳吟诵中理解诗意诗境。
  ②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分析把握景物意象,领悟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③在多维互动、讨论交流过程中,大大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在民主和谐、浓郁热烈的课堂人文情感氛围中充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晚年诗圣“时势之叹”、“羁旅之思”、“伤身之痛”、“孤独之愁”的四重哀伤,真切感悟作者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4.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①利用ppt课件展现课堂清晰流程,构建多元互动环境,创设探究交流条件。
  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诗意图,让学生在吟诵时,图文结合,更真切地感受诗境。
  ③利用视频示范朗诵,充分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进一步沉浸诗中,与作者心灵相通相融,为水到渠成地分析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和精妙的艺术手法做好铺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把握景物意象特征,深入体味诗中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鉴于高一学生诗歌鉴赏知识尚待积累完善,鉴赏实践活动需要加强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诗歌写景抒情的艺术特点。并放在最后“一读”时解决。
  四、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 四个探究问题,提纲挈领,抓住关键,紧扣诗歌教学特点,从感整体到悟意境,到味情感,到明写法,授鱼授渔,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目标。
  2.吟诵涵泳法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涵泳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课堂上学生通过全体读、个别读、多媒体音像示范读、全体自由读等各种方式,声情并茂地吟诵,真切地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诗境美、诗情美。同时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触摸到作者的深广的心灵。
  3.互动探究讨论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互动探究,平等对话,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4.多媒体情景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1.精心制作ppt教学课件。
  2.查找素材创设《登高》诗境图,一句一幅。
  3.搜集并精心剪辑好课文示范朗诵视频。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大家一起来背一下。这首诗是写重阳登高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穿越历史,梦回大唐,1200多年前的那个重阳节,在夔州长江岸边,一位老人,两鬓染霜,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登上面前的一座高台,纵目远眺,望眼欲穿,一时间百感交集!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是晚年的诗圣杜甫!此时此刻,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有“古今律诗第一”美誉的《登高》,去触摸诗圣那深广的心魂吧!(ppt呈现标题)
  (二)出示学标(ppt)
  1.理解诗中渗透出的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2.把握本诗的写法特点。
  (三)四读课文,自学探究(ppt)
  1.初读探究: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①积累字词
  给形近字注音:渚( )清 霜鬓( )
  诸( )位 发髻( )
  姓褚( ) 鬃( )毛
  解释词语含义:飞回 落木 苦恨 新停
  ②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轻重缓急适当)
  明确:“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明·胡应麟)
  2.再读探究:你都是从诗中哪些地方感觉出来的?请联系诗歌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说明一下。
  ①个别学生读,大家倾听评价(要求:深情诵读,读出“悲凉之意”)
  多媒体辅助:演示诗意图,配合学生美读。
  ②观看示范朗读,全班思考互动交流   多媒体辅助:视频示范朗诵。
  明确:奇文共欣赏——
  ①风急:秋风扫落叶,秋气严逼人,杜甫身心俱冷。
  ②天高:“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宏阔的天地间,作者的渺小和孤独让人滴泪!
  ③猿啸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长江之上的猿啼更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杜甫也应又一次“涕泗流”了……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都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烘托出作者一颗凄冷的心。
  ⑤鸟飞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猛烈的秋风中鸟儿低徊盘旋,一圈又一圈,与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无助的处境是何其相似!
  ⑥落木萧萧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纷纷飘零的叶子让人痛感生命乃至国家百姓的灭顶劫难,这肃杀之景怎能不使年老的杜甫更“哭损残年”!
  ⑦长江滚滚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这亘古如斯、昼夜不舍的江流面前,杜甫觉得自己就是那“沧海一粟”!
  3.三读探究: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万里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重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着具体分析。
  ①学生自由读,圈画标注
  ②全班讨论展示
  明确: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诗”)
  4.四读探究: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①学生再次自由读,概括总结
  ②全班互动交流
  明确:(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写景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所见所闻)、俯仰结合
  (3)衬托、对比
  (联系诗句具体分析此处从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诗圣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诗人在垂暮之年,有对自己人生孤独漂泊、老弱多病的嗟伤,但更有对社稷苍生命运的牵肠挂肚!正所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登高》那苍凉的吟哦中,也饱噙着老人一颗颗滚烫的泪!这就是伟大的诗圣!铭记杜甫,愿大家更多更深地去走进“诗史”,认真读读他的其他诗作。最后,就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地背诵这首《登高》,向老人表达我们的敬意吧!
  (五)全班当堂背诵《登高》:课在学生深情的背诵声中结束
  (六)当堂巩固
  1.趁热打铁:为杜甫写颁奖词
  CCTV《感动中国》节目向来有“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美誉,当本年度评选出的人物一次次让你我欷歔叹惋热泪满襟的时候,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大唐的光影里,毕竟赫然摇曳着诗圣的背影,一路风尘,呼啸歌哭,著就一段段活生生的“诗史”,让我们千年动容!
  请仿照该节目形式,结合自己所学,为杜甫写一则颁奖词。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谢 亭 送 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①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②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七)布置作业
  ①默写本诗。
  ②课外阅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之《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③课外写作:以“杜甫情怀”为题,写一篇短文。
  七、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相通相融的过程,一堂本色的诗歌阅读欣赏课,应充分体现这十二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激情激思、高潮迭起,本堂课在“四读”涵泳探究式教学中,循序渐进,披情入理,很符合学生的接受认知心理,最终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有力的突现。
  在课堂着力架构起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和浓郁热烈的情感氛围中,师生、生生、人与文本、人与多媒体等多元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积极地朗读、感悟、探究,充分地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深入分析探究诗景诗意、诗境诗情,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也突出地挖掘了学生的非理性思维因素,语文课人文性的光华得到了较强的凸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这次授课的实践,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课前精心准备,依据学生实际积极创设适当良好的学习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更大化地拓展想象发挥的空间,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陕西黄陵县黄陵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究阅读的意义,尤其是对教师而言,倡导阅读丰富生命,丰富教学;读金庸,读儿童文学,读名家著作,建立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摆脱教学困境;读书就意味着教育,亲近母语,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探究生命的意义,为写作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阅读 “对话” “突围”  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
【摘 要】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最初形式,也是中国散文的发端之作。本文对甲骨文的历史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其所形成的文学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了它们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甲骨文 散文 文字 文学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足够数量的甲骨文(字)和铭文,使历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使我们祖先的天才发明创造,具有不朽的价值和品质,文字也是文学本身,产生了与之相
【摘要】《滕王阁序》一文多处使用典故,以古比今,借古抒怀,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读来如粒粒珠玑,熠熠夺目,从多角度辉映出王勃的坎坷人生之路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及高洁不屈的凌云之志。  【关键词】用典;珠玑;凌云壮志    一、铺写物产人物。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物有精华,天有宝气,于是引用《晋书·张华传》中记载的龙泉太阿二剑没水化为双龙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文本对刘兰芝被休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文章首先重点分析了刘兰芝自身的高素养对其婚姻造成的影响;然后从焦仲卿和焦母两个角度探讨了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最后论述了这个婚姻悲剧中现代人应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 传统教育 个人素养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生命力最长久的文学经典之一。经典之所以能够存活至千年,必有其存在
【摘 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的风云人物,也引起过后人的许多的争议。本文对《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之死》一文,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对项羽的英雄性格与人格魅力作了充分的论述。  【关键词】项羽 英雄 品质 风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每次想起这首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形象。虽说项羽的人生是短暂的,
【摘 要】“题好一半文”,好的作文题目犹如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给人以新颖脱俗之感。本文认为中学生应该采用修辞法、引用法、符号法、悬念法等多种拟题方法,不仅让自己的作文题目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更要使人一见就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关键词】初中作文 拟题 修辞 引用 符号 悬念  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
【摘?摇要】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独霸讲台、一言堂的局面,课堂上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课文、讨论问题,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师 学生 和谐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在
【摘 要】“学案式”教学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如主体参与不够、教与学顺序颠倒、规范表达落实不力等,因此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反思学案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 自主创新学习 课堂教学质量 反思    “学案式”教学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是“多边互动交流、师生有效指导、自主
【摘要】笔者从香菱学诗的故事谈起,对语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2.精心配制“精神大餐”;3.联系生活、反复实践,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香菱学诗;和谐融洽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在这个片段中,曹雪芹用饱蘸深情之笔,讴歌了孜孜以求、乐学、苦学的香菱和诲人不倦、乐教、善教的黛玉。至今重温,仍对
【摘 要】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更上一层楼”——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生活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和反复思考,才能让学生“穷千里目”——有细腻的描写、独特的选材、深刻的立意。本文从“体验生活,描写更细腻”、“筛选生活,选材更独特”、“透析生活,立意更深刻”三个方面,结合六个作文片段,对作文教学生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做了详尽的阐释。  【关键词】生活资源 体验 筛选 透析    《语文